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疫情下医护人员心理现状及干预策略研究进展
2020-12-19赵春菱张剑锋
赵春菱 张剑锋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530007)
201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目前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医务人员作为本次疫情防控和疾病救治的主力军,经常超负荷工作,还可能被患者及其家属、人们群众不公正对待,几乎每个医护人员均处于疫情的高压之下,极易出现心理障碍。因此,了解COVID-19疫情下医务人员的心理状况及心理干预措施,积极维护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从而提高其工作效率对疫情防控极为重要。
1 COVID-19 疫情下医务人员的心理状况分析
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他们需承担超负荷的工作,肩负社会对抗击疫情的期盼,在此高压下可能扰乱正常的认知,甚至造成行为异常[1]。刘素芳等的调查显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期间,与患者密切接触的一线医务人员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概率相对较大[2]。疫情期间影响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的因素可总结为以下四点:
1.1 医疗物资不足或防护措施不当疫情上升期,由于武汉及其他地区感染患者数量庞大,尽管加紧生产、紧急调配物资及接受部分援助,但仍然不能满足如此大的需求量,这直接导致医护人员的基本防护不能得到保障。且COVID-19 是新发的传染病,对于该病的防护和救治仍缺乏经验,使医务人员心理压力更大,可能出现紧张、害怕、焦虑等情绪体验和应激障碍[3,4]。
1.2 超负荷量、高风险的救治工作COVID-19 传染性极强,尽管防护措施到位,但进行部分医疗操作时仍有被感染的风险[5]。患者数量过多而医护人员数量相对不足,医患比例严重失调,导致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及工作时间在原本就繁忙的基础上愈加繁重;身心疲惫的医务人员仍需耐心地开导和安慰患者及家属。这些必然导致医护的工作任务极为繁重,难免出现紧张、敏感、多疑、失眠等[6]。
1.3 过高的社会期望与职业耗竭感媒体过分宣扬医务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及目前治疗手段的有效性,难免造成大众对医疗救治的期望值过高。当医护人员已努力救治患者而患者仍预后不良时,又会遭到患者及家属的质疑,甚至辱骂和殴打,会使医护人员生成悲观、紧张、罪恶感及无力感等负面情绪。躯体症状则表现为普遍存在的头晕、头痛、过度疲乏、睡眠不足或质量差、内分泌失调、胃肠道功能异常等[7]。
1.4 对战友、家人的担忧和对家庭的思念临床救治工作需要团队协作,当身边的战友被感染甚至牺牲时,医务人员的悲伤与挫败感将迅速涌现。疫情扩散速度快,在外防控疫情的医护人员也难免对家人担心;同时所处医疗环境的高风险、连续高强度工作引起体力透支和巨大的心理压力等,使得医护人员更容易产生思乡情感,引发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
2 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心理干预方式
随着抗疫医护人员心理问题的不断突出,医护人员心理卫生服务不断改善,心理干预方法、方式也有较大改进,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2.1 自我情绪调节负面情绪堆积,很可能加剧医务人员在当下的心理应激,适当的调节情绪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医务人员应了解情绪的应激源,承认不良情绪的存在;遇到问题共同商议,关注积极正面的信息;学习压力管理方法,组织集体宣泄。适当的应用正念疗法,正念疗法被广泛用于减压及治疗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8]。另外可通过眼动脱敏再加工治疗、催眠治疗来进一步稳定情绪。以上具体操作方法参考新冠肺炎流行期心理自助方法详解[9]。
2.2 自我认知调整抗疫一线环境封闭,树立正确的认知,学会接纳自我显得尤为重要。从权威官方途径了解疾病相关信息,有助予心理的稳定。在防疫战中,部分医护人员因患者病情加重或离世产生应激情绪反应,感到内疚、不安。一线医护人员应要充分认识到COVID-19 的自然病程,认可自己付出,切忌过度自责;同时承认情绪反应是正常现象[1],有消极情绪时及时寻求专业的精神心理卫生专业人员帮助[10]。
2.3 自我行为调整疫情期间因过度紧张及担忧,睡眠、饮食等生活习惯会受一定影响,合理休息是保证工作时精力充沛的前提。一线医务人员应掌握快速促进睡眠的方法以提高睡眠质量;重视营养的供给和规律的饮食,提高免疫力;应避免依赖烟酒、药物等来调节自身情绪。当出现不良情绪时,可以进行呼吸放松训练、肌肉渐进式放松训练和想象放松训练等方法放松,具体方式可参照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心理干预实战手册》[11]。
2.4 加强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是通过言语的沟通技巧进行“梳理、泄压、引导”,从而提高其行为能力和改善自我发展的心理疏泄和引导方法[12]。目前,面对疫情政府迫切需要组织专门的心理咨询团队对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定期进行疏导,同时医院要开展心理疏导专线及专栏,接受医务人员的心理咨询[3]。有研究表明,突发传染性公共卫生事件时期通过人文关怀和激励可以提高护理服务品质[13]。同时,通过组织心理支持可以帮助医务人员用科学和理性的态度面对疫情。
2.5 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干预是以心理援助的方式解决危机,使症状得到立刻缓解或消失,使心理状态恢复到危机前水平[14]。其主要针对在短时间内经历过创伤性伤害的人群,可有效减轻负面情绪、提高患者应对技能与社会支持水平[15]。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6]指出,心理危机干预重点应当从包括疫情防控一线医护人员的第一级人群开始。但在抗击病毒的工作中,因环境特殊,可通过互联网或电话进行干预措施。应建立心理干预团队,针对医护人员制定合理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可开展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治疗等[14]。
COVID-19 是近年来对全球卫生健康系统冲击最大的一次传染病。在这种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面前,一线医务人员不仅面临临床工作的压力,还要面临自身被感染的风险,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极易出现各种各种的心理问题;而严重心理问题的存在可能会影响其对患者的临床救治能力,对疫情防控极为不利。因此,有关部门应积极关爱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保证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对疫情防控具有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