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结合理筋手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1例
2020-12-19邹宗霖
邹宗霖
(贵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
项背肌筋膜炎又被叫做项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一种项背部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以项背部的疼痛和活动受限为临床表现,其主要特征是有肌筋膜触发点(即MTrP点),触诊检查会加重触发点的疼痛,常伴有放射与神经根性症状。本次收治1例,浮针结合理筋手法治疗该患者疗效较佳,特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56岁,2019年3月2日出现背部酸痛,以肩胛间区为甚,劳累后疼痛加重。遂于3月20日就诊于我院,入院症见:背部酸痛,以肩胛间区为甚,劳累后疼痛加重,无颈部、腰部疼痛及活动受限,无发热、咳嗽、咯痰、头晕、头痛、胸闷、胸痛、腹胀、腹痛、腹泻等不适,精神纳眠可,二便调。查体:背部广泛压痛,以肩胛间区为甚,肌肉僵梗,偶可触及条索状结节,叩顶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旋颈试验(-),腰后伸试验(-),“4”字试验(-),屈膝屈髋试验(-),颈部、腰部活动无受限。辅助检查:胸腰椎X片未见明显异常。综合病人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可以诊断为:中医:痹症-筋痹;西医:项背肌筋膜炎。
浮针结合理筋手法以舒筋活血、通络止痛为法。浮针疗法每天1次,连续治疗7天为1个疗程,休息两天后开始下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嘱患者俯卧,解衣露出后背,施术者站于受术者右方,以食指或中指的指腹触摸后背,顺序为自上到下、自内到外沿脊突两侧找出激痛点(即MTrP点),用笔做上标记,以碘伏消毒标记点约5~10 cm处后,将中号浮针在浮针进针器的固定槽内固定好,凸点朝上,固定槽向后拉,右手持进针器与皮肤呈10°~30°角,按下进针按钮,使针进入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用左手的拇指以及食指夹持针身针座使浮针从固定槽上抬,右手持进针器向后退出,然后以进针处为中心进行扇形扫散。注意整个过程应柔和,不宜暴力,整个时长约4分钟。在操作过程中要询问受术者症状是否缓解,待症状缓解后再留针约40分钟,留针期间再行3次扫散手法,然后起针。理筋手法每天1次,连续治疗7天为1个疗程,休息两天后开始下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患者俯卧位,术者立于头端。先点按风池、天宗、肩髃、肩井、巨骨穴以疏通经络,两手拇指自上而下点按脊柱两侧,华佗夹脊穴和两侧膀胧经路线。双侧点穴,用力合适,缓慢下移。然后在颈部施拿揉法,在背部施以滚法、掌揉法、弹拨法,以局部肌肉温热、疼痛缓解为宜。然后充分暴露背部,涂按摩油,用一手拇指(如果拇指力度不够时,可用另一手中指和无名指压在拇指上助力)顺着背部脊柱两侧华佗夹脊、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冈上肌、肩胛提肌、小棱形肌、大棱形肌等肌肉依次推理。手法的刺激量要以患者的病情、体质、耐受力决定。在治疗时遇到痛点、结节应反复推理,知道患者感觉痛点消失,术者触及皮下结节变小时,才可行下一步操作。操作完毕后应清洁皮肤,擦去按摩油, 用手掌轻揉背部皮肤,以缓解手法操作所致疼痛。1个疗程后,患者症状明显较前好转,4个疗程后患者症状基本消失,背部无酸痛感,活动后也无明显痛感,其后随访多次,症状无复发。
2 讨 论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电脑、手机和空调的大量使用及工作量的增加,人们长期伏案工作,导致腰背肌筋膜炎成为多发病,且发病年龄也朝年轻化发展。项背肌筋膜炎的发病机制跟患者的周围环境密切相关。伏案或颈背部长期前屈工作者,项背肌群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如再受外伤、劳损、牵拉、寒冷等因素,软组织产生无菌性炎症即形成本病。中医辨证论治,本病多属于中医学“筋痹”、“肌痹”范畴,多由外感风、寒、湿邪,或外伤治疗不当、慢性劳损,或平素体虚,肝肾亏虚,外感风寒湿邪,留滞肌肉筋脉,使局部脉络、经筋受损,气血壅滞,筋脉不通,不通则痛。[1]对于本病,浮针主要取肌筋膜触发点进行操作,其归属于“阿是穴”范畴。阿是穴,别称“天应穴”、“压痛点”、“不定穴”,为经外奇穴。故它所指的是以压痛点或其他病变局部反应点,也可以用来作针灸施术穴位。阿是穴源于《内经》所言之“以痛为腧”。阿是穴名最早见于孙思邈《千金要方》:“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云阿是穴也。”可理解为无固定名称、位置或数目,“快”(舒适)或“痛”(疼痛)处即为阿是穴。中医理论认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本病多为寒邪客络,经络闭阻不通或不容所致,针刺局部阿是穴,可使气至病所,达行气活血,化瘀通络之效,瘀滞得散,气血通畅,筋脉得以濡养,“通则不痛”、“荣则不痛”。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非器质性神经肌纤维的疼痛几乎都由激痛点引起,所以激痛点几乎就是肌筋膜炎的治疗关键所在。杨艳芬等[2]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后认为:激痛点应归属于阿是穴,西方的激痛点理论是阿是穴理论延伸发展开来的一部分。所以对于肌筋膜炎来说,激痛点也就是阿是穴是治疗关键。本病归于筋伤疾病,《素问痿论》记载: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中医认为,筋的主要功能是连结关节、约束骨骼、支配关节的功能活动。对于筋伤疾病,手法治疗是中医学的一大优势,手法外可以作用于筋骨损伤处,内可达脏腑组织,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使百脉畅通、五脏安和。《灵枢经·经筋》曾提到:足太阳经筋:与腘部另支合并上行结于臀部,向上挟脊到达项部;直行者结于枕骨,上行至头顶,从额部下,结于鼻。从中可以看出足太阳膀胱经与项背部联系紧密,故本次推拿取背部足太阳膀胱经活血通络,另取手阳明大肠经之肩髃、巨骨穴,手太阳小肠经之天宗穴,足少阳胆经之风池、肩井穴,华佗夹脊穴,皆是发挥其“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近治作用,沿背部肌肉依次推拿则是因激痛点常位于肌肉筋膜的起止点、肌腹肌肉相交处、神经在肌筋膜出口处、神经肌纤维通过骨凹陷处。系统的推理肌肉,不仅能有效的检测出病理性结节,还能抑制隐性激痛点活化,起到未病先防的作用。
总之,浮针结合理筋手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总体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