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咬定思维不放松

2020-12-19江苏苏州市吴中区苏苑实验小学徐佳萍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35期
关键词:老屋预测想象

江苏苏州市吴中区苏苑实验小学 徐佳萍

课堂是否有效,思维是一把很重要的衡量标尺。发展思维,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对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然而,在小语课堂上,往往出现表面热热闹闹,实则毫无思维含量的问答和讨论。现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思维训练,从而造就真正有效的课堂。

一、预测,训练思维的逻辑性

预测,是根据掌握的信息对未知的事情进行推测。当然,推测需要必要条件,需要一定线索,需要经验常识,有效的推测能帮助学生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集中指向训练学生“猜测与推想”能力。虽然该年段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然而“预测”对于学生来说是本能,是无意识行为,将学生的这种无意识行为转化为有意识的阅读习惯,则是本单元的训练要点。

本单元是策略单元,每一篇课文都是学习预测、掌握方法的载体。首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则有趣的童话故事:课题新奇,夺人眼球,“总也倒不了”与“老屋”之间形成的语言关联,为学生打开了广阔的预测空间;课文各部分构段形式相似,为学生猜测故事的发展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引;故事的结尾出乎预料,更是给阅读和预测增添了不少趣味。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带领学生借助课后练习中的表格,明确预测的依据,然后在课文原有语言风格、段落构成的基础上进行猜测。当然,为了使语言表达更准确,预测时可以用上“估计”“也许”“可能”等词语。

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边读边猜想,适时辅以方法的点拨和指导。首先,猜测老屋会不会答应小猫的请求。在插图的提示下,学生预测:老屋慈祥和蔼,所以可能会答应小猫的请求。接着,猜测老屋会倒吗。在课文题目的关照下,学生一致认为“总也倒不了”已经把答案很明显地揭示出来了。然后,猜测老屋帮助了母鸡之后会说些什么呢。在故事情节相似度极高的铺垫下,学生顺利完成猜想。

预测作为一种推理思维,必须依据相关线索做出推论。本堂课,学生前后三次的预测,分别在课文插图、故事题目、相似情节的帮助下进行,这样的猜测是有理有据、有线索可依的,因而猜得既合情合理又生动有趣。整堂课,边读边猜,边猜边读,始终指向核心目标展开,学生的推理在一次次思维的碰撞中得到锻炼。

二、比较,培养思维的延展性

当下课堂,教师们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比较阅读这一教学策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习材料放在一起进行观察、理解、分析、评价及综合,从而形成新的认知。在师生、生生间进行比照、辨别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延展性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烟台的海》和《三亚落日》都是写景散文,出在同一主题单元。前一篇课文用诗意的语言给读者展示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独特之美,后一篇课文则描写了三亚夕阳西下时的变化。于是,针对同体裁的两篇课文,课堂上进行了前后贯通式的比较。

教师引导学生勾连比较:同样写景,为什么一个要关注一年四季,一个却只突出一时变化,两篇课文在材料选择上究竟有怎样的考量?经过比较、讨论、再比较、再交流,学生顿悟:写景就要突出景色的显著特点。烟台的海,四季变化分明,各有特色,而三亚落日在于瞬息万变,震撼人心,不同的景物内容,决定了不同的谋篇方式。在了解了形式服务于内容、内容服务于中心的写作要点后,教师顺水推舟,要求学生围绕一种景物,写出它的变化和特点。

这个教学片段,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分析比较、理解鉴别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延伸,口头表达及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思辨,发展思维的批判性

《礼记·中庸》有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慎思”与“明辨”强调的就是周密的思考,明晰的分辨。当然,思辨也同样需要建立在对相应信息分析的基础之上。

语文课堂,常常会借助文本内容展开讨论,特别是一些看似矛盾的地方,往往能引起生生之间的思考和辨析。

统编教材四年级课文《麻雀》中,围绕“在与猎狗的这场搏斗中,老麻雀的内心里是怕还是不怕”这个话题,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期间,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思维空间、争论空间,学生们紧扣文中关键词进行阐述,正方从“发抖”“扎 煞”“呆立”“尖 叫”“紧张”“绝 望”“嘶哑”等词语中体会到了老麻雀内心的害怕、恐惧;反方抓住“掩护”“拯救”和“像一块石头似的”来表达老麻雀“并不害怕”。通过品读语言,观点争锋,在“怕”与“不怕”的争辩中,进一步感受到了老麻雀的勇敢及勇敢背后那份伟大的“爱的力量”!

此环节,思辨的色彩特别浓。法国哲学家伯格森说过,行动是必需品,思辨是奢侈品。确实,思辨是一种理性思维,带有一定的批判性,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教师把握好分寸,就能为学生的思辨意识和能力播下种子。长此训练,学生就能真正获得独到见解,或者与不同看法进行交流并获得共识,为今后持续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四、求异,建构思维的发散性

求异,是在思维过程中自觉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及思维习惯,寻求事物之间的各种差异并建立联系,从而突破经验束缚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发散思维,针对同一问题、同一现象,能从不同角度,甚至是相反角度去探寻不同的答案。换句话说,就是要让学生懂得变通,善于变通。

学习《司马光》时,课堂展开讨论:(1)假如不砸缸,可以怎么救人?学生纷纷发言:爬上假山,拉他上来;找根竹竿,顺竿向上;架梯下水,攀梯出水……(2)刚才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总结:都是将人从水里解救出来,人一旦离开了水,就不会被淹死。继续追问:司马光的办法和大家的办法一样吗?学生发现:司马光采取的是砸缸救人,缸水外流,落水人自然得救。学生们想的是“让人离开水”,而司马光想的是“让水离开人”。学生们的思维方式是正向的,而司马光的思维方式是反向的,是发散的,是求异的。

这样的阅读教学,既尊重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思维聚合处,巧妙点拨,顺势发问,在一组关联问题的连环辨析中,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不断引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在充分感知语言文字内蕴、感悟司马光沉着机智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人”与“水”之间的本质联系,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方式。

五、想象,打造思维的创新性

想象,是在头脑中创造出新的事物形象的思维活动。毫不夸张地说,想象是创造的基础,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在语文课堂上,文学形象的再塑造、故事情节的再延续、人物言行的再推进,都离不开想象,而一切想象都必须基于文本语言。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远离学生实际生活的民族小学,它有不一样的校园环境,更有不一般的学习伙伴。学生们乘着语言文字的翅膀,展开了美妙的想象之旅:在优美的环境中,民族小学的孩子们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联系自身认真上课的模样,学生们想象补充:大家聚精会神地听,专心致志地写,窗外大青树上清脆的鸟鸣声也吸引不了他们;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大声回答老师的提问,小手举得高高的;同学们读书抑扬顿挫,琅琅书声在校园里飘荡……

转换角色再想象:如果你是窗外花丛中翻飞的蝴蝶,树枝上欢唱的小鸟,看到小朋友们这么好学,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感受体会花草鸟虫被吸引,被陶醉,人景合一,和谐共生。

再比如《荷花》一课,教师引导学生通向一个充满悬念的未知,带领学生细细地推敲、把玩、涵泳、体会。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通过换词理解之后揣摩荷花的心情,继而想象:这时,你也成了一朵白荷花,置身荷塘,你在做什么?生1:我亭亭玉立,我想骄傲地说,瞧,我长得多美啊!生2:我想和一池的荷花姐妹们一起,把最美的一面展示给大家。生3:我洁白无瑕,我多想找几个小伙伴一起翩翩起舞……这样的训练,是读与说的结合,审美与想象的衔接,是角色的体验,感性的领悟。

总之,预测、比较、思辨、求异、想象,都是课堂思维训练的抓手。当然,思维训练一定还有其他途径,但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手段,教师要对思维发展有顶层设计和整体构想。如此,课堂上才会出现精准的靶向引导及焦点对话。每一个有效的课堂,都应该像一台挖掘机,咬定思维不放松,朝着核心目标不断掘进。

猜你喜欢

老屋预测想象
无可预测
老屋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B卷)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
快乐的想象
老屋枣树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老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