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分课堂在食品分析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2020-12-20李波周浩宇牛生洋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读书笔记小组讨论讲授

李波,周浩宇,牛生洋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课堂教学是本科教学的核心环节,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目前一些高校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不容乐观,教师在上面讲得兴高采烈,学生在下面听得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看手机、看小说、复习其他功课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些教师一再降低课程的学业要求,但仍有大面积考试不及格的情况,这些都带给教师深深的挫败感。究其原因,随着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智能手机的出现、信息技术的普及,过去大学课堂上一些非常态的红利因素消失,讲授式课堂的核心缺陷被彻底暴露。为此,教育部提出本科教育应该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并着力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根据国内大学课堂的现状,基于心理学规律提出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是一半课堂时间由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留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其创新的关键在于把讲授与讨论在时间上错开,让学生在中间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1]。对分课堂推广以来,迅速传播到全国大部分地区,在数百所高校的上千门课程中得到应用,覆盖人文、理工、医学等多个领域及外语、音乐、美术、体育、思政等多个学科,在研究生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也涌现出很多成功的案例,被誉为“有魔力的课堂”[2-7]。作者从2019年初在河南科技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分析课堂教学中探索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讲授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讲授法传授知识系统高效,但师生交互很少,学生被动接受、主动性低,难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讨论法提升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但知识学习的系统性不强、效率不高,也不适合大多数中国学校和学生的现实情况,而且由于采用的即时讨论,学生缺乏内化吸收过程,讨论效果难以保证[8]。

对分课堂综合了讲授法与讨论法各自的优势,进行取舍折中,将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并且将讲授和讨论错开,让学生在课堂讲授之后进行一定时间的自主学习,对讲授内容进行充分的内化吸收后,再进行课堂的小组讨论。每次课堂的前一半(或1/3)时间用于讨论上一次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内容,即进行“隔堂讨论”。

类似传统课堂,对分课堂强调先教后学,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类似讨论式课堂,对分课堂强调生生、师生互动,鼓励自主性学习。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故也称为PAD课堂[9]。对分课堂的三个阶段可以更细地划分为五个环节,即讲授、独立思考、独立做作业、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这五个环节都是日常教学中的基本元素。对分课堂的贡献是通过整合创新,把已有的教学元素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结构,产生新的力量。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食品分析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食品分析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也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烹饪营养与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大二下学期开设。学生前期已经学习了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食品化学等课程,因此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学习、研讨交流的基础,这些都有助于对分教学的顺利实施。

(一)学情介绍

对分教学实施之前,教师一定要提前了解学生和教室的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本学期食品分析的讲授对象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171-173三个班共96名学生,授课教室有97个固定座位,每周一次课,三节课连上,每节课45分钟。食品分析是专业基础课,19周的教学计划中,还包括1个实习周和7次实验课。

(二)教学组织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学过程的有效组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决定了教学改革的成败。对分课堂的教学组织包括授课计划制定、小组分配、座位安排、课堂讲授、课后作业、课堂讨论等环节。

1.制定授课计划及有关要求

根据本学期理论课、实验课和实习周的教学安排,制定较为详细的授课计划,初步确定哪几次课实施隔堂对分教学。对作业形式、提交时间和方法、考勤、平时成绩计算方法等提出明确要求。在第一次授课时,告诉学生实施对分教学的目的意义、实施方式、授课计划、作业要求、平时成绩计算方法等,使学生对即将面临的教学改革有一个大致了解。

2.分组

让3个班的班长进行分组,原则上4个人1组,要求男女搭配、学习程度高低搭配,即采取1∶2∶1的模式,每个小组有1个学习好或比较爱发言的、2个普通的、1个比较内向或学习较差的,并将分组名单提供给任课教师。实际分组情况如下:质量171班,31人,分7个组,其中有3组是5个人;质量172班,32人,分8个组;质量173班,33人,分8个组。

3.座位安排

授课教室只有97个固定座位,而学生有96人,因此座位分配就显得非常重要。座位分配的原则如下:每个小组4个人安排在前后排,便于开展小组讨论;每次课对各小组座位进行前后左右轮转,以体现公平。教室中间的座位是5连排,因此有2组靠边的学生集中安排在一列,讨论时小组最后一个人可站到前面与其他3名同学开展讨论。教师在座位安排上一定要发挥主导作用,根据班级分组情况,对每个小组进行编号,提前安排好学生的位置,然后将清晰明了的座位图在课前发送给学生,并要求上课必须按指定位置就座。再次上课时,对各组座位进行适当轮转,以体现公平公正。

4.课堂讲授

由于对分教学的讲授时间只有原来的一半或2/3,所以教师应该“讲少点、讲好点”,做到“精讲留白”。教师应该精心选择讲授内容,主要围绕教材做引导性的、框架式的讲授,讲解学习目标、章节内容的逻辑结构、本章内容与其他章内容的关系及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等,指导学生学什么、为何学和如何学。由于时间有限,且安排有专门的讨论时间,所以在讲授过程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师生互动。例如,在讲蛋白质测定这一章时,首先告诉学生蛋白质测定在食品分析中的重要性,然后讲解蛋白质测定的基本原则,最后重点讲解凯氏定氮法的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学生一边听讲,一边在课本上将教师的讲解内容划记下来。学生一定要跟着教师的节奏走,即使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也不要过多停留思考,只需做记号即可。教师在讲授教材过程中,可以在教室里前后走动,从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由于讲授节奏比较快,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做一些闲杂事情。因此,这种讲授方法也可称为导读式讲授法。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对分讲授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随后的学习。对分课堂的整个教学流程总是以教师讲授为开端,因此对分课堂不鼓励任何形式的预习或自学,强调“先教后学”[10]39。

5.课后作业

作业是连接讲授与讨论的核心环节,是对分成功的关键,也是初期实施对分最重要的抓手。作业的目的是引导、督促课后复习,保证理解基本内容,为深入、有意义的小组讨论做铺垫和准备。作业应该难易适中、负担适中,每个学生都能完成,但不同学生完成的质量不同,应符合“低门槛、无上限”的原则。

在食品分析教学中,给学生安排的课后作业是写读书笔记和“亮考帮”。读书笔记是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将本章内容的知识概要、框架体系、相互联系等写出来,对重要内容用红笔进行标注。读书笔记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不拘一格,比如用思维导图等形式,重质不重量。为防止学生拼凑字数,根据各章知识点的多少,明确读书笔记的字数不能超过500~1 000字,鼓励学生提炼内容,而不是把书本上的内容搬到作业里。“亮考帮”是“亮闪闪、帮帮我、考考你”的简称。让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感受最深、受益最大、最欣赏的内容,称为“亮闪闪”。把自己弄懂了,但是觉得别人可能存在困惑的地方,用问题的形式表述出来,用来挑战别人,称为“考考你”。把自己不懂、不会的地方或想要了解的内容,用问题的形式表述出来,在讨论时求助同学,称为“帮帮我”。要求“亮闪闪”至少1个,“考考你”和“帮帮我”1~3个。“亮考帮”必须要写,因为它构成小组讨论的骨架。在实施对分教学的初期,由于担心学生抓不住学习的重点难点,写不好“亮考帮”,因此每章之后布置了一些思考题。但在教学的中后期,教师要逐渐淡化思考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对分教学下,作业的提交和批改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要求学生必须在上课前一天下午交作业,作业以电子文档形式发送到专用邮箱spfx2019@163.com,以“班级+姓名”命名作业主题。主题命名很重要,务必让学生认真对待,否则不便于教师批改作业,浪费教师的时间。作业批改实行5分制,按时交了,给3分;写的比较认真,给4分;有新意或创意,给5分;迟交或不交,均为0分。由于无需对具体内容进行批改,批改作业速度大大加快。对于写的非常好的作业,可在小组讨论结束后进行适当展示。

6.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分为小组讨论、教师抽查、自由提问、教师总结4个环节。这4个环节的次序不能变动,其中后三个环节的总和称为全班交流。

本学期的食品分析课由于是三节连上,因此将第一节课安排为课堂讨论。上课后,教师先花1~2分钟将上一次课的内容简要复习一遍,然后开始小组讨论,讨论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要求各小组围绕“亮考帮”和读书笔记,针对各自的收获、困惑、疑难,互相切磋学习,共同解决问题。一开始,学生不习惯也不知道如何讨论,作者指导他们围绕“亮考帮”展开讨论,比如每个学生先向其他组员解释一下自己的“亮闪闪”是什么,然后互相提出自己的“考考你”和“帮帮我”。一旦尴尬的气氛被打破后,学生很快就进入讨论的正常轨道,并且在第二次小组讨论时再无羞涩感。整个教室讨论气氛热烈,学生的热情和激情被有效激发,创造力和表现力被充分点燃。当讨论时间到达时,很多小组仍意犹未尽。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督促所有学生认真参与,但不会过多涉入,除非有学生问问题。

小组讨论后,教师随机抽点三四个小组,每组再随机抽一个学生,站起来分享小组刚才讨论的精华,或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并且限定发言时间。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又能了解小组讨论的情况和他们尚未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以“我们组”开头,表达小组而非个人的观点。在抽查时,尽量覆盖不同班级和不同小组。通过抽查提问,作者了解到学生讨论的内容非常广泛,有时让人意想不到,比如测定蛋白质实验时蒸馏过程中溶液颜色的变化原因等。这也反映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开始注意观察和思考了,对搞不懂的问题迫切期望知道答案。如果学生提的问题代表性不强,可以不回答,课后给该组单独讲解。发现共性问题并给予透彻解决是本环节的主要目标。

小组抽查后进行自由发言。无论个人、小组,还有遗留问题的,都可以提出来,教师给予解答,时间在5分钟左右。最后教师用几分钟做简单总结,把学生遗漏的、需要深化、提升的讲一下,结束整个过程。

(三)实施效果

实施对分教学后,作为教师最大的感受是惊喜、感动、信心。当第一次批改学生作业时,发现大部分学生的读书笔记写的非常认真,不管是在电脑上写的,还是在纸上手写的,都能将章节内容认真的写下来,有些学生还用红笔或彩色将重难点标示出来,少数学生还能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总结,用思维导图、图表等形式展现出来。这带给作者很大的惊喜和感动,说明学生是爱学习、想学习的,只是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有效的路径而已。记笔记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这点作者在食品分析教学中每年都进行反复强调,但记笔记的学生依旧很少。而实施对分教学后,学生都能在课后认真写起了读书笔记,这对知识的巩固、深化和融通具有重要的作用。

以前的课堂比较沉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实施对分教学后,课堂氛围变得活跃,学生回答问题越来越积极,干闲事的人越来越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显著增强。通过小组讨论,学生逐渐学会如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逐渐学会如何与人沟通交流、学会在规定的时间内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不仅仅讨论环节课堂气氛好,在随后的讲授环节,学生听课的专注度、投入度也明显提高,并带动增强了学生在实验课里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大学生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是高阶思维,即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而通过讨论,恰恰培养了这些能力。

在期末考试时,作者特意增加了两道辨析题,以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考试结果令人比较满意,96名学生全部及格。其中最高分97分,而这名学生恰恰是平时采用思维导图写读书笔记的。经了解,该生在考试前只是将思维导图上的知识点复习了一遍,而这个分数也是她进入大学以来的最高分。这表明,通过写读书笔记,尤其是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总结学习内容,能够有效提高知识的掌握效果。

(四)学生反馈

为了解学生对对分教学的适应情况,作者在学期中间拟定了调查问卷,有70多名学生认真填写了问卷。从学生反馈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对教学改革比较认可,他们认为:对分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老师引导学生对上节内容展开进一步讨论,比传统教学更好掌握知识,避免了老师讲、学生不思考的问题;对分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大程度的参与课堂,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多翻书、多思考;对分教学能够督促学生复习所学知识,课下学习读书,巩固记忆;对分课堂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也能发现自己哪些学会了、哪些没学会;小组讨论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增强课堂的活力,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也能够了解其他同学的学习方法;小组讨论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这样学生为了表达自己组的想法,就会更加主动地思考;通过小组合作,提高了学习效率,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也得到提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此外,学生对于教师能够公平地让学生选择座位,能够细心地批改作业非常感动。因此,在实施对分教学时,类似这些细节也需要教师关注。

一些学生也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分组要根据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学习情况,不能让班委随意分配,班委很大程度上会按宿舍分配,而他们私下在宿舍已经进行了讨论,更希望在课堂上听听班里其他同学的意见;个别学生作业有抄袭的情况;一些学生为取悦老师,作业写的很多;个别小组讨论开展不起来,因为不想和某某人交流;希望老师把思考题的正确答案都给予解答,等等。

通过问卷调查,作者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对对分教学是认可的、接受的、喜欢的。个别学生由于性格、交流等原因,对教学改革有抵触,这也可以理解。任何一种教学改革,都不可能让所有学生满意,也不可能适合所有学生,教师要关注绝大多数学生的反映和接受程度。当然,对于那些不适应的学生,教师也可通过谈心交流、改变分组等方式予以纾解。

三、反思与改进

经过一个学期的对分教学改革实践,作者对对分课堂模式在食品分析教学中的应用有了坚定的信心,对对分教学的实施方式、操作流程等有了深入的理解。只要按照上述流程组织对分教学,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由于是首次实践,值得反思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也比较多。首先,如何进行科学的分组、让谁来分、怎么分。原则上同宿舍的不要分在一组;分组不要一直固定,最好经过几次讨论后对小组成员进行调整,从而增进更多学生之间的了解和交流,也能保持新鲜感;还可尝试将不同班级的学生分在一组。其次,要指导学生如何开展更加有效的小组讨论,合理分配小组讨论与全班交流的时间占比;在抽查环节,要以提出问题为主,并确定是否为共性问题,并对共性问题进行解答。再次,对于读书笔记一定要限定字数,避免学生盲目攀比;要指导学生如何对教材内容进行总结、整理;在课堂讨论后再进行作业展示,覆盖面尽可能宽一些,目的是指导学生如何做读书笔记。最后,对于课堂讲授的精讲留白,教师要精心设计讲什么、留什么;要对PPT进行调整,明确PPT在对分教学中的作用、PPT需要展示哪些内容;要指导学生如何读书、如何分析总结教材的知识点和重点内容。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作者将对上述问题积极加以改进,争取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从实践中体会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适合绝大多数普通一线教师的教学改革模式,具有易学易用、低门槛、可操作性强的特点,该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沟通交流表达能力,尤其适合普通地方高校的学生。当然,在实施对分教学的具体过程中,还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改革。如果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学生不配合等情况,要及时与学生沟通,反思自己哪方面做的有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只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就一定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读书笔记小组讨论讲授
高中语文阅读之“读书笔记”应用探究
爱读书与读书笔记
数学课堂“限时讲授”教学策略
My Own Official Account 我自己的公众号
“四招”记好读书笔记
小组讨论法在高中课堂教学中的窘境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高中数学课堂小组讨论1+1模式教学应用
惜字如金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