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的偶像形象塑造与当代意义
——基于重大疫情应对的视角

2020-12-19李晓培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偶像时代疫情

李晓培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7)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呼吁“疫情结束后希望国家给年青人树立正确人生导向”,迅速引起了社会的热议,同时给快速发展的中国提出一个全新的时代命题:在重大疫情面前,谁才是最可爱的人?谁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谁才应该成为大学生的时代偶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在这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面前,如何重塑时代偶像形象,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时代命题。

一、重大疫情应对中大学生偶像形象的时代反思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给学界带来了一个值得深思的学术话题,即在重大疫情面前乃至之于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谁才是民族的脊梁?讨论这个话题,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偶像”这一焦点的时代话语。沿着这个思路,我们需要讨论三个问题:偶像是什么?偶像的变迁之路有无规律?在重大疫情处理中偶像何以成为一个必须要讨论的时代命题?

(一)偶像:人性的本能冲动

为厘清“偶像”这个概念,我们不妨探究下其词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解释是“偶像,木偶。《战国策齐策三》:‘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论衡自然》:‘偶人千万,不名为人者,何也?鼻口耳目,非性自然也。’(不名为人,不能叫做人。非性自然也:不是自然生成的。)”[2]《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偶像:用木头、泥土等雕塑的供迷信的人敬奉的人像,比喻崇拜的对象。”[3]从词源来看,“偶像”显然具有“符号化”的特征,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而形成的一种超越现实的理想崇拜。“偶像”形象的塑造来源于人性本能的冲动,是人类超越自身有限性的强烈渴望。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情况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4]463思维的不至上性,时刻提醒着人们永远只可能作为有限的存在,而思维的至上性则呼唤着人们可以超越有限走向一种理想状态。正是在有限和无限的纠缠中,塑造着偶像形象的无限可能。所以,在一定意义上,人类文明的历史总是和偶像形象塑造如影随从。在有限的生命存在中,人们总会选择偶像寄托希望。因而,在不同的时代,不同民族,偶像形象得到了不同的张扬。

因而,对“偶像”的学术研究,就不能局限在“偶像”的本体论视角,而应该集中在“偶像”的认识论和价值论视角。因为,从“本体论”视角来看,“偶像”就是一种人性的本能冲动,它是自然而然的一种客观存在。而从认识论和价值论的视角来看,涉及到怎样科学认识偶像以及应该怎么选择偶像的价值判断,显然在重大疫情应对中,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偶像:历史的辩证法

中国人的偶像形象塑造经历了由盲目到觉醒再到狂热,由构建到终结再到重建的辩证的历险。中国古代人的偶像形象塑造带有明显的神灵崇拜的意蕴。古代的图腾崇拜,就是我们的先辈们借助他们崇拜的某种神秘之物寄托精神世界的一种表达。“中国古代的伏羲、女娲就是人首蛇身,《山海经》中有大量的各式各样的怪物,中国商周青铜器上有‘双身一头’的蛇,神话中的嫦娥可以径直飞到月亮中去,敦煌壁画上有在天空中自由飞舞的‘飞天’,佛教寺庙中有古怪的‘千手观音’的造型。这些神奇的形象体系,都是古代东方人狂野想象的结果。”[5]这些表达了我们先辈们在有限的此岸世界渴望无限彼岸世界的精神诉求,是中国古人对偶像崇拜的朴素表达,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对此,陈独秀在《偶像破坏论》中给予了批判,“破坏!破坏偶像!破坏虚伪的偶像!吾人信仰,当以真实的合理的为标准;宗教上,政治上,道德上,自古相传的虚荣,欺人不合理的信仰,都算是偶像,都应该破坏!此等虚伪的偶像倘不破坏,宇宙间实在的真理和吾人心坎儿里彻底的信仰永远不能合一!”[6]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的批判主义学者,高举“科学”、“民主”两个大旗,促进了国人的觉醒,使偶像形象塑造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革命、建设阶段中的“政治人物”(例如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革命英雄”(例如江姐、邱少云、黄继光等)、“时代榜样”(例如焦裕禄、雷锋、王进喜等)被成功塑造成这个时代的偶像形象。改革开放后尤其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快速发展,偶像形象的塑造进入到了大大众化阶段。“明星”崇拜成为了这个时代偶像形象的主流话语。中国人偶像形象塑造的历史经历了辩证历险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重大疫情应对中反思偶像,进而引导大学生合理选择偶像,成为这个时代需要解答的重要课题。

(三)偶像:疫情危机中的新议题

偶像,一个对当代大学生并不陌生的名字,为什么会在疫情危机中被重新审视?要回答这个时代之问,我们必须要解答几个问题:(1)疫情危机中为民请命的人是谁?(2)这些人是不是大学生的偶像?(3)如果不是,大学生崇拜的偶像又是谁?这是一道尖锐的时代问题,是在疫情危机中我们必须冷静加以反思的必答题。对于第一个问题,人们可以通过手机时刻感受到他们的存在。他们是武警官兵、白衣天使、人民公仆、火神山医院的建设者,是那些在平时没有被媒体包装进入人们视野的普通的中国建设者。疫情发生后,正是这些最可爱的人每天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对于第二个问题,如果大学生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这些平凡的建设者们将成为新时代中国的时代偶像。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要继续追问第三个问题。大学生崇拜的偶像在重大疫情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对大学生有何精神指引?

偶像作为一种符号化的存在,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其存在的合理性。我们之所以要重新审视它,并不是要在存在论上怀疑它,而是要在认识论和价值论上重新认识它,进而用疫情危机中最真实的故事引导大学生重新思考,谁才应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偶像?人们之所以崇拜偶像,是因为偶像能给我们带来强大的精神力量。古人的图腾崇拜,是因为古人相信不可知世界具有神灵般的精神力量,能帮助他们驱邪避祸,这是一种朴素的偶像情结。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的“政治人物”、“人民英雄”、“时代楷模”之所以被塑造成那个时代的偶像形象,是因为这些偶像带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他们就如一盏盏闪亮的精神灯塔,指引中国人民汇聚成了精神上的钢铁长城,取得了伟大胜利。在重大疫情应对中,谁才应该成为大学生的偶像?答案是肯定的,是那些为我们战胜疫情提供强大精神力量的时代标杆们。“在更为根本的意义上,如何应对流行之疫背后更为深沉的问题,是如何看待人自身以及是否承认人的尊严和价值,而承认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人性应该是理性的应有之义。这里同时涉及人性及其意义。”[7]从这个意义上,疫情中带来的对偶像形象的重新思考正是源于人们对价值和意义的反省,这个历史议题在疫情防控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二、重大疫情应对中大学生偶像形象的时代塑造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犹如给快速行进的中国来了一个急刹车,使得人们可以冷静的重思偶像这个时代话题。所谓患难见真情,在这次重大疫情应对中感动中国的人物故事重新唤醒了偶像的时代拷问。一方面它向人们宣告了泛娱乐化、功利主义、短视行为的终结,另一方面它重塑了人民公仆、人民英雄、人民守望者的偶像形象。

(一)泛娱乐化的终结与人民公仆偶像塑造

根据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的《上海“00后”青少年心目中偶像调查报告》显示“流行音乐歌手、当红影星、著名球星、网红艺人依然是00后青少年‘心目中’最受追捧的青春偶像群体。相对而言,那些思想先驱、民族英雄、英模人物等入选比例仍偏少。”[8]而腾讯发布的《00后研究报告》显示“大学生的偶像更多是明星、艺人”。[9]这两个统计数据反映出来了一个高度吻合的社会现象,青年偶像崇拜仍以“明星崇拜”为主导。这正是长期以来泛娱乐化带来的一个社会现象。“当历史仅归于娱乐之时,也就是历史被虚无主义绑架之时,这直接瓦解着社会的价值底座、人们的精神信仰。”[10]泛娱乐化实质上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带来的最大危害是去价值化和意义的消亡。泛娱乐化直接导致了世界被“娱乐”标签化,消解了人们尤其是青年大学生深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变成了“单向度”的人,这是价值观错位导致的可怕的时代病。

把泛娱乐化带来的狂欢和阻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保卫战这两个话题放在一起讨论显得有点格格不入,然而这个正是值得我们思索的时代问题。我们思考的出发点是,泛娱乐化能不能治愈这次疫情中生病的中国?泛娱乐化中滋生的明星崇拜有没有在疫情防控中给时代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很可惜,在关键的历史时刻,我们没有看到这种现象的发生。由媒体、明星、公众集体打造的狂欢在重大疫情面前显得不堪一击、苍白无力。我们不得不对泛娱乐化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明星崇拜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泛娱乐化现象已经被历史尤其是被疫情防控的现实证明是一个时代病,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偶像选择。在重大疫情应对中,社会应该大胆叫停这种泛娱乐化现象,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重塑人民公仆偶像形象。这样引导并不是子虚乌有,只要我们关注一下时刻变化的疫情信息,就会发现谁才是疫情应对中最值得大学生崇拜的人。疫情发生后,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党的领导、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的通知》,让党旗飘扬在阻击疫情的最前线。在疫情应对中,从党的总书记到普通的党员正在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践行着人民公仆的责任和担当。他们奋战在阻击疫情的最前线,用生命呵护人民健康。这些可爱的人民公仆才应该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偶像。

(二)功利主义的终结与人民英雄偶像塑造

“功利主义”在重大疫情应对中被敲响了警钟。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在灾难面前,又一次使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功利主义”的本质不过是追求“虚假幸福”的一场骗局而已。在灾难面前,谁也不可能独善其身,有“国”才有“家”,舍“小我”才能成“大我”,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的快乐。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只能在社会化中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然而,在物化的影响下,功利主义不断抬头,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判断。人与人的真实的社会关系被“物”替代了,见物不见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物的性质,并从而获得一种‘幽灵般的对象性’,这种对象性以严格的、仿佛十全十美和合理的自律性掩盖着它的基本本质、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所有痕迹。”[12]于是“小我”凸显,“大我”隐退,“幸福”消亡。面对重大疫情,“健康即幸福”成为一个时常被民众提起的话题。然而在重大疫情应对中,这句简单的话语背后,却凝聚着无数英雄的心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危难面前,中国人民正在用实际行动塑造着人民英雄偶像,同时宣告了功利主义的终结。

重大疫情应对中,冲锋在前的人民子弟兵、驰援湖北的最美“逆行者”、用生命捍卫生命的医护工作者、为疫情奋战在一线的普通工作者,这些可爱的人才是人民英雄,才是大学生应该崇拜的时代偶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13]在重大疫情中,要告诉世人:我们的幸福安康的背后有一群默默无闻付出的英雄们。重塑人民英雄偶像形象,就是在全社会树立英雄的标杆形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偶像观。

(三)短视行为的终结与人民守望者偶像塑造

来源于野生动物身上的新型冠状病毒带来的疫情危机再一次对人类的短视行为敲响了警钟,以灾难的方式证明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可笑。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人类仿佛找到了主宰世界的上方宝剑,很快攀登到了整个生物链的塔尖。但随之而来的是物种灭绝的加快、频繁自然灾害的发生、能源的危机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事实上,恩格斯早就提醒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4]998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危机距离2003年的非典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每一次灾难发生,都用血和泪的代价把人类强行拉回到自然法则之中,提醒人类要和自然和睦相处。但是人类好像天生是个健忘者,一场灾难过去不久,在短视行为的影响下,人类又重回“人类中心主义”的窠臼之中。

人类只有认识到自身的渺小,才会寻找伟大。在疫情危机中,人类精神的守望者们以理性自觉提醒人们抛弃短视,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科学精神进行科研攻关,战胜病魔;以人文情怀关注人民,抚平忧伤。在阻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人民健康保卫战中,已是耄耋之年第一时间率领医疗团队奔赴武汉,向社会发出“警示令”的钟南山院士;身患绝症,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以及驰援武汉的医护工作者、坚守在抗击一线的科研工作者等等这些在疫情应对中坚守在一线的最可爱人们,他们才是社会的守望者。正因他们的存在,人们在危机中看到了希望,大学生在危机中寻找到了值得学习的偶像。

三、重大疫情应对中重塑大学生偶像形象的时代意义

偶像作为时代的风向标,具有价值引领作用。重大疫情中偶像形象的塑造,有利于重塑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担当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有利于重塑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作为意识的范畴,既来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又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指导作用。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和他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1]152因此,新冠疫情一方面可以被看作是人们和病毒抗争的实践,一方面可以被看作是对人们价值观的一次大考。重大疫情给发展的中国既提供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从挑战来看,它势必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对中国人民的健康带来一定威胁,是对中国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国民心态的一次历史大考;从机遇上来讲,它就如“试金石”,一切美丑善恶、是非真假被推向了历史舞台,得到了实践检验。谁是人民健康的守护者?谁是民族的脊梁?谁是大学生的偶像?在疫情危机中被重新得以审视。从一定意义上讲,疫情既是一次全民与病魔的较量,也是一次塑造时代偶像的博弈。不同于经过媒体包装呈现在荧幕上的光鲜靓丽的影视明星,在疫情中展现出来的偶像形象,他们出演是真实的历史故事,他们就是真实的剧中人物,没有虚构,没有伪装,但却用行动塑造着一个个感动中国的故事。这种在真实历史场景中被塑造的人民公仆、人民英雄、人民的守望者所演绎的故事,无疑是一堂最生动的思政课,是一次最有效的价值观教育。快速发展的中国仍然处在重要的历史转型期,偶像人物层出不穷,让大学生眼花缭乱。盲目的偶像崇拜,不仅会带来价值观上的错位,更重要的是会造成大学生精神上贫血,思想上缺钙,从而迷失人生方向。无疑,在重大疫情中所塑造的偶像身上体现出的精神风貌,为重塑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提供了宝贵素材。

(二)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担当精神

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指出“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我们不惧风雨,也不畏险阻。”[14]殷忧启圣,多难兴邦。在烽火硝烟的战争岁月,“黄继光”、“邱少云”等革命英雄偶像形象的成功塑造,为中华民族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使中国革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激情燃烧的建设、改革岁月,“雷锋”、“王进喜”、“陈景润”等时代榜样偶像形象的成功塑造,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大学生,在抗击非典和抗击汶川地震中成功塑造人民守护者偶像形象,激发了全民族的爱国热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实现了中华民族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中被成功塑造的新时代中国偶像,点燃了全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精神力量,汇聚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磅礴动力,是战胜疫情的有力武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每一个青年都应该树立正确的担当意识,主动提升认知水平,摒弃错误思想,抵制歪风邪气的干扰,在全社会青年中弘扬担当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15]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正确的偶像塑造,对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正如保尔·柯察金的一句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是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16]重大疫情中成功塑造的偶像形象,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担当精神,激发他们跨越历史的沟坎,战胜前进中的困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17]中国的疫情防控就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教科书。新冠疫情发生后,中国政府举全国之力捍卫人民健康的决心和行动,得到了世界的普遍认同。从一定意义上,在重大疫情面前,捍卫湖北,就是捍卫中国,捍卫中国就是捍卫世界。历史上曾经发生的霍乱、天花、鼠疫、SARS、埃博拉病毒等传染病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在灾难面前,人类是脆弱的,小小的病毒足以夺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灾难面前,人类又是伟大的,总有一群奋不顾身的英雄冲锋陷阵捍卫人民健康。当下,世界性危机层出不穷,这个时代呼唤偶像,也需要偶像。在灾难面前,世界需要榜样的力量,英雄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在绝望中看到希望。在重大疫情应对中,中国正在塑造着这样的时代偶像,他们舍“小我”成“大我”,在捍卫中国,也在捍卫世界。哪有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无数英雄在为我们撑腰。疫情应对中偶像形象的塑造唤醒了中国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极大的爱国主义热情。“当‘爱国’成为一种‘主义’的时候,它已经带有很强的系统性、理论性和精神性了,已经是某种带有信仰意味的表达了。”[18]新冠疫情体现出来的就是一种爱国主义信仰的实践表达。灾难是最好的教科书,在重大疫情应对中塑造的偶像形象为中国大学生树立了精神的灯塔,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对大学生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引导意义。

猜你喜欢

偶像时代疫情
战疫情
大众偶像
偶像报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偶像们都恋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