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语言应急引出的语言服务问题

2020-12-19王铭玉康喆文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外语应急语言

王铭玉,康喆文

(天津外国语大学 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院)

一、引言

一场突发公共事件几乎停摆了社会的正常进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全世界为之惊恐。在新冠病毒肆虐之际,人们的生活,包括语言生活瞬间发生了一些变化,语言服务尤其是语言应急服务的话题成为语言学界的头等大事。应急语言服务是针对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及处置的一项特殊语言服务,是社会生活发展对语言服务提出的必要需求。加快应急语言服务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应急语言服务机制是语言学界抗疫当下乃至今后学界的共同呼吁。本文从语言应急的相关概念谈起,围绕语言应急尝试提出与语言服务相关的几个问题,旨在为建立和完善应急语言服务机制提供对策。

二、关于语言应急的相关概念

1 语言生活

语言生活是运用和应用语言文字的各种社会活动和个人活动(李宇明,1997:39),具体指“运用、学习和研究语言文字、语言知识、语言技术的各种活动”(李宇明,2016:15)。故可以将语言生活理解为由各项涉及语言的活动构成的总和,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到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国家层面语言文字事业发展、作为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的语言扶贫,再到粤港澳大湾区、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保护和建设,小到留守儿童的语言生活状况、家庭语言规划,甚至是我们每天都接触的微信语言表情包,均属于语言生活的范畴。

李宇明(2012:1-9)针对我国语言生活的发展现状将语言生活划分为三个层级,即宏观、中观和微观。宏观层面的语言生活包括国家层面和超国家层面,目的是保障国家语言交际、提升国家语言能力、维护国家团结统一、获取语言经济红利、提供语言社会服务、解决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语言问题等。中观层面的语言生活是各行业、各地区的语言生活,包括行业和地区人员的语言能力、语言规范等问题。微观层面的语言生活涉及个人和社会终端组织的语言政策、规划和使用问题。

就本次抗疫的语言应急来看,同时牵涉到了语言生活中的三个层级:在宏观层面,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冠病毒统一命名为COVID-19,目的是避免将此病毒与地域、动物或个人所关联,消除歧视。各国也纷纷通过大众传媒和现代语言技术传播推广新冠肺炎的相关词汇,便于大众理解使用,也便于世界各国分享防控治疗经验,开展抗疫国际合作。在行业和地域中观层面,医疗行业领域的专家组建医疗队分赴世界各地,其间必然会遇到医疗说明书、医疗器材、医患沟通等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问题。在微观层面,新冠病毒的相关百科和防控词汇已成为程式化语言逐渐深入至人们的生活中,如扫码、测温、消毒、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等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由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引发的语言应急是语言生活中不能忽视的重要部分,它以各种渠道和方式渗透至国家、社会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从另一方面实则反映了公共突发事件处理对语言规范、语言能力、语言使用的诉求。语言应急必须纳入到语言生活研究的行列中去,以解决突发事件中的语言问题为导向,在实践上服务国家、社会、群体和个人。

2 语言服务

语言服务是语言生活中一个较为年轻的概念,从提出至今仅十几年。语言服务最早是由语言翻译服务发展而来(张文、沈骑,2016:60),随着翻译服务样态和范围的逐渐扩展,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语言服务做出界定,袁军(2014:22)从语言信息转换出发,认为语言服务是“通过直接提供语言信息转换服务和产品,或提供语言信息转换所需的技术、工具、知识、技能,帮助人们解决语际信息、交流中出现的语言障碍的服务活动”。李宇明(2016:4)扩大了语言服务的概念,认为语言服务是利用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知识、语言技术及语言的所有衍生品来满足语言生活的各种需要。赵世举(2012:5)从服务行为主体、服务提供的内容、服务对象上划分,认为语言服务可以划分为语言知识服务、语言技术服务、语言工具服务、语言使用服务、语言康复服务和语言教育服务。为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突发性、不确定性、威胁性、紧迫性、资源缺乏性和传播性”的特点(孙多勇,2005:5),语言应急服务和产品需要在突发事件期间为公共群体和个体直接提供使用,属于语言使用服务的范畴,服务的内容以语言应急知识为主,技术和工具是服务实现的物质保障。

在本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语言服务以不同的方式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例如由北京外经济贸易大学和北京大学联合倡议发起的“中国语言服务40 人论坛”特别推出“抗疫网上论坛”系列,为后疫情时代的语言服务发展提供对策。中国外文局联合中国翻译研究院出台了《中国关键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篇》多语种(英、法、西、日、韩)电子书,内容涵盖中国抗击疫情的决策部署、疫情专业词汇及国际社会援助等方面内容,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提供参考借鉴,也为在华来华留学生和外籍人员提供疫情防控和治疗的无偿语言服务。天津外国语大学的线上笔译服务团队完成了200 余篇疫情相关新闻报道的外译工作;现场志愿翻译突击队先后前往天津滨海国际机场、首都国际机场、集中隔离点和各区社区承担相关外籍人员的语言服务工作;学校还发挥多语种优势,录制了英、日、韩、俄、法、德、西、意等28 个语种的《入境人员健康提示》微视频,并向海内外推出了13 个语种的重磅抗疫公益宣传系列微视频作品(共3 集,40 个短片,近250 分钟时长),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和好评。另外,国内一些大型的翻译公司也提供了一些有偿翻译产品,如百度翻译出台了生物医药引擎翻译、重点疫情地区语种翻译等语言产品服务,助力全球抗击疫情。

综合上述语言生活和语言服务的概念,我们可以认为语言服务通过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衍生服务产品来满足语言生活的需要,而语言应急本身就是语言生活的组成部分。概括讲,语言应急是一种特殊领域、特殊用途的语言应用问题,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生活,它对语言服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由语言应急引出的语言服务是语言服务研究和语言服务实践中理应受到重视,今后仍需更加重视的话题。

三、关于语言应急的几个相关问题

针对此次公共突发事件,语言学者们通过各种渠道纷纷发声,百家争鸣,共同为应急语言服务进言献策。围绕语言应急,笔者认为,有八个与语言服务相关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思考。

1 语言需求问题

语言学是一个传统学科,多少年来我们都在探讨它的重要性问题,总是在宝塔尖上做文章,关心它的学科及学位需求,关心它的学术及学理发展,关心它的核心概念及理论体系构建。这些无疑都很必要,但一旦用时方恨少,一场疫情考验了许多行当,更是“拷问”了语言。虽然我们也有不少“语言之举”,但远不理想。大疫肆虐之际,语言世界似乎乱了方寸、疑问多多:语言此时的责任与义务是什么?语言应急的政策与法规是什么?语言志愿的行为准则是什么?语言服务的团队在哪里?语言服务人员的培训谁负责?语言(特别是外语)的发声、传播的途径需不需要规约?语言的对外翻译由谁来测评和鉴定?语言服务的成果是有偿的还是无偿的?政府买断语言服务是不是一种常态?多语种的设立是不是一种战略资源?等等。语言应急重在“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而非需要的时候才想起。语言应急实际上是一种常态化的国家需求,无论是国家层面的治理维稳,还是超国家层面的全球抗疫、对外开放、国际合作、“一带一路”语言互通、文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均离不开语言的参与,如何满足国家需求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2 区分使用和服务的问题

之所以谈这个问题是因为语言似乎一直在使用方面进行探讨,但正是由此导致了观念上的混淆,弱化了对服务问题的认识。我们知道语言的使用,尤其是日常的语言使用是自我导向,它以表达主观意图为主,在人际交互中寻求可能的认同,以获得精神世界的暂时安顿。而语言服务具有主导性,它通常具有一个比较明确的预设,旨在为他人提供特定的语言服务产品,提供语言服务的一方对相关言语事件的掌握通常是可控的,有的时候甚至体现为一种单向性(屈哨兵,2007:58)。故语言服务是一种他者导向,通过语言、技术和智力资本的投入,满足他者不同层次的需求,以获得社会的认可。因此,语言应急是一种典型的语言服务。

3 语言服务的对象问题

语言服务在学界被越来越多的同仁所认同,其对象问题也显得格外重要。一是可以从高校的四大职能来考虑,即服务于人才培养,服务于科学研究,服务于社会需求,服务于文化传承;二是可以从整个社会来考虑,首先是服务于国家的需求,涵盖湖北九大方言片区的《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以及多语种的《疫情防控外语通》和《入境人员健康提示》就是根据国家防疫的应急需要问世的;其次是服务于经济,尤其是对外经济发展;再次是服务于文化传承,满足国外日益增长的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以前我们并不注意语言的效应,实际上语言也是艺术,而且更加直抵人心,更能唤起人类的共鸣;最后是服务于语言行业,目前由于外向型需求的增长,更多的企业与语言密不可分。由于机器翻译、人机耦合同传、人工智能机译、翻译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发展,语言行业的对象性越来越明显。

4 组建志愿语言服务团队的问题

语言服务的提供者是语言服务体系中的基本环节,政府、社会和个人都可以成为语言服务的提供者(李宇明,2016:6)。随着语言服务的多样态化,语言服务的提供者也应随服务需要设立。

此次疫情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单打独斗已经很难支撑一场战争,对医疗卫生行业如此,对语言行业也是如此。疫情袭来,北京语言大学的李宇明教授第一时间倡议成立“战疫语言服务团”,动员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中心、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中国语言政策与标准研究所以及其他单位有关研究人员,联合全国各有关单位研发成果,用语言学专业知识助力湖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天津的做法也可推广,几年前天津经过遴选专门成立了逾百人的高端外语人才储备基地,设在天津外国语大学,用于全市外语的急需任务,此次防疫工作中有备无患就应验了基地建设的初衷。组建服务团队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工作,不是临时应急的拼凑,要形成一个网络体系。

5 语言服务的政策问题

宏观层面的语言服务是国家或政府部门为保证所辖区域内的成员合理、有效地使用语言而做出的对语言资源的有效配置及规划、规范(李现乐,2010:17)。国家是语言服务最大的提供者,也是语言服务政策的规划者和制定者。政策是依据,政策是导向,政策代表着国家和政府的根本态度和治理理念。

当疫情暴发,人们突然发现语言服务的章法不见,标准也没有,各自为政,随心所欲。我们知道美国为了国防安全需要专门出台过《国家安全语言计划》《国防部语言技能、区域知识和文化能力的战略规划》,英国为了文化传播专门成立了英国文化委员会、国家语言指导小组,法国也成立了法语最高委员会、法语咨询委员会、法语区友好联络协会等。为了规范翻译,欧盟制定了统一的标准,德国也制定了有关翻译人员的详细法律条文以及形成完善的翻译人员培养体系。目前我国的语言政策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政策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为主(王向豫,2014:1),关于语言服务尤其是应急语言服务的政策还鲜有涉及。因此,为了法制社会的构建以及国家应急体制的完善,亟待完成系列语言政策的制定工作。

6 语言服务的层次问题

北京语言大学的王立非教授在一次学术会议发言中把语言服务分为四个层次:国际层次——服务对象为国际组织、国家之间,国家层次——服务对象为语言规划、语言教育、文献编译等,机构层次——服务对象为语言战略、语言管理、语言标准,个人层次——语言学习、语言交流、语言治疗。这种由上至下的层次分类很具有逻辑性和可操作性,但怎样体现语言的应急服务呢?笔者认为,应急语言服务是贯穿于四个层次之中的,在国际层次体现为语言救援,在国家层次体现为语言支持,在机构层次体现为语言组织,在个人层次体现为语言志愿。方寅和周春丽(2020)根据当前世界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加提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应急服务,倡议各方合力形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应急服务共有机制、设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应急服务合作组织、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应急服务联合行动、优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应急服务资源协同配置,这就是国际层次和国家层次的语言服务。在机构和个人层面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语言志愿者,有机地构建志愿团队,形成应急救助体系,实施必要的救援行动。

7 语言服务的方式问题

随着“互联网+”在语言服务行业的广泛运用,语言服务业也经历着技术变革,语言服务方式也迈入云端。近日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团队建立的科技情报大数据挖掘与服务系统平台AMiner(也称“科技引擎”)联合世界各地的80 多位志愿者共同维护建立了“新冠肺炎开放数据源”,包括九门外语的汉外双语文本检索和共享工具,涵盖各地流行病、研究、知识、媒体和政策等多个领域,为全社会共享免费的云语言服务。可以说这是新时代应急语言服务的一个典型,同时也引发我们对语言服务方式的思考。

一般来说,语言服务的方式分为四类:无偿语言服务、有偿语言服务,基本语言服务和附加性语言服务(李宇明,2016:6)。无偿语言服务一般由事业单位提供,接受者得到的无偿语言服务可以称为语言福利;有偿语言服务往往使语言服务成为商品,要产生一定的语言红利;基本语言服务主要指外语培训、语言水平测试、语言政策咨询等;附加性语言服务是指不以语言为主,即语言仅具有附加性质。与应急语言服务相关的主要是前两个,而且在此次战疫过程中二者之间界限模糊,存在较大的后遗症。从个人角度来说,大疫当前,志愿为先。但从机构来说,应急救助也应该是以买断服务为主,不能随意征用服务,所以语言服务方式问题也是一个应当妥善解决的问题。

8 语言服务的学术问题

关于语言服务的一些学术研究虽然近几年受人关注,但始终登不了殿堂,列不上议事日程。此次疫情使人感受到了语言服务的重要,其学术地位应该就此得到提升,下列两个话题必须及时列表。

一是语言产业研究。语言产业研究是崭新的学术领域,语言产品形态和语言产业业态是其基础范畴。贺宏志和陈鹏(2012)基于对欧美语言产业状况的研究最早出版了《语言产业导论》一书,书中详细介绍了语言资源的范畴、概况、开发利用及语言产业的要素、经济学分析等内容。2018 年二人又率先在首都师范大学成立了中国语言产业研究院。2019 年李宇明又专门撰文《语言产业研究的若干问题》,提出了语言产业的广告及销售服务,语言产业的生产工艺、产业标准和语言技术,以及职业岗位的语言能力等问题,加快了此项研究的步伐。

二是语言服务学建构。语言服务以实践的方式走进学人的视野,但许多问题需要在理论上得以解释,语言服务学呼之欲出。邵敬敏(2012:4)曾提出语言学要为社会服务、为大众服务、为时代服务,就必须创立起一个新兴的产业——语言服务业,并且建立起一门新兴的学科——语言服务学。王立非(2019)也明确界定过语言服务学的属性、内涵和边界,即以跨语言能力为核心,面向现代服务业的语言应用和人才培养为特定目标和对象,结合语言学、翻译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传播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形成交叉学科理论和跨学科领域,系统研究和解决外语规划、翻译技术、外语培训、跨语言管理、语言标准国际化、语言文化贸易、文化外译传播等领域现实问题的一门学问。因此,深入语言产业研究和构建语言服务学势在必行。

四、关于建立和完善应急语言服务机制的相关思考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构建应急语言服务机制是大势所趋,是众心所向。应急语言服务是语言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涵盖应急语言基础设施、应急语言规划、应急语言标准、应急语言能力、应急语言人才和应急语言学科等诸多方面(王立非等,2020:2)。李宇明(2020)在《人民日报》发文呼吁应急语言服务不能忽视。王辉(2020)在光明网发表的《提升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急语言能力》一文中提出,为提升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急语言能力,要建立健全国家应急语言治理体制机制、增强国家应急语言能力储备、发挥社会在应急语言服务中的协同作用、提高应急语言治理手段的现代化、提升应急国际话语能力。为迫切建立和完善我国应急语言服务机制,笔者特提出几点建议。

1 设立国家应急外语服务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应急外语服务人才培养基地将以战略化、规范化、专业化、持续化为建设目标,以精语言、能应急、懂专业的本硕博为人才培养目标,以厚植人才的沃土、汇聚人才的摇篮、提供人才的源头和输送人才的桥梁为定位目标,将基地打造成储备国家应急外语人才的多层次、多语种、多维度的国家级重点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2 建设国家应急外语研究智库

组建应急外语研究智库,有利于完善应急外语服务机制,提高应急外语治理能力,服务国家在突发公共事件时的外语需求。智库围绕科学研究、资政建言与协同创新三个方面的工作内容,致力于重大突发事件、重大公共事件等应急领域前瞻性、储备性与综合性的应急外语研究与服务,面向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多层次、综合性的资政建言服务。

3 建设国家应急外语人才库

凝聚全国专业外语力量,吸纳应急外语服务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专门人才,储备应急语言资源,创建覆盖全球主要语种,包括非通用语种在内的多语种应急外语服务人才库,并建立人才库招募、选拔、考核、演练、实战等机制,培养和储备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站,战之必胜”的高端外语人才队伍,满足国家重大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应对的语言救援需求。

4 建设国家应急多语种语料库

广泛收集储存于全球范围内的各种应急外语语料,建设应急外语服务多语种语料库,发挥语料库在公共应急管理中数据赋能作用,为我国各类突发应急事件中的对外语言服务提供大规模、强有力的多语种语料后台支持,同时为国家和地方的公共应急管理决策、应急多语种外语翻译、应急外语智库研究、应急外语人才培养提供服务。

5 完善国家应急外语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和政府应加大对高等院校应急外语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保证应急语言服务的相关技术、设备和数据支持。鼓励高校与企业在语言服务方面合作,通过本地化服务模式共建包括翻译实践课程、翻译案例分析、翻译工具(CAT、项目管理等系列软件)、行业语料、翻译专家资源等在内的高校翻译资源共享平台。

五、结语

由公共突发事件引发的语言应急是语言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由此引发的语言服务相关问题更应当纳入我们的视野。建立和完善应急语言服务机制需要高校、科研院所、语言服务行业的联合协作,更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建立应急语言服务机制已矢在弦上,不可不发,让我们共同行动与期待。

猜你喜欢

外语应急语言
语言是刀
情景构建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我有我语言
应急预案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