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三线精神”的理论内涵和重要价值

2020-12-19陈先兵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精神

陈先兵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875)

一、引言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为应对周边不断恶化的际形势,调整国内不合理产业布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内陆腹地开展了一场以战备为主要目的,以国防、交通、原材料和机械工业为主要内容的规模空前的经济建设战略,这就是三线建设。

所谓“三线”是按照战争时期容易遭受攻击的程度,把领土从沿海边疆到内陆腹地划分的三个区域。沿海和边疆地区为“一线”,内陆腹地为“三线”,介于两者中间的为“二线”。具体而言,三线建设的区域范围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区的全部或部分地区”[1]8,建设的重点集中在四川(包含重庆市)、贵州、云南、陕西、甘肃以及河南、湖北、湖南的西部地区。在这些地区开展三线建设可以极大地提高我国遏制和应对战争的能力,优化不合理的产业布局。在以上区域开展的建设项目被称为“大三线”。与“大三线”相对应,还有所谓的“小三线”。“小三线”是指地处一线和二线的省份在各自的内陆腹地按照“靠山、分散、隐蔽”原则开展的以备战为主要内容的军事工业建设项目。“大三线”和“小三线”统称为三线建设。

从1964年到1981年的十七年当中,国家相继投入2052.68亿元巨资,几百万干部职工、人民解放军和上千万群众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从全国各地奔赴三线建设前线,在条件极端恶劣的前提下,相继建起1100多个大中型工业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2]1,使我国拥有了稳固的后方战略基地,极大地改变了国内产业布局。除了国防工业领域的成就之外,三线建设还锻造了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三线精神”。1983年三线建设进入调整改造阶段以后,广大三线职工继续发扬“三线精神”,追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开始二次创业,很多三线工厂成长为引领地方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

二十世纪八九年代,随着档案文件解密和文献资料的公开,三线建设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出现了一大批高质量研究成果,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对三线建设的认识。从公开发表的成果看,学术界的关注点普遍集中在三线建设的决策背景、决策过程、建设历程、经济效益、调整改造、三线建设与西部大开发以及三线建设遗产的开发和保护等方面,但对这场承载着共和国重大经济建设战略,鼓舞千百万建设者为之奉献青春、热血甚至生命的“三线精神”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有鉴于此,本文以“三线精神”为分析对象,重点梳理“三线精神”的理论内涵和重要价值,以期为“三线精神”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二、“三线精神”研究综述

受特殊历史条件的影响,为尽快建成后方战略基地,三线建设过程中普遍采取“搬家”、“迁建”等方式把一些企业和项目从老工业基地和东南沿海布局到三线地区。由于建设过程过于强调备战和“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造成一些项目在选址规划、流程设计、资金投入和资源调配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另外,嵌入式的建设和运作模式造成三线企业与当地经济社会体系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负担。再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导致学术界在较长时间内对三线建设的评价存在分歧。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三线精神”总结和研究。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三线建设的历史成就逐渐得到国人的认可,三线建设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这为“三线精神”的总结和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从目前公开发表的成果来看,有关“三线精神”的表述散见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相关文学作品、部分三线地区政府部门的总结以及一些亲历者的文章当中。这些成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三线精神”,但是普遍缺乏深入系统的论证和分析。

1993年4月9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题词:“让三线建设者的历史功绩和艰苦创业的精神在新时期发扬光大”,充分肯定了三线建设的成绩,把艰苦创业作为“三线精神”的重要内容。薄一波在《中国大三线报告文学丛书》的序言中,把“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3]5作为三线建设者的精神写照。2003年12月3日,时任国防科工委主任的张云川在三线建设调整改造二十周年纪念座谈会上指出:“继续发扬三线建设者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精神,是做好工作的强大动力”[4]248,把“三线精神”概括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三线建设所涉及的省份对“三线精神”的总结也不尽相同。宁夏回族自治区把“三线精神”表述为“奉献、协作、创业、创新”[5]157。青海省的总结是“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精神”,“艰苦创业、科学务实精神”,“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精神”[5]169。贵州省对“三线精神”的表述是“激情拓荒、聚才胸怀、先行担当、合力攻坚”[6]。湖北省十堰市的总结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积极乐观、不畏艰险”[7]3。

学术界对“三线精神”的总结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郑有贵等人认为,“三线精神”包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团结协作”[8]449四个方面。钱海浩把“三线精神”总结为“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5]19。武力等人的总结是“艰苦奋斗、勇于创新、集体主义、爱国主义”[5]49。

针对“三线精神”表述不统一的问题,2016年3月成立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分会在充分考虑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把“三线精神”总结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这一表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为“三线精神”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四川时对三线建设做出重要评价。2018年6月29日,中组部、中宣部联合印发《关于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通知》,提出要保护利用三线建设项目遗迹,挖掘有关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的要求。这标志着研究和弘扬“三线精神”的春天已经来临,而加强“三线精神”理论研究是进一步弘扬“三线精神”的基础和前提。

三、“三线精神”的理论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种精神力量作为支撑,没有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都是难以生存的。”[9]3中国共产党正是在革命精神的激励和感召下,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胜利的。

从马克思主义发生学的观点来看,“三线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工业发展战略以及三线区域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所谓“三线精神”,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三线建设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为主要内容的精神形态,是激励广大三线建设者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精神动力,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需要永续传承的重要精神资源。

(一)以艰苦创业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精神

艰苦创业是“三线精神”基础,其实质是浓郁的爱国情怀。近代以来,古老的中国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下打开国门,“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但是,弱肉强食的国际秩序并没有发生改变,战争的阴云始终笼罩在新中国上空。三线建设的首要目标是加强战备,保卫祖国。这也是几百万干部职工背起行囊、跋山涉水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条件异常艰苦的内陆腹地投入三线建设的核心动力。

在记录三线建设的相关文献中,我们所看到的不仅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和“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还有“出大力、流大汗,誓为三线做贡献”的铮铮誓言。王春才在《我与三线建设》一文当中写道“这就是我们三线人的精神,无论物质条件有多艰苦,大家都一心一意地扑在工作上。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锻炼了三线人,成就了三线事业,铸就了‘三线精神’。”[1]541由于生活条件艰苦,生产条件落后,三线建设坚持“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上马开建,生活设施一切从简。‘干打垒’、土坯房、油毛毡盖顶,树枝编排泥糊墙”,“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天天一身汗”,“出门‘三大件’——雨衣、水鞋、大棉袄”[10]122,做饭时“三块石头一口锅”。二汽职工在回忆创业历程时写道“同志们每天很早就起床了,带上馒头、咸菜、水壶(这就是我们的中餐)、草帽和拐杖(对付蛇用的),外出看沟。我们一天步行约50里,爬山涉水,历尽艰辛。就是在星期天也不例外。晚归后,也不能很快休息,还必须借助微弱的煤油灯光,在一无桌子二无板凳的条件下,在膝盖上或想其他办法整理资料”[7]249。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写过一首关于三线建设的诗:“常到三线峥嵘地,少到江浙鱼米乡;生身故乡非不爱,更爱三线练人场。”[3]28生动描绘了三线建设过程中艰苦创业的恢弘场面。

(二)以无私奉献为核心的革命精神

无私奉献是“三线精神”的核心,是革命精神的重要体现。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革命精神的动力源泉,也是广大三线建设者无私奉献的源头活水。理想信念是人们思想意识层面的集中体现,一经确立就会转化为强大的思想动力,成为指导社会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名年轻的三线建设者曾在日记上写到:“为了共产主义,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无数的革命先烈都是这样,抛头颅,洒热血,掏尽红心为人民。我要是能这样,也就不会为虚度年华而遗憾”,“我相信,如果在党需要我的时候,我也能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11]85-86。三线退休老工人在回忆那段历史时说:“在那个年代‘任祖国挑选’,‘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哪里需要哪里安家’,‘党叫干啥就干啥’,是那个时代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精神风貌。被选中支援三线建设的人,认为是一种光荣,是党组织对自己的信任。”[12]122

作家陈荒煤在总结三线建设时写道:“这种灵魂的燃烧还展示出一种无比壮观更有深邃意义、更美好深沉的力量,那就是:无论在多么艰难的条件下,三线人对人民、对祖国、对社会主义事业无比忠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特别是三线人那种三献精神:把一颗红心献给党、献给人民、献给祖国;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还有不少同志献出了生命)的无私奉献精神”[3]7-8。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对共产党的忠诚是内化于广大三线建设者灵魂深处的重要精神信念,也是他们战胜艰难险阻现身三线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以团结协作为标志的集体主义精神

团结协作是“三线精神”的基本属性,是三线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是三线建设快速启动并取得成效的制度保障。三线建设初期,在中央的统一安排下,我国形成一套系统高效的帮带协作机制。这套以团结协作为核心的动员机制把三线建设与整个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把三线地区与全国各个省份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在西南能源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六盘水先后共调进煤矿基建队伍63000人,加上当地的民工队伍,共计达10万人;从沿海煤矿仓库调运来的六盘水的钢材、设备共计50万吨,并调拨了大量新车”[13]4,“矿区大规模建设初期,坚持‘三老带三新’(老矿区带新矿区、老矿井带新矿井、老工人带新工人)的原则,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8]107。在具体项目上,普遍采用“包建”制,“规定从筹建到施工到建成投产,要一包到底;规定老基地、老企业,要为新基地、新企业配备领导班子和技术骨干,为新基地、新企业提供技术资料和投产初期的备品备件”[13]233。在重庆的三线建设过程中,“1964年到1965年底,从北京、上海、辽宁等12个省市迁入重庆地区60个企事业单位”[5]61,极大地提高了重庆地区三线建设的技术储备和研发能力。

除了国家层面的帮带协作机制,以团结协作为代表的集体主义精神还体现在具体项目建设上。比如,在068基地配套公路建设项目中,湖南省隆回县在缺乏技术力量支持的情况下,采取工农兵协同作战的形式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铺好碎石以后,要压路机,没有压路机,塘市公社大拖大队59名贫下中农”“天不亮就出发,80分钟走了9公里路,拉来了一个7000斤重的大石磙”,一路上“翻越两个陡坡,越过三座险桥,花了整整六个小时,把大石磙达到工地”。“塘市公社的贫下中农在上工前提出五个自带:自带工具、自带行李、自带粮菜、自带煤柴、自带雨具”,“据不完全统计,广大贫下中农自己解决了施工长钢钎55根,小钢钎251根,炮堑38根,大锤54把,夯锤13把,基本上解决了施工工具问题”[8]57。在施工过程中,广大女职工还成立了“红色姑娘班”,积极发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用实际行动保障了国家三线建设项目的成功实施。

(四)以勇于创新为特征的探索精神

勇于创新是“三线精神”的典型特征,是广大三线建设者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彭敏同志的秘书李本深在回忆西南铁路建设大会战时提到“技术民主”的问题:“在设计思想、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上,破唯心主义、破形而上学、破陈规陋习、破烦琐哲学、破闭门造车;提倡按唯物主义、辩证法办事,提倡理论联系实际、走群众路线,要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行‘下楼出院’、搞现场设计、现场调查、现场鉴定”[14]71-73。“技术民主”极大地提高了西南铁路设计质量,为三线地区铁路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技术保障。

1966年,为加快六盘水矿区建设,“大河边矿井在没有电源的情况下,油灯照明,手镐掘进,肩挑人背,比计划提前8个月开工掘进。木冲沟矿井仅用20天的准备,采取工农结合的办法,修公路、平整广场、架设临时电源、安装施工设备,比计划提前8个月开工掘进”,“汪家寨平硐主平硐是断面大(20.2米)、断层多(通过16个断层,落差均在7至40米)、瓦斯大(高沼气矿井)的全岩巷道,但担负施工的7001队(韩世芳掘进队)于1965年11月13日开工掘进,在风钻打眼、平巷装岩机装岩的条件下,12月份就创造月掘进245米的记录,该队在以后的8个月中保持了平均月掘进190.3米的好成绩,并于1966年9月创造了全岩大巷独头月进405米的记录。”[15]7这些案例是三线建设者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创新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中央决定对三线建设进行调整改造。面临市场经济的冲击,很多三线企业的弊端逐渐凸显。为提高企业效益,为国家做更大贡献,广大三线企业继续发挥勇于创新的精神,相继开展了“军转民”、“民保军”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探索,使一大批三线企业逐渐适应并融入市场经济大潮,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比较典型的如中国振华电子集团,其前身是083国防电子工业基地。1988年8月为了在广州、深圳等沿海地区开办“窗口企业”,1997年组建“中国振华(集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改制为“中国振华电子集团有限公司”,目前已经发展成为贵州省龙头企业。[16]17-18

四、“三线精神”的重要价值

新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三线建设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为主要内容的“三线精神”却历经岁月沧桑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激励着广大三线地区乃至全国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三线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和需要永续传承的精神资源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品格风范、心理情感和文化传统等精神因素的总和,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17]124。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从理论层面来看,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加强战备、保家卫国是三线建设的直接原因,也是“三线精神”产生的基础。近代以来,中国相继经历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海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俄战争以及抗日战争、朝鲜战争,中国人民饱受战争蹂躏和异族入侵之苦。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发展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与此同时,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惨痛的历史教训迫使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决定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开展以加强战备为主要内容的三线建设。广大三线建设者在党的领导下,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感召下,掀起了一场史诗般的三线建设浪潮。在三线建设阶段,爱国主义就体现在加强战备、遏制战争、保家卫国三个方面。伟大的实践产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指导伟大的实践。“三线精神”作为三线建设时期形成的主要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工业建设时期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自强不息家国情怀的集中展现,是我们必须长期传承和深入挖掘的宝贵精神资源。

(二)“三线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素材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命题。

“三线精神”作为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工业建设和国防建设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重要精神形态。“三线精神”的内涵始终渗透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精神、奋斗精神和改革创新的精神理念,是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所铸就的革命精神一脉相承的重要思想资源。因此,三线建设时期形成的以“三线精神”为主要形态的精神财富不仅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丰富的理论营养,而且可以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大量鲜活的素材。

(三)“三线精神”是激励西部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精神动力

三线建设开展以来,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我国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并没有的到根本解决。相对于东部地区,广大西部地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才资源匮乏、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从本世纪初开始,国家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和脱贫攻坚等重大发展战略,采取多种措施加快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鸦片战争以来一百七十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18]18东西部地区的均衡发展和全面小康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前提。当前,广大西部地区正处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的关键阶段。系统总结和宣传“三线精神”,继续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是激发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精神动力。

(四)“三线精神”是新时代坚定广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载体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是保持党团结统一的重要思想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19]159。十九大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面对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我们在发展模式、国家治理、意识形态和党的建设方面依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加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为主要内容的“三线精神”,渗透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论光辉,饱含着三线建设者浓郁的家国情怀和崇高集体主义精神。因此,“三线精神”是新时代开展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素材和生动案例。通过对“三线精神”的学习和理解,能够极大地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更加坚定他们为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奋斗终身的信念和决心,是治疗“缺钙”和“软骨病”的一剂良药。

(五)“三线精神”是新时代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大学生群体的理想信念受到较大的影响。相对于成年人,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三线精神”作为三线建设时期产生的重要精神形态,是新时代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通过对三线建设特别是“三线精神”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大学生群体真切体会三线建设者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怀,而且可以让他们感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真实含义,从而推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五、结语

十九大报告把“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20]作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中组部、中宣部提出保护利用三线建设项目遗迹,挖掘有关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的要求。

激情燃烧的三线建设岁月,广大三线建设者在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落后的生产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建成了一大批工业城市和原材基地,留下了包括不可移动文物、建筑群、工业遗址在内的大量三线建设遗产。这些遗产是几百万干部、工人、解放军以及上千万群众战天斗地的实践结晶,也是承载“三线精神”的物质载体。

今后,要加大对三线建设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力度,让三线建设遗址继续在新时代更好地发挥作用。另外,“三线精神”的学术话语建构和理论体系完善是三线建设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弘扬“三线精神”的重要前提,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

猜你喜欢

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精神灿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精神长相”需要呵护——“精神美丽”才是真美
拿出精神
无需提醒的自觉 勇于担当的自信——“五老”精神赞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读懂践行“五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