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30例疗效分析
2020-12-19陈长华
陈长华
(安徽省怀远县第二人民医院,安徽 蚌埠 233400)
缺血性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导致脑组织内血液供应障碍,引发功能血管所供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引起相应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临床综合征[1]。本文所讨论为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进而引起脑血栓形成,即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临床上根据发病时间分类为超早期(发病时间0~8小时),急性期(8~24小时),恢复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为我科在2018至今收集30例,发病时间到入院治疗均超过8小时或发病时间不确定(晨起栓塞)患者,由于其发病时间超过溶栓及血管内治疗的时间窗而采用内科治疗。治疗过程中随机分为两组,中高强度他汀药物组20例,低强度他汀类组10例。
1.2 临床表现
该两组患者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肌力0~V不等,部分患者有言语功能改变,少部分有饮水呛咳,尼氏评分均有不同程度变化,其中发病年龄在40~70岁不等,患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高血压患者20人,糖尿病患者10人,脂代谢紊乱患者15人。所有患者CT均排除出血占位,少部分脑组织有低密度影。所有患者头颅MRI.DW窗均有不同部位的高密度影,提示:急性期新发脑梗塞。本两组患者均因发病时间超过溶栓及血管内治疗的时间窗而采用内科治疗。
1.3 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本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急性发作的肢体功能障碍,肌力0~V不等。部分患者有言语功能障碍,发病时间是8~24小时不等。
(2)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及脂代谢紊乱史,部分患者有烟酒嗜好,其医从性差。
(3)头颅CT未见出血及占位。
(4)排除其他原因所致昏迷及神经功能紊乱。
1.4 鉴别诊断
(1)脑出血:一般情况下发病较急,大多伴头痛,恶心,呕吐。头颅CT可确诊。
(2)(2)颅内占位:发病时间长短不等,大多有进行性加重史,头颅CT或头颅MRI可确诊。
(3)颅内脓肿或寄生虫病:头颅CT和MRI可鉴别。
(4)(4)其他器质性疾病所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根据病史及相关检查可鉴别。
1.5 治疗方法
由于两组30例患者发病前就医时间均超过前循环8小时以上,部分发病时间不清(晨起卒中),后循环12小时以上,超过超早期时间窗。排除静脉溶栓及血管内取栓治疗的条件而采取内科治疗。随机分为中高强度他汀类药物组及低强度他汀类治疗组,该两组患者均采用内科常规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常规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使用21天,随后改为单联抗血小板治疗。调整血压:个体化慎重适度的降低血压。一般情况下,收缩压大于20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大于110毫米汞柱时才给予降压药物进行治疗。特殊情况,比如说高血压脑病,主动脉夹层,蛛网膜下腔出血,心衰,肾衰等除外。常规血压调整到185/110毫米汞柱即可。适当调整血糖:空腹血糖控制在7.8~10 mmol/mL即可,避免出现低血糖。脑水肿患者大多在发病后三到五天达到高峰,适度脱水降颅压治疗,维持足够脑灌注。预防感染以及消化道出血,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保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护心肺功能,防治心脏损伤等内科综合治疗。
2 讨 论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各级卒中中心的建立以及人们就医观念的改变,部分急性卒中患者能在发病时间窗内到院就诊。超早期患者在各级卒中中心及时的进行静脉内溶栓治疗以及在高级卒中中心进行血管内治疗或桥接治疗,进而改变患者的预后。但是在广大基层和农村地区,有很大一部分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就医时间滞后,到院时已超过超早期时间窗。失去了溶栓或血管内治疗的机会,这部分患者只能采用内科常规治疗。规范化的内科(卒中单元)治疗不仅能改善患者的预后,还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而减轻患者及家人的精神及物质负担。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是内科规范化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药物。他汀类药物不仅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而且还能在卒中急性期起到神经保护作用,它包括血管内皮保护,改善脑血流及抗炎作用。在这类患者发病时,已经口服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在急性期继续使用该类药物是合理的。对于非心源性卒中患者,无论是否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证据,都给予中高强度他汀类药物长期治疗,这样可减少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并且长期使用是安全的[2]。但在使用过程中应定期监测患者肝酶及肌酶,以便随时调整使用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