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产业发展思考——以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为例

2020-12-19张琛江苏省工程咨询中心

品牌研究 2020年32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生态农业

文/张琛(江苏省工程咨询中心)

一、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产业发展的要求

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及其他相关文件解读,提炼对乡村产业发展的具体要求。

(一)重大战略的“不变”与“变”

“不变”指主体思想不变,从各年中央1号文件看,“三农”问题在中国现代化进程当中一直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全国的重要工作。“变”指战略内涵发生了变化,“三农”问题不断锁定,聚焦点从关注增量到关注整体,从单点突破到全面发展,战略内涵上升到新高度。

(二)落实一个要求,坚持一个优先,建立一个体系

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国增长速度逐步收敛,发展方式逐步转变,经济结构也逐渐优化,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就是高质量发展。坚持优先发展农村,在规划编制、财政保障、公共产品等各类要素配置上需要优先满足乡村,改革收益优先分配给乡村。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逐步建立,解决公共资源配置、城乡要素流通等城乡二元矛盾。

(三)协调乡村振兴的四个关键要素

现代农村农业发展的空间仍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农村农业发展离不开四个关键要素,即:钱、地、人、产。推动资本要进村,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资金提供保障,创新各类资本进村渠道方式。地要流通,推动乡村土地制度改革,促使土地要素城乡平等交换,让乡村分享土地红利。推动人下乡,扶持培养一批非遗传承人、文化创业者、能工巧匠和农业经纪人等,发挥人才支撑引领作用。推动产兴旺,产业发展是最后落脚点,人、地、钱最终都要落实到产上面,全面提升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提高乡村自身的造血能力。

二、乡村农业产业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农业产业发展存在两个难以持续

高成本与给予型乡村产业难以持续。随着乡村人口减少,外部农产品进口冲击,农业利润逐步缩窄,农产品价格出现倒挂。城市反哺农村的形式已深入人心,一味地补贴扶持并未形成源自乡村自身的积累。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关系维持难以持续。乡村产业初级产品、半成品多,深加工不足。优质农产品不能满足快速城镇化下不断提高的需求,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逐步凸显。

(二)乡村农业产业发展存在三个“障碍”

一是体制机制障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机制不健全,城乡要素进行市场分割,城乡土地不同权,居民在城乡间不能自由迁徙,资本下乡的障碍多。政府调控的机制化建设滞后,要么“急刹车”,要么“猛给油”,“刚刚好”的把控力度不到位。二是市场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信用、市场、信息三个方面,农村信用的缺失,包括政府与农民之间、企业与农民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的信任都是不够的。农产品市场、要素市场、资本市场等功能不健全。农村农业数据底数不清,信息共享开放不足,开发利用也不够。三是融合主体障碍,分为企业主导和农民主导两种类型。企业主导的产业存在资本下乡受限、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力弱的问题,而农民主导存在整体素质下降、农民“有组织无合作”的现象。

三、乡村产业发展实施路径研究

重点解决产业融合“怎么干”“谁来干”“在哪里干”“钱从哪里来”,切实解决乡村产业发展实施路径问题。

(一)“怎么干”:推动乡村一二三产融合

以一产为基础,依托农产品种养殖基础,延伸产业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进一步挖掘产品价值,发展商贸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休闲旅游等三产服务业态,大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探索田园综合体、休闲农庄、农业主题公园、田园小镇等产业融合载体新模式。

(二)“谁来干”:打造产业化联合体

促进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进行深度融合,建设龙头带动,合理分工、产业增值、农民受益的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鼓励集体经济分红,不断完善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在哪里干”:激活农村土地资源

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完善土地管理政策体系,推动农村土地存量盘活,用好土地流转资源和新增土地资源,使农村产业融合重大项目有空间、能落地。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制度改革,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出让租赁、核准入股,建立合理分配制度。鼓励生产与村庄用地复合使用。完善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

(四)“钱从哪里来”:创新农业资金来源渠道

创新财政资金利用方式,健全金融支农组织体系,建立农业互联网金融平台,推动供应链金融、互联网金融等金融支农产品服务创新,完善相关政策。

四、江淮生态经济区乡村农业产业发展实践经验

(一)江淮生态经济区基本情况

江淮生态经济区内最大特点是生态资源丰富、农业发达,主要为农业城市,也是江苏省扶贫攻坚战的重点地区,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中之重。区域生态、农业资源丰富,水面面积5758平方公里,省级以上湿地公园11处,拥有自然保护区10个,总面积1913平方公里,占江苏省自然保护区面积比例的33.7%。粮食产量1321万吨,水产品产量133万吨,盱眙龙虾、洪泽湖螃蟹、高邮鸭蛋、兴化大米、宝应荷藕、建湖青虾等地理标志产品闻名全国。

(二)江淮生态经济区农业产业发展经验

江淮生态经济区通过生态农业类、休闲旅游类、产业链延伸融合发展类、产业富民类四种模式推动乡村农业产业发展。

生态农业类重点依托生态优势的农业生态区发展有机农产品种植,提高农业生产收益,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如扬州宝应湖西岛有机农场、泰州(兴化)蒲公英农业科技园等。扬州宝应湖西岛有机农场主要生产有机大米、有机大麦、有机小麦、有机糯米等产品,目标为城市高消费人群,以湖西岛品牌进行有机食品营销推广。泰州(兴化)蒲公英农业科技园积极探索稻+果蔬、稻+鸭、稻+蟹种养模式,以“锅底洼”品牌包装“生态大闸蟹”,在北京、上海、台州、湖州等地设立多家专卖店和批发市场客户网络。

休闲旅游类按照“原生态、慢生活、深体验”的理念,大力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如阜宁农业公园、九龙口旅游度假区等。七彩阜宁农业公园极具水乡之美,拥有河流、湖泊、高冈、湿地、岛屿、古村落等多种生态,整体打造爱恋桃缘、十里荷塘、芝樱花海、农田彩画、水晶花宫、童趣牧场、紫薇花堤、农耕聚落、牛耕广场和开心农场“十景”。九龙口旅游度假区推进湿地体验区、沙庄小镇、龙珠岛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健全旅游要素,丰富旅游产品,打造集生态保护、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现代农业于一体的湿地型绿色经济生态园区。

产业链延伸融合发展类依托优质农产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在品质上做文章,在产业链延伸上下功夫,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如金湖县荷藕产业、泗洪柳山稻米小镇等。金湖县是中国荷文化之乡,荷文化传承基地,有着悠久的荷藕种植历史,龙头企业带动荷藕深加工,积极发展盐渍藕、鲜切藕、莲藕汁、藕粉、荷叶茶、荷花茶等精深加工产品。泗洪柳山稻米小镇以稻米种植为基础,延伸稻米产业链,通过建链强链补链固链延链,建构稻米种植、稻米加工、稻米服务一二三产融合的稻米全链条产业体系。

产业富民类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农业品牌,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如盱眙县小龙虾产业、泗洪县峰山乡碧根果产业等。盱眙活体龙虾被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产业规模已突破百亿元大关,每8个盱眙人中就有1人从事龙虾产业。泗洪县峰山乡碧根果基地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通过统一提供种苗、统一种植模式、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回收销售的“四统一”模式种植碧根果,年人均增收约1.2万元。

五、结语

面对当前乡村产业发展的实际现状,应重视农村生态产业链的互动与融合,完善政策机制,从产业链的内部资源要素出发,实现产业链之间的相互促进与相互补充,打造更加健全、完善的农业产业链条,推动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环保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兼顾与统一。

相关链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2017年12月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生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露地蔬菜创新团队启动会成功召开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生态养生”娱晚年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刘伟参加5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座谈会
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确保农民稳定增收
住进呆萌生态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