中医复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
2020-12-20康雪莹许裕伟吴月霞朱永苹
康雪莹,许裕伟,吴月霞,朱永苹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 南宁 530011)
1 疏肝健脾法
近代医家将IBS-D归属于中医“泄泻”、“腹痛”等范畴。《医方考》有言“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则令痛泻”,善用疏肝健脾法的医家认为情志郁结,肝失疏泄,气机不畅,痛而下迫,横逆犯脾,脾失健运,迫而下注,发为痛泻。张北华等[1]采用重用柔肝药的痛泻药方治疗IBS-D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实验结果发现,中药组大鼠排稀便时间缩短,痛觉阈值明显升高,行为学实验显示中药组较模型组大鼠旷场穿格数、旷场站立数、糖水偏好率明显增加,悬尾不动时间缩短,研究者认为痛泻药方柔肝缓急止痛的作用有助于改善造模后大鼠的疼痛症状与焦虑抑郁行为,但对大便性状改善及血清D-木糖水平升高不明显,可能与减少健脾药用量有关。ELISA法检测发现中药组大鼠血清5-羟色胺(5-HT)水平较模型组显著降低,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无明显差异,大鼠肠组织试剂染色计数发现中药组较模型组回肠组织中嗜铬细胞(EC)减少、结肠组织中肥大细胞(MC)显著减少,而免疫学方面脾脏指数、血清IgA、T淋巴细胞CD3+CD4+亚群、CD3+CD8+亚群、CD4+/CD8+比值中药组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研究者认为痛泻药方对大鼠免疫功能及BDNF作用不大,是通过降低血清5-HT水平以降低内脏敏感性,降低大鼠肠组织内MC、EC细胞表达从而起治疗作用。赵鲁卿等[2]自拟疏肝健脾方治疗母婴分离联合束缚应激建模而成的D-IBS大鼠,发现疏肝健脾方可能通过降低大鼠结肠5-HT3AR、5-HT3BR及升高5-HT4R的表达来调控5-HT水平。孙羽中等[3]通过对比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痛泻要方组与匹维溴铵组海马、皮质、下丘脑5-羟色胺转运体(SERT)含量发现,匹维溴铵可以缓解模型大鼠胃肠道运动异常但无法改善其焦虑抑郁状态,而痛泻药方组大鼠海马、皮质、下丘脑SERT含量均上升,研究者认为痛泻要方疏肝解郁调节情志,促使中枢神经系统SERT含量升高,再摄取效应部位过量的5-HT,从而改善IBS大鼠症状。陈敏等[4]用痛泻要方治疗经结肠球囊扩张建立的IBS-D大鼠内脏高敏模型,通过基因芯片筛选差异基因表达,发现痛泻要方可以双向调节脑肠轴,即上调海马组织BDNFmRNA的表达,同时下调结肠组织BDNFmRNA的表达,从而调控IBS-D大鼠内脏高敏感以改善腹泻的症状及粪便的性质。钟如帆等[5]采用“三因素”法(母婴分离+醋酸刺激+束缚应激)建立IBS-D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大鼠表现出非焦虑症或抑郁症的焦虑抑郁样行为,并伴有肠道运动异常、内脏高敏感性等特征,予肠激安方治疗后,大鼠焦虑抑郁样行为明显改善,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大鼠结肠、海马内BDNF的表达有关。贾玉[6]实验发现疏肝理脾法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大鼠的部分机制可能为调节结肠神经生长因子(NGF)受体TrkA、P75表达,从而调控内脏疼痛阀值与改善腹泻状态,这一过程与中医助肝疏泄、健运脾土的机制相似。
2 健脾化湿法
善用健脾化湿法的医家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重在“泄泻”,其病机为脾虚湿盛、肝逆犯脾,责之根本为土虚木乘,治宜以健脾益气、化湿止泻为主,辅以疏肝理气。王迎寒等以炙黄芪、益智仁为君,炒白术、茯苓、砂仁、乌药为臣,佐以陈皮、炒白芍、防风、炙甘草制成临床验方健脾化湿颗粒,用健脾理气、化湿止泻治疗IBS-D。他们通过大鼠实验发现健脾化湿颗粒高剂量组(1 g/mL)可以明显降低大鼠结肠5-HT水平、降低大鼠结肠黏膜下层5-HT3R(5-HT3受体)及5-HT3R mRNA的表达[7]。其另一研究用健脾化湿颗粒治疗番泻叶联合束缚应激制备的大鼠模型,结果表明高剂量组(1 g/mL)大鼠前额叶皮质、海马及下丘脑中5-HT含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脑区5-HT3R、5-HT4R(5-HT4受体)、5-HT3R mRNA及5-HT4R mRNA表达较阳性对照组(得舒特3 mg/mL)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健脾化湿颗粒可能通过调控脑肠轴相关脑肠肽表达水平以调节内脏疼痛阀值、结肠运动,从而缓解IBS腹痛腹泻症状。在此基础上,他们的另一研究表明健脾化湿颗粒可以抑制促进5-HT生成的酪氨酸羟化酶生成、促进分解5-HT的单胺氧化酶生成、促进转运5-HT的5-HT转运体生成,从而降低大鼠脑内5-HT含量。杜娟等依据茯神汤化裁出敦煌固本方,以健脾益气渗湿止泻之法治疗IBS-D,实验表明敦煌固本方可以提高大鼠结肠组织水通道蛋白3(AQP3)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5-HT水平,降低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核心因子-κB(NF-κB)含量水平及蛋白表达,依此推断敦煌固本方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因子及5-HT刺激肠道水和电解质分泌,同时促进肠道水液重吸收从而改善腹泻症状,这为中医治疗IBS-D健脾化湿之法的机制提供了实验思路和依据。
3 温肾健脾法
中医认为肾阳虚损,火不内生,土失温煦,五脏中寒,迫而为泄,部分医家以脾肾阳虚为IBS-D病因病机,治宜温肾健脾,涩肠止泻。苏晓兰等在四神丸中加入白术、郁金、党参组成温肾健脾方,用以治疗IBS-D大鼠模型,发现与模型组及对照组(四神丸组)相比,中、高剂量温肾健脾方组可以明显降低CCK(胆囊收缩素)、MOT(胃动素)在结肠及回盲部的表达,同时促进CCK、MOT的降解,这表明温肾健脾方可能是通过调节胃肠激素来治疗IBS-D。其另一研究表明温肾健脾方可能通过调节血清T细胞亚群水平使CD45+%、CD3+%下降、CD4+/CD8+上升来起治疗作用。与之相证,武志娟的研究团队发现[8-10]附子理中汤治疗IBS-D大鼠可以有效降低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8(白介素-8)水平,调节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至正常水平,减少结肠黏膜肥大细胞量以及NALP-3炎性体和CD4+的表达。
4 小 结
众多实验研究表明中医复方治疗IBS-D大鼠疗效显著,可以明显改善大鼠焦虑抑郁状态、疼痛耐受程度、腹泻症状等。经过辨证施治,疏肝健脾法医家认为中医复方可以降低内脏高敏感、降低疼痛阈值进而减轻腹痛等症状。健脾化湿法医家认为中医复方可以调节脑肠轴表达、降低炎症因子表达、增加肠道水液重吸收从而有效缓解腹泻等症状。温肾健脾法医家则认为中医复方可以干预大鼠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及免疫应答以治疗IBS-D。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论治保证了中医药治疗IBS-D的中医特色与疗效,动物实验的方式为中医药治疗IBS-D提供一定循证依据与理论支撑,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一则,动物实验造模不能完全体现辨证后的差异,针对中医治疗的动物模型有待发展与完善。另外,中医复方内药理相互作用复杂不明,部分实验只能说明中医复方对实验大鼠某些数据指标的干预性,不能较好阐明其作用机制。后续研究应在此问题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为中医复方治疗IBS-D提供更有力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