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扶贫”视角下广西边境旅游品牌发展路径研究

2020-12-19刘丁尔广西外国语学院

品牌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旅游扶贫边境广西

文/刘丁尔 (广西外国语学院)

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提出为了大力打造区域重要支柱产业,加强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推进边境旅游试验区,增进跨国边境旅游合作建设等。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发展的基础下,强化与边境各国和地区的合作交流,构建西部区域合作新格局;积极推进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和四省藏区等的“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非遗扶贫,助推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真正让意见蕴含的政策机遇在文旅行业生根发芽。

一、旅游扶贫概述

(一)概念界定

自国家改革开放后,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游扶贫作为一种新型的造血开发式模式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前期和中期,我国一些老、少、边、穷地区通过开发旅游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成功案例,使政府意识到旅游在消除贫困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旅游扶贫”的概念。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我国许多贫困地区与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70%左右处于老、少、边、穷地区。自2000年8月开始,国家陆续试办旅游扶贫试验区,以政府为主导的旅游扶贫工作正式拉开序幕。

阿什利在文献《旅游扶贫战略:扩展穷人的工作机会》一文中,对旅游扶贫进行如下定义:旅游扶贫是为穷人创造净收益的一种旅游。旅游扶贫不是某一旅游业的特定产品,而是一种贯穿整体的方法。与其说旅游扶贫旨在扩大行业的规模,不如说旅游扶贫的目标是为穷人开启机会——获得经济收益及其他生计福利,或者参与决策。

(二)旅游扶贫中的减贫效应

旅游扶贫的减贫效应主要体现在经济效益和环境、社会、文化等非经济效益两大方面。旅游扶贫的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对于贫困人口而言也是最重要以及当地人最为期盼的。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解决当地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并且,在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拉动了当地传统手工艺品、特色食品以及农副产品的销售,对当地吸引外资,扩大地区交流提供平台,充分地发挥了旅游扶贫强大的带动作用,促进了旅游地的经济发展。旅游扶贫的非经济效益则主要体现在当地人民在接触新兴事物的同时,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改变了他们的观念,增强了当地居民的经济意识以及加强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广西边境旅游发展现状

(一)广西边境旅游资源概述

边境旅游是我国出境旅游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涉外性、季节性、多样性以及贸易依存性,是我国旅游扶贫的独具特色的旅游类型。广西与越南山水相连,拥有较长的边境线,其中深厚独特的民族风情、优美秀丽的自然山水、热闹活跃的边关商贸等构成了广西边境地区发展旅游的基础。

广西位于我国大西南,南与越南接壤,陆地和海岸边境线长,面积广阔。其中崇左市的龙州县、大新县、凭祥市、宁明县;百色市的那坡县、靖西市,防城港市的防城区、东兴市等8个县(市)区与越南接壤。2018年4月国务院同意设立广西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其建成既可以促进边贸区的经济发展和繁荣稳定,又可以增进中国人民与越南人民的友谊之情,还可以提高边境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快旅游扶贫步伐,促进广西全域旅游的发展。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旅游扶贫无法促进当地贫困人口经济收益增加

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积极作用常常因为频繁发生的旅游漏损现象而被中和了。由于贫困地区的经济水平低,旅游市场的大部分资本都是外来投资,这样造成当地贫困人口的收入来源单一,以农业或者基础产业为主,没法从旅游扶贫发展中得到经济收益,无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自主“造血”。

2.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

旅游资源从类型、分布以及数量上决定了它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是整个旅游发展的载体。广西边境旅游资源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普遍问题是开发模式雷同,旅游项目设计单一,缺乏地方民族特色。根据旅游者需求的普遍提高,单纯的观光旅游已经无法满足,应该综合发展旅游全类型,加大力度深度挖掘设计旅游产品。

广西边境旅游资源缺乏整合,旅游产品缺乏打造,景点内容单一重复等旅游产品的同质化问题都不利于提升广西边境旅游地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广西已开发或正在建设的(防城港、东兴、北海)为例:这些旅游景区,不但旅游产品设计中民族文化展示趋同,并且在相配套的产品开发上也没有体现地方特色。

3.旅游地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公共服务不到位

其一,在广西与越南陆地边境接壤的地区,大部分旅游资源以及旅游景区都处在交通不便利的山林腹地,制约了旅游地的可进入性造。而且,大多边境民族旅游地与周边的旅游中转城市在距离和直达方面的问题,都在无形中增加了游客的旅游成本,交通的不便利,中转的时间长都会降低游客的满意度,从而减少了旅游地对游客的吸引力,使制约了当地旅游的开发;另一方面,景区基础设施薄弱、配套资源不齐全和住宿难、住宿差问题都削弱了旅游接待能力,无法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在2019年“十一”黄金周,广西旅游接待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首先,进入景区的公路交通不畅,如大新德天瀑布;其次,各主要旅游区接待设施不足,特别是住宿设施严重不足,旅游酒店少,尤其是中、低档房间少,例如广西上林十万大山景区。

其二,旅游公共服务不到位也是广西边境旅游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旅游公共服务主要包括旅游公共信息、旅游安全保障、旅游公共交通等环节。以散客为主的旅游市场逐渐成为今后发展的主要趋势。这将更加严格对公共服务的要求,在游客对旅游公共服务需求多样化的要求下,必须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旅游公共服务的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

4.边境特色民俗文化挖掘深度不足

在边境民族地区旅游开发过程中,随着民俗知识的普及以及对民俗潜在价值认知的增加,民俗的经济功能和实际效用逐渐受到了政府和旅游开发商的重视,于是,众多政府机构、行政官员、开发商为了各自利益,开始大肆对地方民俗进行改造和包装。在这个过程中就可能会导致民俗的本真淡化,商业气息浓郁,民俗文化被异化等不良影响。

三、“旅游扶贫”视角下广西边境旅游品牌建设路径选择

(一)强化旅游品牌建设,以发展带动减贫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强、联动经济效益大的新兴产业,不仅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当地人民的收入,还有助于推进贫困地区的扶贫进程,取得良好的减贫成效。广西地处亚热带,其边境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四季得宜的气候,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非常关键的优势。在进一步发展边境旅游业过程中,不仅可以拉动当地的经济,还可以解决边境山区的贫困问题。

强化旅游产业升级,进一步升级旅游产品,打造旅游品牌、旅游精品,依托边境地区资源的多样性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兼容性,开发一系列兼具民族特色的国际旅游产品,塑造国际旅游品牌,发展高端旅游项目。例如:在崇左市的大新县、宁明县依托左江文化,开发具有内涵的民俗文化特色精品线路,乡村旅游民宿等。

升级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和丰富性,根据民俗特殊和地理特征,分区联动打造特色品牌,是深化旅游产品和旅游经济的重要发展方向。例如:“2020醉美边境·首届大新德天徒步登高定向挑战赛”在广西崇左市大新县德天跨国瀑布景区举行。近千名选手“登高望越”,一同探秘“醉美边境”,感受激情与速度的浪漫跨国之旅。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启动“夏游广西·四大避暑旅游胜地”主题宣传活动,重点对广西靖西市在内的4县市进行“避暑游”主题推荐。

(二)构建联动发展机制,提高区域旅游品牌质量

构建旅游联动发展机制,以政府为主导,依托国家政策,吸引和引导各类旅游资本注入,着重开发精品旅游线路、旅游景区等旅游产品。进一步推进广西边境旅游试验区的成果辐射,发展与越南的国际合作以及境内临近省份之间的区域合作,综合提高区域之间的旅游质量。广西政府2019年为了推进边境海洋旅游的建设,由大新县政府发起倡议、以广西发现之旅会展有限公司为牵头单位,边境旅游试验区的旅游企业共同组建了广西边境旅游联合组织。它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贯彻落实国家及自治区有关兴边富民政策,推进广西边海国家风景道建设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广西与越南边境的跨国区域合作的建设尤为突出。如:凭祥市出台《凭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凭祥市进一步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奖励办法(2018年修订)的通知》;东兴市出台《东兴市商贸文化旅游一体化试行方案》等。

(三)打造国际化旅游品牌,重视边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开发

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做到文化遗产可持续性的保护和发展。如近年来,广西东兴举办的京族哈节,入选102个中国首届“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之一。依托海洋特色渔业民俗文化,创新推出以“游生态港城、吃生猛海鲜”为主题的文旅节庆“北部湾开海节”。发挥区位优势,打造海上龙舟、马拉松、海钓、网球等“中国-东盟”系列体育活动赛事。推动广西“一带一路”边关旅游融合的大发展战略,借助赛事活动打造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边境徒步登高探秘赛事”和“醉美边境绿色环保品牌活动”,是广西2020年正在打造的旅游活动。通过“传统旅游+拥抱新媒体+旅游舆情导引”的模式,服务于区域内的所有旅游企业和政府单位,服务于想来广西旅游的国内外游客;第二,强化政府角色,建立协调有效的工作机制。各地方政府应该健全完善保护政策条例,积极调动各个部门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中。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旅游类型向多样化发展

广西边境地区主要的地形地貌是以山地为主,海岸为辅,四季气候得宜,夏季山区和海滨都非常适合避暑度假,在以独特的旅游资源为依托,结合旅游者需求的多样性,把单一的观光旅游升级成为多样化的集观光、度假、探险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综合体。针对旅游类型的多样化转变,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改进,在保留原有资源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深加工,并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育,促进旅游公共服务的升级与改革,解决旅游交通,旅游区域之间流动、互动的衔接,是广西边境旅游发展的方向之一。

广西边境旅游市场近十年的发展缓慢,个别地方政府和部分旅游企业因为经济效益的问题,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去维护和开发当地的基础设施和旅游产品。如何加大力度拓展边境海陆结合的跨境旅游新市场是在巩固原有市场的基础上探索的新方向。目前广西政府出台的相应政策都在支持旅游企业开发广西与越南的海上邮轮旅游项目,尽快完善和建设对应的邮轮码头与港口,促进旅游类型的多样化发展。

(五)推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增进旅游扶贫成效

第一,特色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广西边境地区自然资源优势得天独厚,中药材、水果、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在巩固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具有民俗特色的中药材(壮、苗等)、茶叶、水果等特色农业。广西的旅游扶贫工作主要致力于乡村旅游,据2019年数据统计,广西乡村旅游发展亮眼,2019年全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约4.0亿人次,同比增长约30.0%,约占全区接待游客量的45.8%;乡村旅游消费约2786.6亿元,同比增长约35.0%,约占全区旅游总消费的27.2%。因此,当地乡村旅游与农业产业化相互结合延伸,实现产业机构优化升级,可以达到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效应。

第二,水利建设与旅游业融合。广西边境8个县(市)区的水利资源丰富,为开发水利旅游奠定了基础。因地制宜,进行科学规划,让游客在观光游览时进一步了解水文化,如崇左市的大新德天瀑布、靖西的鹅泉、钦州、防城港市的东兴和防城区都可以依水域、湿地、红树林保护区等为特色,实现水利工程和旅游资源的融合。

第三,独特的生态环境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当地人民在与生态环境相互磨合、相互依存的发展共生中,形成了自己独树一格的地域民族特色。广西有11个世居民族,其中在东兴边境地区生活着我国独一无二的京族。因此,在开发旅游产品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独特的自然环境开展以江、海为主的滨海旅游,以探秘民俗文化为主的体验游、以教育学习为主的湿地旅游等,构建广西边境旅游发展的新方向。

【相关链接】

边境旅游(Border Tourism)指旅行社招徕、组织、接待本国及毗邻国家的公民通过边境口岸进行的跨越国境的旅游活动,是旅行社国际旅游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国家旅游局于1996年颁布的《边境旅游暂行管理办法》的规定,“边境旅游指经批准的旅行社组织和接待我国及毗邻国家的公民,集体从指定的边境口岸出人境。在双方政府商定的区城和期限内进行的旅游活动”。

猜你喜欢

旅游扶贫边境广西
边境扬威
广西贵港
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特
《广西戏曲》
守卫边境的“帕米尔雄鹰”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旅游扶贫发展战略研究
关于加强旅游文化建设助力平山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广西各地区旅游全要素生产率时间演变分析
广西诗歌五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