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提升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2020-12-19樊继达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0年9期
关键词:核心技术关键科技

文_ 樊继达

改革开放前,国家将有限的人力、物力投入到重大战略领域,解决重大科技问题,形成科技创新的举国体制,取得了如“两弹一星”等一系列成果。20世纪80年代,体育界在分析我国优势项目迅速崛起的原因时认为全国“一盘棋”的“举国体制”贡献巨大,包括“一条龙”的训练体制、全运会赛制和国家队的长训制等,“举国体制”由此为大众熟知。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赋予了“举国体制”新的内涵与使命。

一、为什么要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关键核心技术主要是指基础技术、通用技术、非对称技术、“撒手锏”技术、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我国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主要基于以下四大考量因素。

(一)关键核心技术是迈向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支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用15年的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在此基础上再奋斗1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现代化强国首先是经济强国,经济的强大离不开创新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的战略支撑。基于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唯有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实现根本性突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稳步提升,制造强国建设才不至于纸上谈兵;唯有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全面突破,有效提升我国战略科技力量,才能助推我国实现建设创新强国、质量强国等一系列战略目标。

(二)关键核心技术是实现动力转换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支撑我国发展的传统红利渐行渐远。传统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打造新的增长引擎迫在眉睫。必须通过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大幅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与产品附加值,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赢得市场竞争。各地实践表明,那些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多的地区或企业,其发展方式的转变更稳,竞争力更优,抗风险能力更强。

(三)关键核心技术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必备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是买不来、租不来、讨不来的。我国虽然是制造大国,但是大而不优,大而不强,大而不稳,根本在于关键核心技术供给不足。工信部报告显示,我国大约95%的高档数控系统、80%的芯片、几乎全部的高档液压件和密封件都需要进口,其中一些产品还被发达国家列入限制对中国出口的清单。能否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领域实现根本性突破,决定了我国能否真正构建自主可控的自主创新体系,能否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掌握国家间博弈的主动权。

(四)关键核心技术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制胜砝码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纪大疫情的叠加影响,国家间的经济竞争、科技比拼和治理模式的较量愈发激烈。受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基本物资短缺的刺激,美欧等发达国家更加重视制造业发展,推动制造业回流。同时,中国部分创新型企业进入技术前沿,与国外的技术差距快速缩小,局部实现赶超,引进技术的可获得性降低。周边发展中国家利用低成本优势,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我国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外转移,产业链的完整性面临挑战。由于关键核心技术供给不足,我国工业产品在质量安全性、稳定性和一致性等方面与国外产品存在一定差距,直接影响“中国制造”的整体形象和国际竞争力。我国应加快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把握科技发展主动权,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进而有效参与国际竞争。

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新”在何处

采用举国体制攻克核心关键技术是世界科技强国的通行做法。美国的曼哈顿计划、登月计划等都曾采用举国体制,欧盟大飞机成功研发、日本的诺贝尔奖获奖人数井喷、韩国半导体产业强势崛起的背后,都与以举国体制推动有密切关系。那么,我国构建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究竟“新”在何处呢?

(一)新的时代背景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孕育兴起,科学技术向纵深演进,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边界日趋模糊,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频率加快。现代科技创新不再是单一领域的突破,而是需要极强的协调能力整合不同领域的优质资源进行协同攻关。新兴前沿创新领域研发模式表现为研发与产业的距离很短,创新的高投入、高风险、不确定、回报周期长等特性愈发突出,传统的创新组织模式无法适应快速的创新需求。通过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新型举国体制组织科技力量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可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资源投向既定战略目标领域,调动全社会协同攻关,弥补企业研发力量薄弱、创新能力不足等短板,形成前沿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的强大合力,避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再次拉大。

(二)新的目标定位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进入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新阶段,现阶段以“跟跑”为主,未来的“领跑”与“并跑”将越来越多,需要更多“从0到1”原创性成果的涌现,需要新的创新组织形式予以支撑。新型举国体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传统举国体制的突破、迭代与发展。短期来看,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重在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突出创新的原创性、突破性、引领性,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提供保障,为国家安全和发展提供支撑;中长期来看,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重在科学统筹、协同攻关,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掌握一批非对称性技术和“撒手锏”技术,提升综合创新力,在激烈的科技创新竞争中抢占制高点、掌握主动权。

(三)新的“政府—市场”关系

在传统举国体制下,政府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通过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直接参与管理,市场难有作为。新型举国体制注重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互补作用,既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注重科学、集约、高效,加快建设高标准的市场体系,让企业成为创新活动的主体,最大程度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又注重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由于关键核心技术大多跨学科、跨领域,且高度复杂,决定了必须由多部门、大团队联手合作,协同攻关。政府通过发挥引导协调作用,制定政策引导各类资源向特定的目标集中,提供更好的“共性”公共技术服务,为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动扫除障碍。当然,新型举国体制绝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聚四海之气,集八方之力”,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实现国内外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概言之,新型举国体制本质上是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强强联合。

(四)新的体制机制

在传统举国体制下,政府是唯一的投资主体,目标相对单一,产品不直接面向市场,重视科技及工程目标实现,相对忽视市场表现,很少考量经济效益,缺少激励人才的有效办法。新型举国体制下,政府仅仅是投资主体之一,社会资本也会参与其中。因此,必须瞄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关注市场价值与技术前景,为众多的市场主体服务,创造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实现对各类主体的有效激励。与传统举国体制不同,新型举国体制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及项目管理方式,引入竞争机制,防止低水平垄断,有效激活中央政府、企业、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各方力量,构建功能互补、深度融合、良性互动、完备高效的协同创新格局。

必须指出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并非适用于全部科技领域,需要结合国家战略布局、国际竞争态势、行业发展大势、社会各方需求进行综合论证评估,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忌不分轻重缓急,盲目进行“一刀切”,要集中科技资源要素,聚焦在关乎国家安全、易被“卡脖子”的领域;专注于市场无效的国家重大基础与核心能力领域。

三、如何以新型举国体制助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新时代建立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助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在强化基础研究、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提高政府创新治理效能及营造生态等方面下功夫。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必须提高政治站位,从战略和全局高度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必须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增强创新自信,尊重科学研究规律、技术创新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合理调配和整合资源,不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新型举国体制的治理效能。

(二)持续加大基础研究力度

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总开关”,是体现一个国家科技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应该看到,我国基础研究与世界强国相比差距较大,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不足6%,美、日、韩等国都在15%以上。因此,应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在全社会研发投入中稳步提高基础研究比重,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跨学科创新基础平台和设施,重点支持创新能力强的科研机构和优秀科技人才,完善基础研究经费拨付和管理办法,引导地方政府与企业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研究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多元投入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创新攻关,形成支持基础研究的合力。

(三)发挥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主体作用

新型举国体制中,要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创新型企业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健全科技创新的市场导向制度,坚决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制度藩篱,在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上赋予企业充分的自主权,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参与和主导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开展原创性研究。发挥我国超大市场规模优势,推动技术和产业协同发展,打通融合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进一步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对于国有企业,应将其所在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情况纳入考核机制,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紧缺新材料研制和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完善支持企业创新产品应用的政府采购政策,激励企业提高创新绩效。

(四)提升政府科技创新治理效能

一是制定战略规划,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使国家科研资源进一步聚焦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单位,彻底解决好“卡脖子”难题。二是完善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中央与地方的科技事权分工职责,强化上下联动和统筹协调。深化科技创新领域“放管服”改革,中央科技主管部门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通过设计合理的体制机制,打破部门分割,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建立以第三方评估机构为主体、各领域专家参与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评估激励机制,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三是抓好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培育社会研发机构。发挥科研院所国家队的骨干引领作用,统筹整合科研力量,不断提升重大创新工程建设效益,形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

(五)营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良好生态

以举国之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和细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交易、保护制度规则,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在全社会形成以知识产权引领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为市场主体敢于创新、参与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保驾护航。突破创新“中梗阻”,打通科技成果到市场需求的“最后一公里”,提高资源配置和成果产出效率。以技术市场、资本市场、人才市场为纽带,推动各类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和配置。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鼓励科学家瞄准前沿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基于好奇心驱动的自由探索,多出原创性成果。围绕重要学科领域和创新方向,以重大人才工程为牵引培养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创新人才,鼓励人才有序流动、良性竞争。加强科技伦理制度建设,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改进科技评价体系,平衡好科研人员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的关系,尊重个人价值,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猜你喜欢

核心技术关键科技
硝酸甘油,用对是关键
强化核心技术攻关 赋能种植业转型升级——聚焦《“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
高考考好是关键
掌握核心技术 赢在精益制造
核心技术,造船强国第一要素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颠覆式创新: 集汽车级十项核心技术的ROBYF1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