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应用于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中的效果研究
2020-12-19曲颖
曲 颖
(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缺血性心脏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与发病率,该疾病病情危急,外科手术方式在临床应用上比较广泛,但该手术方式会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导致患者出现应激反应,无法加快病情恢复速度,科学利用麻醉方式,能够缓解患者病情,稳定心率以及其他机体指标,降低发生循环系统并发症的概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1]。本次主要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应用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的效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7年6月收治的62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以双盲法将其划分为两组,观察组31例,包括16、15例男、女,最高年龄74岁,最低年龄48岁,均值年龄为(54.23±2.17)岁;对照组31例,包括17、14例男、女,最高年龄5岁,最低年龄49岁,均值年龄为(53.14±2.26)岁;两组资料比较,不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①全身麻醉应用于对照组,在诱导麻醉过程中,给予患者静脉注射,依次给予0.1 mg/kg咪达唑仑、2 mg/kg丙泊酚,0.6 μg/kg舒芬太尼。与此同时,在手术过程中维持麻醉,定期给予每小时0.7 mg/kg阿曲库铵,3~12 μg/kg瑞芬太尼。②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应用于观察组,硬膜外穿刺于椎间隙,将利多卡因注入,药物剂量为3~5毫升,并稳定麻醉平面,使麻醉维持在T5-10,之后进行全身麻醉,麻醉方法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各时间段心率情况,时间段包括气管插管时、插管后,手术开始时,拔出气管插管前、后。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处理本次实验数据,(±s)和率(%)用来表示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t和x2是检验值,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
2 结 果
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各时间段心率情况,观察组气管插管即刻(6 3.4 7±3.0 2)次/m i n,气管插管后(6 4.7 8±3.4 6)次/m i n,手术开始时(6 7.9 2±3.1 8)次/m i n,拔出气管插管前(7 5.3 6±4.1 2)次/m i n,拔出气管插管后(8 0.3 4±5.3 1)次/m i n;对照组气管插管即刻(7 9.1 4±3.2 5)次/m i n,气管插管后(7 8.2 5±3.2 9)次/m i n,手术开始时(8 1.6 4±3.4 2)次/m i n,拔出气管插管前(8 3.5 6±3.8 5)次/m i n,拔出气管插管后(92.35±3.46)次/min;两组数据t值分别为19.666、15.708、16.358、8.097以及10.551,P值均为0.000,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缺血性心脏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手术治疗为治疗中的常见方式,麻醉方式会直接影响到患者机能恢复,因此,医护人员在临床治疗中会选择合理的麻醉方式,降低麻醉方式对患者机体的刺激。分析本次实验结果,对照组患者气管插管时、插管后,手术开始时,拔出气管插管前、后各时间段心率情况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科手术治疗方式具有较强的刺激性,使患者交感肾上腺发生应激反应,阻滞支配心脏交感活动。上述麻醉方式会影响到患者应激反应,其中硬膜外麻醉能够使患者应激反应得到缓解,使血管收缩情况得到抑制,控制交感神经过度激活,使患者心率与血压水平恢复正常,并对射血分数进行调整。本次研究对象是62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通过分别给予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使患者各个阶段指标均恢复正常,加快疾病恢复速度[2]。但也有研究表明,在对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过程中,严重情况下,还会使患者发生低血压症状或者冠脉灌注不足情况,因此,应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免影响手术效果[3]。因此,在对患者进行麻醉时,需由医护人员对患者各项指标进行密切监测,明确患者供血情况与心肌供氧情况,防止不良事件出现,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
综上分析,给予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效果显著,使患者心率恢复正常水平,具有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