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造型与结构设计”教学探析
2020-12-19牛菲
牛 菲
(西安培华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5)
1 市场导向
服装设计的三要素是造型、色彩、材质,其中,造型包含服装的廓形与内部结构,也是服装设计最关键的部分。纵观近年来国内外知名服装品牌发布的款式,偏重平面制版,对于结构的创新越来越弱。这是时尚的快节奏与商业策略的指向引起的,不少知名时尚评论家认为现在的服装“含金量”越来越低,容易让人审美疲劳且容易被替代,不像经典服装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平面制版技术在日常装、时装的生产中具有快速、准确的优势[1],但容易造成技术与艺术的分离,不利于服装创意设计思维的突破,易被替代和遗忘。直接在人台上制作的服装立体造型艺术,可以突破这两者的界限,融技术与艺术于一体,拓展服装创意设计的艺术思维。服装就是为了处于三维空间的人体而服务的,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立体的人体着装效果,因而研究人与材料在三维空间的关系及材料之间的结构组织变化,便把握住了现代服装创意设计的命脉,而服装造型的创意结构设计是市场最有核心价值的竞争力。设计师应把目光放在人体与材料之间的空间变化造型上,赋予服装新形象[1]。这些有创意的服装新形象虽然不是为大众生活服务的,但是能让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接触许多新观念、新思维和新形式。这些信息的传播可以将大众的的审美更新,创造新的流行语言并促进商业服装的销售。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尝试挑战的勇气、对服装结构的深度理解能力是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重要课题。
2 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对于服装结构的课程设置思路一般为“三大构成”“服装效果图表现技法”“中外服装史”“服装面料再造”“服装平面裁剪”“服装工艺学”“服装色彩学”“服装设计学”“服装立体裁剪”“服装立体造型”、毕业设计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链,每一个环节相互影响,为学生建立对服装设计的宏观认识。其中,“三大构成”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给学生引入了设计的概念与学习方法,建立点、线、面的设计空间。“服装效果图表现技法”也是基础课程之一,使学生掌握表达创意的能力。“中外服装史”代入了服装的概念,使学生了解服装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服装面料再造”让学生了解服装设计的要素之一—材质,并尝试开发出视觉效果创新的面料。“服装平面裁剪”即平裁,是核心课程之一,是服装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专业技能;“服装工艺学”让学生了解服装制作的过程,为后面的课程打好基础。“服装色彩学”的实用性非常强,学生在就业时就能体会到其重要性。“服装设计学”也是核心课程之一,将前面所学各课程进行梳理并通过设计的手段进行应用。“服装立体裁剪”即立裁,作为核心课程,给学生展现了不同的剪裁方式。“服装立体造型”是立裁的升级版,将基础款式上升为创意款式,对学生的三维空间塑造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毕业设计是对本科四年所学知识的融合贯通,也是对所有知识点的整合与应用。
课程体系虽然完整,但在实施中存在不少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整体的认识,对于所学的课程往往是学一门忘一门,不能较好地将之前的课程所学应用于下一门课程。例如,“服装平面裁剪”课程开设在“服装立体裁剪”课程的前一学期,在“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教学中,提到原形的制版,几乎没有同学有清晰明确的记忆。在教学环节中,本想让学生对比平面制版的原形与立体裁剪的原形款式,但效果不佳。虽然可以将两门课的教学任务调整为同一学期,但是治标不治本,这个问题也同样出现在别的课程中。
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就是核心知识的迁移。因此,在教学任务工作化、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过程中,不断重复核心知识点、拓展新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任何知识点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相互联系,通过已有的认知促进新知识的学习,扩充认知结构,甚至对原有的认知进行打破重组,不断调整、完善。“服装造型与结构设计”系列课程中的“服装立体造型”就是一门可以将前面所有知识融汇在一起的课程。“服装立体造型”是基于“服装立体裁剪”创意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是培养学生“设计创新能力”“造型能力”与“材料运用能力”的潜能,通过对灵感的捕捉以及对设计、材料、剪裁和制作等环节进行研究,逐步使学生掌握创意立体结构裁剪的思维方式和手工操作的各种技能,帮助学生将创作构想表达出来,让学生逐步建立“设计理念、造型结构、材料和缝制”间的联系。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课程实践环节落到实处,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及定位紧密衔接,初步实现更加直接的成果转化。
3 课程探索
在教学环节中,先通过对流行趋势与优秀作品的解读与分析,将前面课程所学知识点迁移与本课程建立联系。服装之美并非只关系到结构,还涉及色彩、面料、图案、配饰、着装者、情境等诸多因素[2]。这些知识点都是从“三大构成”“中外服装史”“服装面料再造”“服装平面裁剪”“服装色彩学”“服装设计学”“服装立体裁剪”等课程中学到的,使学生深入体会各个知识点在实际应用中起到的作用,完成课程间的学习迁移,建立系统的知识网,避免课程之间出现断层现象。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环节的训练,分为以下3个任务展开。
3.1 “高级定纸”服装创意结构实验练习
2~4人自由组成小组,运用纸、胶带等随手可得的材料建立对三维空间的概念,尝试表达创造性的立体结构,在实践过程中相互讨论、共同探索,达到学习目标。这个思路是从中道友子的剪裁思路中延伸出来的,北京服装学院邱佩娜[3]老师出版的《创意立裁》一书中也运用了大量纸的造型去制作创意服装。国外有个名叫TR Cutting School的培训中心,也是从中道友子的魔法立裁延伸出了整个剪裁课程。纸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材料之一,成本低,极易设计造型,非常适合初学者练习。折纸艺术以其特有的立体造型性、多变性、运动性、模仿性和空间性,赋予了女装丰富的内容和立体表现力。相比于日本和欧美的服装设计师运用折纸元素进行服装设计的灵活和宽泛,国内少有服装设计师运用纸元素进行服装设计。运用纸制作服装的设计作品大多是通过立体的堆积,达到视觉上的装饰效果,而中道友子的剪裁是改变了纸的本身,在常规服装上塑造了符合人体构造的非常规结构,所以被称为魔法立裁。因此,“高级定纸”设计任务的训练,是对“三大构成”课程的回顾,结合服装立体剪裁的原理,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创意服装立体结构的方法。
3.2 指定主题的个人服装创意结构练习
根据指定的主题,运用真实面料,将第一个任务建立的空间结构思路应用于服装设计中,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独立创意结构设计的方法,这个任务将“三大构成”“服装设计学”“服装工艺学”“服装面料再造”“服装立体裁剪”等课程内容衔接,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应用专业知识。这个环节就是在给学生建立核心知识点的关联,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各个知识点的衔接与应用,做到学以致用。从纸媒介到面料媒介,都是用来表达创意思路的,媒介甚至可以说不是最重要的。但是要去感知媒介,并根据不同媒介的特点,设计符合这个媒介甚至是将这个媒介的优点更好地展现出来的结构。在制作的过程中,往往听到学生说“布没有纸好造型”“总是软塌塌的立不起来”。没有不好的材料,只有用不好的材料。一方面,在设计服装结构时,就应考虑利用什么样的媒介、什么材质的面料去制作。另一方面,为什么一定要立起来呢?布料和纸有不同的特征,为什么不更好地利用这个“软塌塌”的特征呢,应当思考什么样的结构最适合这个特征。
3.3 自命题系列服装设计
学生在任务二的基础上,在巩固强化创新结构的服装表达能力的同时,进行小组合作能力训练,小组的选定是通过抽签(随机)分组,以4~5人为一组。学生需要接受分组安排并与小组成员一同完成系列创意服装设计与制作。任务一是自由组合的小团队完成,任务二是个人独立完成,任务三是随机成立的小组完成。这是在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并制作的能力,也是培养其和任何人都能组成团队共同努力的合作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很多事往往不能自己选择,因此要具备选择的能力,也要具备接受的能力,不管是哪种情况,都要发挥自己的能力。另外,这个任务还强化了系列服装的设计。对于系列服装的设计,大部分学生的认知是狭隘的,这个知识点在服装彩色学中有所涉及,但是也不够全面。系列服装不是运用同样的面料、同样的色彩就是一个系列,需要完善学生对于系列服装的认识,并通过小组讨论如何才能做出有特点的系列服装,与团队反复磨合、相互帮助,才能较好地完成任务。
在完成3个课程任务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有要学生突破自我的点。第一个点是突破空间结构的表达,第二个点是突破空间结构和服装的关系,第三个点是突破团队协作。像游戏升级打怪一样,逐步成长。但也会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创意的问题。任务三是学生自由选择主题进行创意设计,但主题往往过于老套,缺少有深度的思想。服装不仅是御寒保暖的穿戴物,也是思想的形象、文化的表征,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体。因此,服装的文化属性是非常重要的。好的立裁作品离不开好的创意,好的创意离不开创意思维,这些都需要对生活的观察、思考,需要阅读和积累。服装造型与结构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实现过程,虽然短期内难以提升,但创意思维是可以训练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人类社会处处是创意之地,天天是创意之时,人人是创意之人。”创新思维的训练对于从事创意设计的工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运用在许多课程中。这不是单一课程或者个别课程的任务,从一开始就应该帮助学生建立创意思维概念,让他们有创新意识,不断训练他们的创造力。
4 结语
“服装造型与结构设计”课程的改革,不是靠单一课程就可以完成的,整个人才培养方案都是环环相扣的。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知识点之间需要相互贯穿、相互融合,需要更加广阔的视野,才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