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斑鰶人工增殖放流操作技术

2020-12-19单乐州张立宁邵鑫斌马建忠柯爱英

水产养殖 2020年11期
关键词:尼龙袋鱼苗水温

单乐州,张立宁,邵鑫斌,马建忠,柯爱英

(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浙江省近岸水域生物资源开发和保护重点实验室,浙江 温州 325005)

斑鰶(Clupanodon punctatus)分布于我国沿海,为典型的东海海域近岸港湾鱼类,其食物营养级低,主要以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食,也摄食有机碎屑和底栖硅藻,属以浮游动植物为主的滤食性鱼类,被称之为海水中的“花白鲢”。国内海水人工放流的鱼类品种多为高营养级的肉食性品种,缺乏低营养级的植食性和滤食性的鱼类品种。斑鰶摄食习性独特,为海水中不可多得的既具生态洁水功能,又具渔民捕捞增收经济效益的鱼类品种,其在渔业资源环境修复和生态渔业中可发挥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有待于我们重视并开展斑鰶人工繁育和增殖放流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鱼类研究团队从2017 年开始每年开展斑鰶的规模化人工繁育和增殖放流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实际工作经验。斑鰶鱼苗性躁,鳞片易脱落,人工鱼苗的集苗、包装、运输和计数方法相对其他多数海水鱼而言,操作难,死亡率高。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鱼类研究团队针对斑鰶人工鱼苗的习性,试验解决了水泥池人工育苗模式下的不同日龄斑鰶鱼苗的集苗、包装、运输和计数方法,提出了斑鰶增殖放流鱼苗的最小规格标准,现总结如下,可为国内开展斑鰶的人工增殖放流工作提供参考。

1 斑鰶鱼苗的集苗、包装、运输和计数方法

在斑鰶水泥池规模化育苗过程中,随着鱼苗的生长发育不同阶段习性变化,不断进行集苗、包装、运输、计数等试验和改进,对不同日龄鱼苗的集苗、包装、运输、计数方法总结如下。

1.1 鱼苗20—30 日龄

斑鰶鱼苗20 日以后,开始出现趋光性,鱼苗20—30 日龄,全长范围1.6~2.0 cm,可利用鱼苗的趋光性进行集苗和包装运输,称为趋光带水法,具体方法步骤如下。

在晚上黑暗时,先用强光手电照射育苗池,数分钟便可聚集到很多鱼苗至手电光照处,再改用弱光小手电照,如育苗池鱼苗数量多,可直接用弱光小手电照,大量的鱼苗趋光聚集到水表面,直接用1L 的水勺在水面带水捞苗,并轻轻倒入尼龙鱼苗袋充氧气包装,鱼苗袋规格为50 cm×90 cm,装水6 kg左右,装鱼苗3 000~5 000 尾,水温20~22 ℃,运输6 h,成活率80%以上。在水勺捞苗和倒入尼龙袋的过程中,及尼龙袋的运输搬运过程中,会有小部分鱼苗受惊,身体从透明变成发白而死亡,即使是装苗数量很少,运输时间很短,仍然会有10%以上的鱼苗受惊并发白死亡,具体死亡率和集苗、包装、运输时操作动作有关,动作轻柔则10%左右死亡,反之病死率高达20%~50%。

20—30 日龄鱼苗无好的方法计数,只能凭经验目测密度,估计尼龙袋鱼苗数量,或逐尾点数。在此日龄阶段鱼苗的应激反应强,不建议在斑鰶鱼苗20—30 日龄时集苗、包装、运输。试验也发现在采用虹吸管虹吸鱼苗分池后,发现虹吸后的鱼苗也有较多死亡,也不宜虹吸分池,鱼苗分池可用趋光带水捞直接倒入另一池。

1.2 鱼苗30—35 日龄

鱼苗30—35 日龄,鱼苗全长2.0~2.2 cm,也可用趋光带水法集苗。鱼苗袋规格为50 cm×90 cm,装水6 L 左右,装鱼苗2 000 至3 000 尾,水温20~22 ℃,运输6 h,成活率95%以上。此阶段鱼苗,出现应激反应而死亡的现象已较上一阶段明显减少。凭经验估计尼龙袋鱼苗密度和数量,或逐尾点数。

1.3 鱼苗35—50 日龄

鱼苗35—50 日龄,鱼苗全长2.2~3.1 cm,鱼苗也有强的趋光性,个体明显长粗,由于鱼苗活动逃避能力也明显增强,水勺带水捞到的鱼苗数量越来越少,已逐渐不再适宜采用上述趋光带水法集苗。

此阶段的鱼苗已能聚集摄食,且鱼苗已不再会出现类似前阶段的应激而发白死亡情况。采用捞网法集苗,具体方法步骤为:鱼苗停止投喂饲料4 h以上后,选择在育苗池的一角定点少量投饲后,鱼苗马上会聚集育苗池表层摄食,用直径50 cm,手柄70 cm 的浅底56 目大捞网带水捞鱼,大捞网缓慢从下往上提,鱼苗聚集在网底,大捞网不能完全离水,再用直径21 cm 的短把水产专用水瓢在捞网中带水捞鱼,倒入鱼苗袋,鱼苗袋规格为50×90 cm,装水6 kg 左右,装鱼苗1 000~3 000 尾,水温22~25 ℃,运输6 h,成活率98%以上。凭经验估计尼龙袋鱼苗密度和数量,或逐尾点数。

1.4 鱼苗50—60 日龄

鱼苗50—60 日龄,鱼苗全长3.1~3.8 cm,鱼体表已逐渐生长鳞片。鱼苗体形开始明显长宽,从细长形状向侧扁体形发展。

集苗方法改用直径40~50 cm 的沥水圆塑料筐,可离水操作,简称为塑料筐法,具体方法步骤为:鱼苗停止投喂4 h 以上后,选择在育苗池的一角定点少量投饲后,鱼苗马上会聚集摄食,多个沥水圆塑料筐依次捞鱼,并浮在水面,一批塑料筐集鱼后开始包装,包装时塑料筐离水,快速倒入已装水的鱼苗袋,鱼苗袋规格为50 cm×90 cm,装水6 L 左右,装鱼苗500~1 500 尾,水温22~25 ℃,运输6 h,成活率99%以上。由于塑料筐捞鱼后浮在水面,且可添加或减少鱼苗,可逐尾点数一筐后或称重计数,其余筐目测参照密度,可相对较准确地计数鱼苗数量。

1.5 鱼苗60 日龄后

鱼苗60 日龄后,全长达3.8 cm 以上,鱼苗已全身批鳞片,体侧的斑点已经隐约出现,形似成鱼,鱼苗可离水捞并称重,鱼苗体表会有少量鳞片掉落,但不影响鱼苗的成活率,鱼苗可重新长起鳞片。可同样用塑料筐法集鱼,规格为50×90 cm 的鱼苗袋装水6 L 左右,装鱼苗300 至800 尾,水温22~26 ℃,运输6 h,成活率99%以上。

斑鰶在4 月开始育苗,60 日龄后,时间会到6—7 月后,气温和水温高,当水温在27 ℃以上时,鱼苗袋充氧气包装,极易缺氧,需泡沫箱放冰袋保持鱼苗袋水温在27 ℃以下运输。鱼苗全长4 cm 以上,大批量的鱼苗集苗也可采用苗池底部龙头全部放出鱼苗,鱼苗离水称重计数,可用100 L 容积的水桶装30 kg 水,充纯氧运输,装鱼苗2 kg,约4 千尾,水温27~29 ℃,运输5 h,成活率99%以上。鱼苗全长4 cm 以上,也可采用常规的开放式水桶充气方法运输鱼苗。1 t 水体的圆桶装700 kg 水,可装全长4 cm 以上的鱼苗10 kg,约2 万尾,水温27~29 ℃,运输5 h,成活率99%以上。

2 斑鰶增殖放流鱼苗的最小规格及放流模式

2.1 斑鰶增殖放流鱼苗的最小规格

斑鰶增殖放流鱼苗的适宜规格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鱼苗放流后能适应自然海洋环境,在自然海洋环境中能摄食和生长;二是鱼苗计数和运输相对方便;三是鱼苗生产和运输成本。目前多数海水鱼类增殖放流的鱼苗规格为全长或体长5 cm,斑鰶为中小型的鱼类,一般成熟个体质量50 g 左右。根据斑鰶不同日龄鱼苗全长和生活习性,及鱼苗集苗、包装、运输、计数方法综合考虑,认为斑鰶鱼苗55 日龄后,全长达3.5 cm 以上,平均全长3.8 cm,为斑鰶可进行人工放流的最小规格。当然,也可培育至鱼苗全长4~5 cm 以上或更大个体后放流。

2.1 育苗场水泥育苗池鱼苗直接运输放流模式

建议在斑鰶鱼苗55 日龄后,全长达3.5 cm 以上,平均全长3.8 cm,塑料筐法集鱼,鱼苗可采用抽样重量法计数,小批量鱼苗运输可采用鱼苗袋充氧运输,规格为50×90 cm 的鱼苗袋装水6 L 左右,装平均全长3.8 cm 鱼苗500 至1 000 尾,水温22~26 ℃,运输6 h,成活率99%以上。大批量鱼苗运输建议用开放式鱼桶充气运输。水温27 ℃以上时,必须采用开放式鱼桶充气运输。1 t 水体的圆桶装鱼苗10 kg,水温27~29 ℃,运输5 h,成活率99%以上。

2.2 海区网箱中间培育后现场直接放流模式

斑鰶鱼苗在海区网箱中间培育后在海区现场直接放流,其鱼苗生产成本低,放流后成活率高,为斑鰶增殖放流首选模式。在鱼苗35 日龄后,鱼苗全长2.2 cm 以上,采用捞网法集苗,鱼苗袋充氧包装运输至海区网箱中间培育,鱼苗小,则可相对高密度运输。海区网箱培育至鱼苗平均全长3.8 cm 或更大个体后,鱼苗可抽样重量法称重计数,在网箱培育现场直接放流。

猜你喜欢

尼龙袋鱼苗水温
新尼龙袋使用前瘤胃浸泡处理对饲料瘤胃降解特性的影响
惨!海南再现死鱼事件,石斑鱼养户亏上百万,刚投放鱼苗几乎全军覆没
基于PLC的水温控制系统设计
环保验收
基于DS18B20水温控制系统设计
从不可能到可能
尼龙袋技术在动物饲料营养价值评定中的研究进展
鱼苗养殖中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大联大:最先感知“水温”变化
谨防购买鱼苗计数中的骗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