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背景下的主题探究式英语演讲教学模式

2020-12-19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共情生命疫情

李 萍

(1.成都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2.成都大学 泰国研究中心(四川省泰国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00)

2019年开始,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发展成为全球所经历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此次病毒一般具有潜伏、爆发和扩散的三个发展阶段。在全球化的今天,重大疫情中没有一个人可以是一座孤岛而真正地置身度外。这次疫情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全球的卫生防疫领域之内,而且还深刻影响到国际关系、经济发展、大众生活、身体心理等各个方面。瘟疫所带来了各种撕裂、分裂、错乱、甚至混乱。人们对于事实、价值的判断时常出现迷失甚至误判。从社会群体心理角度看,疫情中的大众群体有可能出现歧视、困惑、焦虑、恐惧、隔阂等群体情绪。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生命力,也是民族与家庭的生命延续。大学生群体在这场疫情中也前所未有地经历了生命的考验,并因此重新审视生命、思考生命的问题。然而,现实的疫情和充斥媒体空间的真假信息让他们的生命思考遭遇迷茫,生命价值的判断受到困惑。大学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才,通过教书育人促使他们成为活泼的、会思考、会辨别、会产出的人。新冠疫情驱动大学生对于生命问题的重新关注和认真思考。如何将疫情转化为一种教书育人的驱动,将外语课程设计与疫情社会语境连接起来,利用外语专业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去引导学生观察生命、言说生命、珍爱生命?如何让学生在这一演讲的言说过程中体会自我生命价值、善待天下生命?这些都成为需要回答的现实问题。在大学“停课不停学”的教学过程中,有的大学卓有远见地开展了由书记、校长亲自上阵的开学第一课,呼唤学生对于生命意义、生命价值和生命力关注。然而,这种一次性讲座课程的确能带给学生震撼与感动,但这种震撼与感动能持续多久?外国语言文学属于人文社会学科,其学科性质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的核心不仅是需要驱动学生去学习外语知识、提升外语技能,更需要引导以外语为工具去阅读、交流、反思,并从中看见、听见社会现实,并通过自身道德品质、人文素养、语用能力、思辨能力、共情能力的提升去尝试以自己的贡献协助解决社会现实中的问题。

一、生命主题探究式英语演讲教学EFCT模式

(一)“产出导向法”与英语演讲教学

郭英剑指出:““专业”是依社会分工而言,由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目标等构成的。专业侧重人才的培养。“英语专业”的英文表述是English Program,English Concentration,或者English Major[1]。英语专业所具有的“核心素养”是:“用外语去言说与写作”[2]同时,英语专业的学生还应该具有“跨文化能力”。在两种乃至两种以上的跨文化交际语境中能够了解和理解两种及其以上目的文化的语言特征、思想表达、社会规范、行为模式与价值取向,进而能够有效地与对方进行交流并达到交际和思想沟通的目的。[3]

我国的英语视听说类课程的教学方法先后经历了听说法、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从2007年开始,文秋芳和她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产出导向法”以产出作为学习驱动,让学生主动输入,输入是为了输出的目标。最后再产出。POA的教学理念主要包括了: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全人教育说。强调“驱动—促成—评价”教学设计。[3]

我国高校的英语演讲课(public speaking)属于英语视听说类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审美能力、认知能力、心理素质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等为课程目标。[4]英语演讲课不可避免地带有跨学科属性。[5]根据2018年《国标》中的英语专业建设标准和2020年《指南》中英语专业建设的指导方向,英语演讲课程将英语演讲能力、思辨能力、共情能力设置为英语演讲教学的目标。郭英剑提出:“洞察力是人文学科内在的驱动力,思想力是人文学科显性的价值所在。面对因疫情而出现的各种学说与观点,人文学科正好明辨是非、大行其道。”[6]

一方面,英语演讲教学的课程目标充满着演讲与人文、演讲与社会的紧密结合。另一方面,现实的教学实践中仍然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单纯的演讲技能教学,演讲主题、演讲内容与社会热点问题分离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造成学生对于演讲缺乏兴趣,、演讲内容的肤浅、演讲缺乏动人之情。

(二)EFCT教学模式

基于成都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英语演讲教学团队的教学实践,提出以探索、聚焦、交流、思考为内涵和步骤的EFCT模式。模式是整合课程产出目标、课程特点与学生特点建构而成的。EFCT教学模式包含了探究(Explore),聚焦(Focus),交流(Communicate)和思考(Think)四个关键内涵和步骤。EFCT模式四个步骤都贯穿着“驱动—促成—评价”微循环。

探究(Explore):阅读与视听是人文社会学科学生知识学习的重要的路径。结合教材单元的核心内容去精心设计演讲主题,并与疫情社会现实事件相关联,驱动学生进行课前阅读与视听。视听与阅读相互补充,生动的视听可以驱动学生的自主阅读的广度与深度。丰富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视听多模态叙事的内涵。阅读与视听的内容以主题为主线,既可以是经典作品、也可以是现实新作。在新媒体时代,阅读视听的资源无论从数量、形态、渠道、信源都更加多元、丰富和立体。

聚焦(Focus)。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前主题阅读视听中,主动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去深入。每一个学生个体最终聚焦到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落点开展“潜入式”深度阅读与视听。疫情背景下,教师引导学生把观察点聚焦在生命的概念、生命的形态、生命的关系、生命的意义、生命技术、生命美学等问题上。演讲主题成为学生生活真实的关注需求。

交流(Communicate)。交流是英语演讲教学的主要目标和手段,即引导学生以英语演讲为工具进行信息分享、观点判断、事件评价的交际活动。鼓励学生将在聚焦阅读视听基础形成的认知、观点和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以英语演讲方式进行分享、讨论、辩论。教师主要发挥促成(enabling)的作用,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assessing)。在交流中,学生既可以是演讲者,也可以是听众。作为演讲者,则需要有意识地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形成与社会现实语境的场景事件相结合的观点、依据。作为听众,学生需要学会有效倾听,掌握其演讲逻辑、论据,为进一步的思考奠定基础。

思考(Think)。思考是指思辨性思考,即:学生能基于探究、聚焦和交流,在依据证据的前提下进行解构、分析、重构、表达的思维活动。思辨能力是英语演讲课程进入高阶性的重要标志和实现路径。全球化、信息时代增加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与数量,给学生带来判断鉴别的困难。面对疫情期间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我们的学生会受到各种信息的影响。如何在纷繁的信息大海中判断、思考、行动,形成对于生命内涵、生命认知、生命关系的理性合理判断、理解与行动指向基于逻辑与证据的深度思考的思辨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思考其实是贯穿EFCT教学模式的每一个步骤之中,还是需要强调课后的思辨性思考。学生在交流中反思演讲的有效性、影响力和贡献度。教师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以日记方式自我反思评价。修改演讲,并以课外作业方式二次分享。

二、EFCT模式的应用

目标:以新冠疫情社会现实场景、事件驱动的驱动学生开展生命主题演讲。以产出理论为导向,采用EFCT模式,有效促成学生英语演讲能力、思辨能力、共情能力的共同提升。

(一)授课对象: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

学生已具备较强的英语视听说双基能力。已经具备了学习英语演讲的语言基础。已经认同英语演讲是他们进行跨文化交流、国际传播、海外学习的重要手段。学生对于全球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当下世界,尤其是身边,所发生的新冠疫情中的生命脆弱、生命困惑、生命敬畏有了解、讨论和分享的愿望。学生对于目前新冠疫情海量信息缺乏分析、思考和判断能力。

(二)课程产出导向目标

课程以打造“更深、更难、更高、更新”的省级一流专业的演讲课程为目标,具体包含了四个能力目标,即语用能力、思辨能力和共情能力目标。语用能力目标是指能够在英语演讲话语体系下恰当运用英语演讲进行观点表达、分享、说服。思辨能力目标是指基于逻辑与证据的能力。共情能力是指以英语演讲为工具,指向演讲者与吸引听众对于事件的积极情绪产生的能力。学生需要思考生命概念、生命关系、生命价值、生命教育等问题。

(三)模式应用

演讲主题设置:新冠疫情危机中的生命关系

演讲类型:备稿演讲,表达型演讲。

探究(Explore)。教师首先提出引导探究疫情与生命的问题。例如:你对生命是如何分类?你了解的新冠疫情中的生命关系有哪些?他们是如何关联的?布置学生查找疫情、生命、生命关系主题的英文阅读文章各3篇、电视新闻报道3个、疫情主题影片1-2部。

聚焦(Focus)。以“新冠疫情危机中的生命关系”为主题,要求学生最终聚焦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落点,再进行深度阅读和拓展视听。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同学们的聚焦主要“人与动物的生命关系”,“人与自然的生命关系”,“人与人的生命关系”,“妈妈与孩子的生命关系”,“学生与教师的生命关系”、“科技与人的生命”等等。其中不乏很有意思的视点。

交流(Communicate)。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演讲分享,并鼓励学生在同伴演讲后相互提问。以“妈妈与孩子的生命关系”为例,教师鼓励学生分别从妈妈视角、孩子视角、观察者视角去分析疫情带来的妈妈与孩子的生命关系变化。学生演讲表达、老师提问引导、学生提问质疑,让演讲者与听众在交流中构建起“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演讲语用能力。我们发现:学生课前阅读与视听准备的充分与否演讲的深度,答问的论据支撑是成正比的。从学生反思日记中发现:妈妈认为:有更多与孩子的相处使得自己意识到自己与孩子的关系不仅是生物性的,也是社会性的。妈妈应该是孩子生命教育的重要引导者和示范者。孩子认为:爱美的妈妈似乎没有以前爱打扮了。妈妈总是喜欢看手机等。而观察者则写到:医院应该给予女性医护人员必要的关爱,医护人员的妈妈角色是应该被充分关注的。通过交流,学生学会从不同视角、不同场景、不同事件去界定妈妈与孩子的生命关系。

思考(Think):思考所指是思辨性思考。郭英剑曾经强调“所谓人文学科,一般认为指的是通过分析、批评和观察等方法去研究人的境况的学科,包括(古典与现代)语言、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视觉与行为艺术(音乐与戏剧)等”[6]。对于学生的思辨性思考能力的培养本身是人文学科的使命。学生在信息解构过程中寻找逻辑与论证,又在信息重构中进行判断与重构。以“人与自然的生命关系”主题演讲为例。在同学的反思日记中发现这样的描述:“生命的关系界定不应该只是从人类的视角去进行”、“疫情让我们看到在自然世界当中人的渺小,我们要热爱我们的大自然,珍爱自然才能保护人类”、“我需要多读一些关于自然的书籍”、“我希望有机会做一些保护自然的公益活动”。疫情让我们开始思考生命的诞生、成长和消失过程中的各种关系。

三、讨论与发现

研究对EFCT模式应用的观察显示:EFCT模式通过将语言技能训练与疫情现实结合,能良好地地促进师生从聚焦问题出发去关注生命概念、生命关系、生命意义。演讲课程目标顺利达成。语用能力、思辨能力和共情能力浑然一体,水到渠成。

EFC模式体现出三个整合的教育实践理念。第一个整合是课前、课中、课后的时间整合。第二个整合是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与社会教育教学资源的资源整合。第三个整合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外语专业教育与全人教育、美学教育的教育目标整合。这种整合意义在于能更有效地驱动学生语用能力、思辨能力和共情能力目标的达成。

EFCT模式是一种以教学产出为导向的教学新实践。教师通过课程教学产出目标的设立,反向推动教学环节和步骤的生成,即:探究、聚焦、交流、思考。最终,促进学生达到英语演讲能力、思辨能力、共情能力的综合提升。

研究发现一:模式有效驱动演讲者语用能力目标达成。模式颠覆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演讲技能训练和生命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以探究、聚焦、交流、思考驱动学生转向“我想说、我要说、我会说”的良性循环。学生演讲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其破解演讲题目、主题挖掘、演讲模式、演讲话语等语用能力指标的达成。

研究发现二:模式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思辨能力。模式激励学生分析、辨别、思考、内化,形成的自我认知与观点分享。思辨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于演讲主题核心概念的把握、演讲具体问题的聚焦、演讲逻辑的设计与论据理性运用。

经过EFCT模式培养的学生在演讲中学生对于概念、逻辑、论证的关注度明显提高。对于生命内涵、生命认知、生命关系的概念理解、分析判断、思考的狂赌与深度都有明显提升。

研究发现三:模式能良好地提升学生的共情能力。学生演讲中体现出跨越人类中心思想的突破。人与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人与微生物之间关系的演讲分享促使学生对于不同生命的共情能力的唤醒和提升。他们开始主动关注生命、爱、善良等问题。“老师们将疫情防控知识、生命珍爱的知识等融入演讲课程,让我们懂得生命的关系是多维度的,生命既脆弱也坚强”、“女性医护人员在疫情期间优先选择了医生职业的角色,选择了对于生命的大爱”等等在学生反思日记中反映。。让疫情之痛化作生命之爱。促进学生在当代全球化的社会语境中能以爱、理性与专业去善待生命和实现自身生命价值。一些同学还投入到疫情中生命关爱的志愿者活动之中。将自己和同学的演讲分享与自我生命体验结合。开始了对于生命的主动关注、分析、反思,并以实际的行动去践行与传承生命的大爱。

四、结语。

英语演讲是一种国际化外语人才交流方式。如何从英语演讲教学的行动中去驱动学生成为具有跨文化交流语用能力、思辨能力和共情能力的国际化人才是一个现实的问题。EFCT模式在以疫情社会的场景作为生命主题演讲教学的大场景、大事件、大课堂,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聚焦、交流、思考,去了解自己、了解他人。鼓励学生从疫情事件中洞察事件、思考生命、反思人生,去追求对生命的新理解、对人之关系的新视界、对于平衡和谐的新意识。学会与自己、与他人、与时代、与自然、与微生物的建立起和谐的生命关系。希望这一发现能唤起更多的教师主动将英语演讲课程教学与当下社会热点问题相连接,充分发挥外语专业课程所具有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双重属性,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

猜你喜欢

共情生命疫情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战疫情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