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初心与使命的四重逻辑论析
——基于理论、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

2020-12-19

关键词:中华民族道路初心

汪 洋

(中共铜陵市委党校,安徽 铜陵 244000)

一、前言

作为长期执政的政党必须明确逻辑起点、历史起点、实践起点和价值起点,才能懂得为何出发,如何应对当前局势,如何计划未来。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共产党开始出现在世界历史舞台,并积极探索中国道路。经过艰难曲折的发展,逐渐探索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紧紧将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命运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相结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结合,彼此间同向同行,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

二、理论逻辑上中国共产党坚持初心和使命的必然性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领导和工作的方法,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便是对此展开的,其实质是以人民为中心,是既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之上,又取之于具体实践之中的思想理论。从逻辑思想上来看,初心与使命的问题就是要回答如何处理更好地去回答如何处理好人民、民族以及共同的理想信念之间的问题[1](P26-28)。

(一)初心与使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 “人民性”的内涵要求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伟大在于它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改变了人们认知和改变世界的方式。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既是民之所向,也是马克思主义 “人民性”的内涵和理论基础,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革命热情。从俄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列宁及时止损采取的 “新经济政策”,再到今天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定了一切决定要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的思想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将 “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强调 “人民性”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并将“人民性”这一理念贯穿在新时代党的一切治国理政的实践活动中,并使之成为一切实践活动的行动纲领。只有充分发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充分发挥党的先锋队作用;只有依靠群众基础,才能做到 “以人民为中心”。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人民性向度。

(二)初心与使命是无产阶级政党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执行和坚守

无产阶级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和具有领导地位的无产阶级政党是造成这一结果的重大因素。无产阶级的运动区别于资产阶级运动,它是以维护绝大多数人利益为目的的多数人运动,从本质上分析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属性,它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P150)。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党理念和宗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无产阶级政党实现共产主义的指路明灯,更将无产阶级的时代命运与依靠群众的力量实现理想社会相关联。无产阶级政党是以 “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目的的,它的政策颁布、政策制定等一系列的政治文化社会活动,均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始终是为消灭剥削、消除阶级,带领广大人民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不仅在人民群众是否自发地进行武装斗争,还在于人民群众实现真正的民主,实现真正的共产主义。坚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无产阶级对为人民服务的坚守,就是对共产主义思想的坚守[3](P41-45)。

(三)初心与使命是中国共产党永恒的价值追求和永续前行的动力

任何一个政党都有自己的方向目标和价值追求,它取决于政党的阶级属性、所背负的使命以及它的社会立场。始终心系人民、服务人民、为人民谋利益既是我们党的光荣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价值宗旨。我们党之所以有别于其他政党,在于它有独特的价值追求,它不是为自身的利益而奋斗,它根植于人民,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铭记于心,将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镌刻于骨,一代代共产主义接班人前仆后继,为之奋斗终身。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武装斗争,总结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带领全天下的无产阶级建立了自己的新中国;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引领了中国大地的改革开放,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并从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出发,将初心与使命和党的先进性相结合,提出了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内在要求;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 “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我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与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相结合,提出 “以人民为中心”的伟大发展思路,将人民内在追求与党的追求相结合,紧扣 “民心”二字,积极探索夺取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成功法则,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向更大的胜利。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所在,既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奋发向上指明了奋斗目标,又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奋勇前行提供了根本动力,更是中国共产党永恒的价值追求和永续前行的动力[4]。

三、历史逻辑上中国共产党坚持初心和使命的必要性

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中国共产党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深刻反省的总结。中国共产党在社会革新中不断摸索、创新、自省,形成了把握历史潮流的科学方法,初心与使命的坚守就是贯彻这种规律的具体方法,因而党的初心与使命也顺应了历史逻辑。

(一)初心与使命符合了中国人民 “站起来”的历史趋势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的呼唤,中国共产党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取决于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不仅要扛起社会主义革命的责任,还要肩负其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任务。党的一大明确党目前阶段的任务,即实现民族独立和实现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在经历封建社会和军阀相争的同时,也饱受资本主义的剥削,因而中国共产党自发地要求保障人民的利益,让人民群众中真正地站起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社会主义的探索阶段,通过土地改革让农民真正得到土地,捍卫人民的利益;在三大改造过渡时期,通过赎买政策,保证了社会生产力,缓解社会阶级矛盾。经历了诸多革命的艰苦斗争,结合社会主义实践和探索,得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结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贯穿着社会主义发展的始终,这不仅是中国的国家梦,还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梦。正是这股坚定的初心和勇担使命的责任感,再次焕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民族激情,唤醒人们要缅怀历史,不要忘记 “站起来”的艰苦卓卓,不要忘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永远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5](P47-51)。

(二)初心与使命顺应了中华民族 “富起来”的历史逻辑

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在,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初心,坚持为人民服务,一切方案的制订、政策的颁布、战略的部署都是从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出发的,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当作改革开放政策的试金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生产力,通过推进改革开放,让人民生活质量实现从解决温饱到基本总体小康水平的过渡。通过加强党的自身建设,逐步形成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激发了党的生机活力,突破时代发展的要求,其本质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建设,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机制,立足改善人民生活,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是处理磨合好改革、发展、稳定等三者之间关系的切入点。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分析国情的基础上,将原先制定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充分保障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基础上,不断进取和调整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打破了平均社会主义的樊篱,脱离了贫穷社会主义的队伍,使得共同富裕的理念深入人心,是中华民族 “富起来”的重要转折点。正是这坚守的初心和使命,使得中华民族的面貌焕然一新,向世界展现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中华民族自尊自强,人民生活水平也明显提升,真正实现了 “富起来”。

(三)初心与使命契合了中华民族 “强起来”的历史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驶向了快车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动力。“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迎合了改革开放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将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上无法相互融洽的问题统一解决[6](P32-33)。推动经济体制结构性改革,实现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上的提升;坚定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思想的宣传,让人民群众产生共鸣,增强文化自信;认真贯彻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着重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幸福感;统筹推进绿色生态文明建设,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治理、保护与修复;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杜绝“四风”主义,打虎与拍蝇相结合,建立 “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监察机制[7](P35-40)。中国共产党始终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也是人民对利益分配的诉求,坚持为人民服务,筑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意识,必然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回顾走过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无到有,从学习借鉴国外经验,到贴合自身实际的顶层设计,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也愈加平坦。坚持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定四个自信,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中华民族必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实践逻辑上中国共产党坚持初心和使命的必需性

无产阶级的优势便是以人民为中心,它始终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中国共产党有今天的成就,便是有赖于此,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在发展的进程中要始终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它是共产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

(一)旗帜决定方向:只有坚守初心与使命,才能维持执政党的地位

旗帜是方向和形象,旗帜问题关乎政党的作风、形象与方向,初心与使命既是党的优良作风与美好形象的具体表现,也是保持旗帜永不褪色的制胜法宝。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就是始终要求自身心系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更是要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在构建马克思主义人民性和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的有效统一上,党选择了践行群众路线,也就是说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8](P103-109),党从人民群众中来,汲取人民的智慧与经验,本着从给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的原则,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尽可能保障人民的生活质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一切行动都是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作为执政党和革命党,坚持初心和使命是坚定领导自信、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党的政治领导为人民群众得到原则保证,在思想方面得到人民认同;另一方面,党从制度和法律上为践行群众路线提供运行保障,维护践行的氛围。在坚守初心和使命的过程中,促使党保持优良作风,激励党强化自身管理,由内而外带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提供保障。在历史逻辑中,不难得出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以及个人利益等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维系好最广大群众的利益,认真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才能更好地巩固执政党的地位[9](P49)。

(二)方向决定道路:只有坚守初心与使命,才能指引社会主义走向正确方向

方向决定道路,才向问题是由党的性质所决定的,这就代表着党的所作所为都是让人民能够真正地当家作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改革的全方位、多层次、宽维度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战略部署和顶层设计始终符合国情,满足民族复兴的内在要求。进入新世纪,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需要制定更能发挥人民生产优势和更加先进民主的政策,以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保持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从工作方针的构建、到制度的安排、政策的出台颁布,都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前进、实践的过程,这些战略布局、整体布局的变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人民性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最本质的特色。从党的十三大提出 “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到党的十七大的 “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再到如今不断完善形成的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深入发展,不难发现战略布局不断完善是基于满足人民群众顺应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初心和使命始终贯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始终,党的十九大提出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是在鞭策和鼓励政党指引社会走向正确方向,它是中国共产党的指路明灯,中国共产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拼搏、挥洒汗水[10](P54-58)。

(三)道路决定命运:只有坚守初心与使命,才能坚定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近现代以来立足本国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探索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的道路,是最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它既不同于日本的明治维新,又区别于苏维埃社会主义,更是与西方资本主义强国对内剥削、对外掠夺截然不同的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奋斗目标,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大智慧的中国方案。坚守初心和使命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守,只有认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才能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自信的步伐,才能相辅相成、相互成就,激发彼此的生机与活力。坚守初心和使命既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党治理、建设国家的内在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内涵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的事业才能不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四个伟大”治国方针的理论,表明了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坚定初心,牢记为什么出发,才能将社会主义道路走得更好更远。坚持四个自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基于历史斗争和实践得出的结论,接受思想的洗礼、知识的武装,才能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越走越宽。只有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定 “四个自信”、践行 “四个全面”,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才能不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群众从身心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也更有自信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1](P16-20)。

五、价值逻辑上中国共产党坚持初心和使命的必定性

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精神食粮、强大动力,中国共产党人从不忘记自己的初心与使命,始终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具有鲜明特色的时代价值。

(一)精神价值:初心与使命是激励新时代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精神支柱

初心与使命是支撑共产党人不断努力奋斗的潜在力量。所谓初心,则是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便立下的理想信念、价值宗旨等,从那时起,共产党便给自己作出精准的定义,找准自己的位置。对于每个共产党员来说,必须在该理想信念的武装之下,保持初心,牢记使命,并为之奋斗终生。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只为人民和民族求福利。”可以看到,在新时代的中国,有这样的一群人,当他们从一名普通群众,转身成为共产党员的那天起,便将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镌刻在心里,用自己的行为举止诠释着初心与使命,为一代代的中国人树立起典型和示范。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同志,坚守信仰,忠诚担当,在生命临终的前一刻,发起了最后的冲锋,将人生的最后一刻留给了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广西百色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的第一书记黄文秀同志,不辞辛苦、翻山越岭,扎根于贫困山区,紧紧团结在人民群众周围,致力于带领村民实现脱贫致富,将年轻的生命奉献给扶贫事业;陆军云南扫雷大队战士杜富国同志,危险在前,死亡相伴,他毫不畏惧,一往无前,在失去双眼、双手后,仍然牵挂着战友的安危,为人民的利益舍生忘死,为战友的安危舍身忘己。新时代的共产党人,是党和国家的未来,是初心与使命的继承者、发扬者,因此在生活中必须做到坚持自我批判,时刻提醒自己,不忘为党为民作出自己的全部贡献,交出令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12](P20-25)。

(二)现实价值:初心与使命是应对当前突出问题和严峻形势的动力支撑

复杂性与艰巨性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与使命的两大特征,它的实现从来不是一路平坦。一方面是由中国的发展历程决定的,中国正处在从富到强的关键时期,正处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正处于 “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最佳奋斗时期;另一方面,党的内部也存在很多待解决的问题,如党的信念以及党的作风仍需改进,这些从根源上来说都是思想上的问题,只有摆正思想,坚定初心跟党走,党的建设才能更加坚固,党的事业才更有动力去实现。中国共产党是不怕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和直视自身错误的,这种精神是推进党的事业建设的强大动力,中国共产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成就面前,不能够骄傲自满,而是更应该稳扎稳打,未雨绸缪,用谨慎的态度来应对未知的风险和考验。在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指引下,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共产党员,我们更应该跟紧党的步伐,继承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让使命成为前进的动力,坚持不懈地前进,努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做人民的好公仆,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一直传承下去。

(三)世界价值:初心与使命是推动全人类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使命担当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强调中国共产党要拥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到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提出了 “关注人、解放人、发展人”和 “共同富裕”的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一直秉持了关注人、发展人、以人为本的道路方针。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 “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也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站在人民的角度,以人民为出发点,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场, “人类命运共同体”和 “全人类解放”是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和伟大胸襟,值得世界其他党派以此为借鉴。“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党,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我们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本身就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明确了我们自身的使命,还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所关注的共产主义理想是为实现全人类解放的伟大理想[13](P65-71)。

六、结语

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既是源于近现代中国发展趋势的使命与责任,也是人民对于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道路的肯定,坚守初心与使命是增强中国道路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的内在需要。中国共产党在管党治党和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一以贯之的初心与使命,在一代代共产党人的传承和接续中彰显出不朽的时代荣光,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它既是激励新时代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精神支柱,也是应对当前突出问题和严峻形势的动力支撑,更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推动全人类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使命担当[14](P1-9)。只有坚守初心、勇担使命,才能成为一个人民信赖的好政党,才能站稳理论的脚跟,书写好中华民族的壮丽诗篇;才能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定力、理论定力;才能将中国精神融入中华大地,筑牢中国脊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不竭动力。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道路初心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永远的初心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论“不忘初心”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