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发现“小美好”
2020-12-19江苏扬州市育才小学
◇(江苏:扬州市育才小学)
生活中处处皆美学,给大众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和情趣。然而,身处其中的学生往往不能发现生活中的“小美好”。因此,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美尤为重要,这也是小学美术的教育意义所在。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发育特点和小学美术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有目的地给予学生一双发现身边“小美好”的眼睛。
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是帮助学生奠定审美基础、决定学生未来艺术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基本观念刚刚明晰,教师加以引导则能帮助学生养成未来面对挫折的积极心态。因此,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工作不容忽视,教师应该尽其所能地帮助学生建立发现“小美好”的意识。
一、小学美术课堂的特征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个求知欲强烈、想象力丰富的时期,他们对于艺术的理解有着自己的看法,是学生将自己想象力用文字表达的最佳时期。教师要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能够将想象力释放在自己的美术作品中。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因为思想单纯、本性自然,没有太多的美术基础的限制,会将看似不搭配的一些色彩应用于自己的同一幅作品中,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综合当今社会对于学生素养的高要求,教师除了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之外,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则更为重要的。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会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以及审美的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不仅如此,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规矩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正是爱玩爱闹的年纪,美术课堂区别于严肃紧张的语数外课堂,教师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一边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一边将更高层次的审美眼光渗透给学生。
二、提升美术课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教师做好备课工作
教师想要做好学生的“引导者”,就必须加强自己对所传授内容的熟知程度,切实做好备课的工作。要将课堂上的节奏和需要讲授的知识做一个合理的安排,站在教师教授和学生接受程度两个层面,充分考虑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准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拓展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二)提倡师生互动
小学阶段的学生生性好动,不愿意一板一眼地学习知识,对于文字性的内容理解力不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多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能有兴趣、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接受完整的美术知识传递。
美术课本中有一课《淅沥的小雨》,教师可以选择一个下雨天,带领学生切身感受“淅沥小雨”的状态,让学生在户外尽情感受小雨的滋润,调动五官描绘自己眼中的小雨。通过这一行为,将画在课本中的二维画面,在下雨天变成学生与小雨的亲密接触;随后回到教室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感。
同时,学生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更容易创作出自己眼中的“小雨”,这是学生对于“小雨”理解的再创作。教师看到学生的画作后,可以挑选几幅思维跳跃、想象力丰富的作品加以展示。这样,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另一方面可以向学生说明带有自己独到见解和思想的画作的重要性。
(三)教材内容的机动性
教材是国家相关部门针对教学内容给出了指导性教学建议,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课堂节奏、学生接受度等因素,对教材内容做出合理的调整,为学生定制适合自己的教材内容和进度。
如果课本中有涉及自然现象的描述,可以根据自然现象出现的时间段先行安排讲授。《叶子上的小血管》一课,主要是教师讲授如何将一片叶子上的经脉画得生动,接近自然界中的叶子。这样的讲授内容最好是在夏日树叶茂密的时候进行,教师可安排学生用节假日的时间,走进公园,仔细观察不同树木叶子的形态和纹路,并用手中的画笔画下来;甚至可以展开一次全班参与的评比,让学生选出自己心中的最佳作品。如此,学生可以让树木做一次老师,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答案,完成《叶子上的小血管》一课,促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新的美术赏析方式。
(四)学生的反馈至关重要
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程度是对教师授课环节的一个重要考量指标。因此,在授课后获得学生第一时间的反馈是一项非常有必要的工作。教师在课后活动或者与学生的交流中,得到学生对于课堂讲授知识的吸收程度的反馈,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方案和方式做出调整,在后期的教学中,采用更加适合学生的授课方式,并设立更多学生感兴趣的授课环节。
三、结语
小学美术教育是学生发现身边“小美好”的第一步。因此,小学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小美好”,提升教学有效性,在小学阶段的作用更加明显。这就要求教师对于自己的美术素养有着充分的自信,并且对于小学生心理学有着一定的研究,能设计出抓住学生眼球、吸引学生注意力、不容易走神的课堂呈现方式。教师要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作为课堂设计的出发点,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挖掘适合学生的授课方式,避免出现传统教学中“教师教授,学生听取”的固定模式。我们要在新时代解放学生的天性,小学美术课堂有序提升教学有效性,向学生传递新时代的审美方式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