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新研究述论
2020-12-19田濡萌刘大勇
田濡萌,刘大勇
(东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自20世纪30年代起,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思想,将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已经被学者、大众普遍认同,中国近代史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历史作为研究对象,将八大基本内容贯穿其中,这八大基本内容是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这八大基本内容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剖析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经济与阶级斗争的发展状况。
一、与鸦片战争相关研究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揭开中西方社会冲突的序幕,中国开始进入近代社会,侵略与对抗成为当时时代的主题,中国关于“世界”的概念开始显现。鸦片战争对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意义重大。近年来,各界学者突破传统对于两次鸦片战争的认知,另辟新角度阐述自身对鸦片战争的理解。学界关于鸦片战争关注的焦点在是否将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一争论上,王淳凯突破传统史学对鸦片战争的认识,从史料视角入手,将鸦片战争相关问题研究的集大成者——茅海建先生《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作为对象,加深了其对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关系的理解,并对部分历史人物的评价产生新的见解[1]。吴伟宁以鸦片战争博物馆为例,通过研究参观观众行为,以问卷调查为方式,掌握大众参观的喜好,从其中探寻历史事件研究的新灵感。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两国在美、俄的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其目的是英法两国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的侵略利益。英法两国分别以“亚罗号事件”与“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发动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2]。高晞以第二次鸦片战争驻华英军医生查尔斯·亚历山大·戈登撰写的观察报告《一个英国军医的中国观察实录》为研究主体,提出从军队卫生建设的角度分析清军失利的原因极具开创性。该书是研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珍贵史料,这种“他者”角度观察的经验对中国学者重新审视与理解鸦片战争后中英关系极为重要[3]。从新的研究角度为切入点,对传统问题进行再认识的方式为我们今后学术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二、与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相关研究
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两次革命高潮,学术研究成果颇丰。近年来,除了从宏观角度把握两次革命的历史,更多学者突破从大局研究革命的传统,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丰富与发展了两次革命研究。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咸丰至同治年间,以洪秀全为首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廷封建统治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战争,是19世纪中国发生的最大规模的反清运动。1864年,随着太平天国首都天京陷落,标志运动失败。顾建娣将太平天国人物将领洪秀全评价与史学思想嬗变相结合,从主要人物入手,分析总结近代至今洪秀全相关评价,对洪秀全评价的变化反映近代社会以来的史学思潮与社会思潮的嬗变[4]。孙启华通过分析太平天国时期典籍的散佚与毁亡概况,揭示太平天国领导者对儒家典籍从部分认可到彻底否定的态度,将太平天国运动与文化史相结合,从全新角度完善了太平天国运动相关研究[5]。1900年,义和团运动是在晚清社会矛盾加剧的情形下产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曾是对世界多国产生重大冲击的国际事件。近年来,与义和团运动相关研究突破国内视角,从外国史料入手,突破语言、资料开放程度与环境的限制,促使学界有关义和团运动的研究呈现出创新性与多元性的特征。邓建歌根据获得的德国一手报刊史料,以三家德国主流商业报刊为基础史料,分析了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德国媒体中的叙述、定性、归因与评价,在展示从德国报刊中挖掘出的大量与义和团运动相关的鲜活史料的同时,透视出克林德遇刺事件前后德国媒体对华态度由殖民主义进入民族主义话语的转变,揭示德国媒体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对华报道态度的差异性与转变以及20世纪初德国报业的舆论环境[6]。张庆以《伯希和北京日记》为基础史料,从法国人的视角重现清军与义和团围困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历史事件,该书作者以自身被围困的经历还原被围困现场,并对当时使馆区内各国之间的矛盾进行了记述,为学者研究问题提供不同的角度[7]。运用多元的历史资料,使我们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思考历史。
三、 中法战争与中日甲午战争相关研究
中法战争与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与列强发生的战争,二者虽相间隔十年,但也产生前因后果的联系。中法战争是法国侵略越南,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战争,“法国不胜而胜,吾国不败而败”是后世论者形容中法战争结果普遍为人们所接受。中法战争是中日战争的警示,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助推剂。邱帆利用以往研究未曾用到过的太政大臣三条实美、参议伊藤博文、外务卿井上馨、外务大臣辅吉田清成等政治家的相关个人史料,还原中法战争前后日本政府对华政策的演变过程,并结合日本政府对利用中法战争的探讨,揭示出中法战争与中日甲午战争的必然内在联系。从日本政府重要人物的史料入手,研究中法战争与中日战争的联系,是以往研究没有注意过的新角度[8]。陈晓平将张之洞与香港华商作为切入点,分析在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期间,香港华商在中法战争中为其提供接连不断的法军情报,并帮助张之洞筹措巨额经费,对中国对战法国取得胜利贡献了实质性的重要力量,虽后来由于清政府外交政策的软弱,导致清朝在中法战争中不败而败,但并不能抹去香港杰出华商对清廷的重要帮助。把香港华商与地方重要官员的互动作为出发点,为中法战争的研究提供了新颖的角度,在丰硕了中法战争研究成果的同时,加强了中国内地与香港地区的联系,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自豪感提供真实的史料佐证[9]。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期日本侵略中国与朝鲜的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使中华民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王铁军指出,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制定了相关战俘政策,是配合日本长期对外侵略战争舆论宣传的重要手段,是其后日本历次战争,尤其是日本侵华战争中战俘政策的基础与原点。日本战俘政策犹如一根绳索贯串铜钱,对近代日本发动全部战争起到串联作用。作者从日本制定战俘政策的角度探讨中日甲午战争,不仅对探讨甲午战争有重要学术价值,而且对研究与日本相关的一系列战争如日俄战争、日本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等均有重要价值[10]。
四、 戊戌变法相关研究
戊戌变法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人士通过光绪皇帝倡导的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张海荣以杨崇伊为例,从晚清政权臭名昭著的人物个案入手,以其独特的参与方式影响了高层全力运作,为认识晚清言官制度的流弊和慈禧太后的政治权术提供新角度。后世论者往往都以“进步”人士为研究对象,负面或非主流范围内人物并不为论者所重,但恩格斯曾说历史的最终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的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因此,若缺失对反面人物或者小人物的理解,便很难客观并全面地阐明历史事件的真相。张海荣研究员从反面角度剖析晚清政治的黑暗,抨击维新派人士创建的强学会致使强学会封禁,戊戌告密等事件,反映了戊戌变法的政治风险以及朝局走向[11]。徐保安从戊戌变法的强国措施之一,创办京师大学堂为研究对象,深入细化研究戊戌时期以招考官员为主的最高教育机构京师大学堂仕学院,产生的重新学习观念与实践对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产生重大影响,使与戊戌变法相关研究更为精细,学术成果更为丰硕[12]。
五、 辛亥革命相关研究
辛亥革命是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完全意义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极大推动中华民族思想解放,对中国的社会变革产生了巨大的震慑力与影响力。李国华从文学角度,通过阐释鲁迅先生《在酒楼上》理解鲁迅先生与辛亥革命的关系,通过打捞革命记忆,理解鲁迅先生关于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的双重反思,表达鲁迅先生对于当时社会革命被遗忘的不满,并试图通过建造一部民国建国史来唤醒革命。突破了辛亥革命从历史学角度的研究,使得历史事件的研究更为多样性与广泛性[13]。熊群荣将辛亥革命的重要参与者,“北洋三杰”之一的冯国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史料重新审视北洋新军将领冯国璋在辛亥革命中思想与行动的变化,叙述其从晚清维护清朝统治的重要支柱转变为民国初期支持袁世凯统治的重要力量,剖析冯国璋从忠君走向共和的心路历程,不仅为辛亥革命贡献了重要力量,还为其在民国初期发挥更大的政治作用奠定坚实基础[14]。
六、五四运动相关研究
五四运动是在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而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深处的时代背景下,爆发的以新青年、新历史、新思维为主的新运动。参加五四运动的人群包含市民、普通群众、工人阶级、学生以及声讨旧军阀统治的新思想者,是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群众性爱国革命运动,是工人阶级与中国各阶层的深度融合,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五四运动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随着社会、思想与生活的变迁,与五四运动相关的研究也发生变化,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状况与思想倾向均对认识与评价五四运动产生强烈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界对五四运动的理解与认识越来越深入与全面。李学智考察了70年来随着社会的变化,学界对五四运动若干问题发生相应的演变,分析了各个时代五四运动领导权、性质、人物评价、历史意义、研究视角,较为全面总结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与五四运动相关各类研究,是读者全面了解五四运动研究历程的学术成果[15]。欧阳哲生通过发掘利用档案文献,参照相关新闻报道与回忆录,还原北洋政府处理“火烧赵家楼”事件、审讯被捕学生事件、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事件、拒签巴黎和约事件等,进而澄清过去在诸多历史事件上的误解,使五四运动的演变情节做出更加周到与细致的理解,为读者理解各种细小历史事件提供更为全面的细节,加强并深入历史事件的认知[16]。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历史的认知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社会意识是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反映,后世论者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与中国近代基本问题相关的研究视角愈发开阔,注重动态的描述与整体性分析,在促进历史问题研究更加深入与厚实的同时,以史料为研究“武器”,深入细致侦查“武器”构成的各部分“零件”,使旧问题产生新的研究角度,促进历史问题研究的多元性与广泛性。通过深入剖析中国近代各个基本问题,并探讨各项事件间的联系,使中国近代史呈现出各个阶段既有侧重也一脉相承的特征。除此之外,学者跳出了历史学研究的范畴,关注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使中国近代史问题研究呈现出更为多样化的样态,极大地丰硕了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