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生命在丰富多彩的言语实践中拔节生长

2020-12-19江苏泰兴市襟江小学教育集团伏红波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35期
关键词:言语文本生活

江苏泰兴市襟江小学教育集团 伏红波

学生、教师、教材以及文本背后的作者、编者等的完美交融、精彩演绎,才能构成曼妙的课堂教学风景。在“课堂”这个“大舞台”的中央,谁才是绝对的“主角”?当然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教师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人,有时是“导演”,有时是“助演”,有时是“观众”,有时甚至是默默“打杂”的“剧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智慧、才情和生命成长的过程。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剧场”,教师要让学生在其中乐此不疲地学习语言文字,感悟语言文字,获得运用语言文字的智慧。

语文课上,每一个“人”都是活泼泼的成长中的“语文人”,教师要站在人的发展、生命成长的高度组织语文课堂,彰显语文精彩。而当下的语文教学,两方面问题颇为突出:一是非实践的唯知主义倾向十分严重,教学远离生活,机械地进行语言符号的书面操练。二是伪实践的虚幻现象颇为普遍,难以让言语实践真正为生活服务。

怎样才能打破唯知主义的语文教学格局,改变偏离实践中心的语文教学现状,激活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情感体验,促进鲜活的生命拔节生长,让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落地生根呢?“学习”的古文字体“”“”给人启示:有专家将“”解读为小孩子双手拿着木棍搭建房子。这样,“学”的主体便是欲搭房子的小孩自己。“”上面是两根羽毛,代表鸟的翅膀,下面是个太阳,表示鸟儿在日光下练习飞翔。无疑,“习”的主体便是想学飞行的鸟儿自己。字源的追溯使人顿悟,原来古人早已洞察了让生命主体自己去探索、实践、发展的教育智慧。学好语文又何尝不是如此?语文教师需自始至终置学生于课的“中央”,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激励学生,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自主实践中,涵育语文情感,习得语文知识,把握语文方法,生成语文品格,成为具有丰厚语文素养的语文人。

一、遵循认知规律,确定适切的教学目标

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进行言语实践的大舞台,是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主阵地。为此,教师需想方设法地通过语文课文的科学解读和灵活运用,通过言语实践的精心设计和充分展示,让学生乐此不疲地学习语言文字,感受语言魅力,获得学习智慧,涵养精神世界,从而提高言语实践的水平和质量,获得更多积极的情感体验。

例如,一年级教师开学后不久自编“主动识字这一课”,目的就是让学生行进在校园内,能关注相应的生活场景,用所学的汉字进行言语实践:或做小导游向客人介绍学校,或表达对美丽校园的喜爱,或抒发对著名校友的钦佩,抑或对校园建筑奇妙设计的夸赞。

上述案例告诉我们,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是使自己成为人的过程,是确立自己真实存在的过程,是让世界呈现在自己面前并让自己进入这个世界的过程。有效的言语实践能使学生不断领略语言的美妙,感受生活的美好,深化事理的感悟,享受人际交往的快乐,从而产生源源不竭的学习动力。

二、基于儿童学情,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

在阅读教学中,言语实践是人学习语言、提高语文素养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方式和途径。无论是识字,还是阅读,始终要把言语实践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要有儿童视角,了解学情,顺应儿童心灵需求,借助趣味性、多样性、灵活性的言语实践,让课文与学生生活链接,让文本呈现生活画面,让学生与文中人物亲近,从而引领学生在生动鲜活的场景中兴趣盎然、自主能动地理解、积累、感悟和表达。

1.积累运用,奠定言语实践的基石

阅读教学中要促进学生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树”,注意教材内容与拓展素材的有机融合,使教学内容实现“小教材”与“大教材”的有机结合。教学时,教师要以“言语实践”为载体,自觉引导学生积累运用相关知识,使之内化为自己“知识树”上的“新生命”。

如阅读《黄鹤楼送别》一文的开头,引导学生用其他描写春天的词语、诗文再现“烟花三月”的美景;学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后,引导学生改写文章结尾,以积累运用体现“不屈不挠”“意志顽强”精神的词句。

这样的积累运用还可以由课内延伸至课外,再回归到课堂:先是任务驱动,学生课后积累,然后再组织言语实践。拓展积累内容,可以是教师精选提供,也可以由学生自主整合。这样的拓展、积累,为进行更有效的言语实践奠定认知方面的基础。

如六年级学生学习了《轮椅上的霍金》《小草和大树》《詹天佑》等文章后,对那些迎难而上、成就辉煌的“人和物”怀有深深的敬意。结合这一系列文章,教师可以组织进行一次言语实践专题活动——:“名人故事——指路明灯”,引导学生课后自主搜集并阅读更多的名人故事,课上走进“名人故事大讲堂”介绍自己钦佩的名人,举行“好书推荐会”,让学生谈谈阅读感受、说说阅读收获、推荐阅读名人传记等。这样的拓展、积累,让学生在“言语实践”的舞台上内化了文本语言,抒发了真挚情感。

我国企业物流标准化平台建设滞后。物流标准化平台,也就是要求将物流信息的交流以及数据资源的共享充分实现,是实现物流信息化的基础[3]。但由于我国企业缺少相应的建设物流标准信息平台的标准和技术,不利于平台的发展。比如,我国一些企业仍运用的是较为落后、传统的信息管理技术。所以,要将完善的物流标准化信息平台建立起来,还需要将平台建设相关技术问题有效解决。

2.迁移方法,架设言语实践的桥梁

对每篇文章中作者组织语言的方式、使用语言的技巧、驾驭语言的特色、布局谋篇的方法等文本表达特质,教师都可以有重点、有选择地引导学生学习、感悟并迁移运用,从而架设言语实践的桥梁。但这种迁移运用,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模仿,而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形成必要的语言运用的能力。

例如,三年级上册的《航天飞机》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课文第3小节将普通飞机和航天飞机进行“比较”,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航天飞机比普通飞机飞得更高更快,这是文本在表达方式上的一大特色。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作比较”这种方法是新鲜的、有趣的,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一方法能够将自己的意图表述得更清楚、更形象。因此,教者引导学生体会到“作比较”这一写作方法的妙处后,带领学生走进“准行”情境:去市区繁华地段的理发店理发,“开汽车”和“骑自行车”哪种方式更好?学生尝试运用“作比较”的方法从多个角度提出“骑自行车”的好处,从而说服“妈妈”骑自行车去理发。

这样循着言语表达方法的引领,学生由文内走向了文外,由课内走向了课外,由文本走向了生活,语文与生活有效沟通,学习与运用有机融合,语文学习的方向则更明晰,语文运用的空间就更开阔。有了课堂的操练,学生在真正的生活中,对相关语言素材、言语方法就能召之即来,来之能用,他们就能真正成为运用语文服务于生活的主人。

3.活化内容,增加言语实践的情趣

许多文本因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活的人物形象等备受学生的喜爱,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活化文本内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再现文本情境,以增加言语实践的情趣,激发学生言语表达的兴趣,尽力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展示风采、享受快乐。

例如,学完《开天辟地》《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可组织开展“班级故事会”,让学生在故事会上大展身手;学完《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后指导学生排练课本剧,参加班级“最佳小演员”的角逐;学完《负荆请罪》之后引导学生改编剧本,在“班级剧场”举行公映……

这样的言语实践,活化了文本内容,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愿望,让他们充分展示言语表达的风采,享受言语实践的快乐。这种快乐,绝不是语言文字的抽象运用,而是赋予了语言文字的实质性的内容——丰富生活,服务生活,享受生活,享受成长!

4.情境对话,增强言语实践的力度

语文教学若只是重复着“简单传授—机械接收”“符号性知识”的单调旋律,学生的学习必是被动、无趣的,收获也必是浅显、有限的,须打破课内与课外的界限,带领学生在“文本”内外“走个来回”,通过语言描述、画面呈现、想象回忆等方式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以角色对话、人物评价、凡人名言等多种言语形式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以增强言语实践的力度。这样的言语活动,能有效地触及学生心灵深处的东西,就能变得富有生命的意义,进而内化为学生的学养。

例如,学完《螳螂捕蝉》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少年的劝说艺术,回家试着劝爸爸戒烟、劝妈妈不当“低头族”、劝朋友远离“网游”等,让身边的人改正不良习惯。学完《最大的麦穗》一文后,启发学生试着用文中的道理,为大学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心仪工作的表哥支支招。

当然,创设语境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借助这些语境来发展自己的言语能力,打一个通俗的比方,情境就像河里的船,只起到负载的作用,其根本目的是把船上的人、物送到河的对岸。

5.促进创生,提升言语实践的智慧

生活体验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参与言语实践的重要基础和不竭动力。为了最大限度诱发学生参与言语实践的兴趣,给予他们言语实践的机会,教师还需想方设法让他们在生活中快乐行走的同时,创生出更能表情达意、更加生动形象、更具美感智慧的语言。

例如,教学《有趣的谐音》这一课,教师在引领学生感知谐音的特点、领略谐音的魅力之后,先是启发学生通过谐音巧妙地传达情报,继而组织学生通过谐音绘画的方式为同学制作贺卡,表达生日祝福,既让谐音文化无声地润泽着学生的心灵,又使学生试着用谐音创造性地表情达意。如此生动鲜活的言语实践能让学生充分享受到言语表达的快乐,也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特级教师孙双金说:“激活思维是教师最大的教育道德。”确实,不能激活思维的课是缺乏生命活力的课。语文课上,教师要让学生经历思维“爬坡”的过程,让学生感到“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艰辛或者“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困惑,然后产生“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或者“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惊喜。

三、顺应生命成长,进行灵活的教学评价

衡量学生的语文水平,主要是看他们的言语实践水平。也就是说,学生的语文学得到底好不好,最重要的是看他在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中能否借助言语活动解决实际问题,能否随时随地借助合适的言语活动,应对生活之需,享受生活情趣,提高生命质量。因此,须顺应生命成长,通过灵活的教学评价,让学生享受成功、积累经验、纠正不足,从而把言语实践一步步地引向理想的境界。

1.转换评价的视角

衡量学生的言语实践是否有效,水平质量是否更高,并非只看学生对字词是否会读会写,对词句意思是否已经了解,对作者写法是否知晓明晰等,更要看学生根据语境需要,根据生活需要,使用语言文字表达、交流和理解自己的所想所感时是否更正确、更丰富、更娴熟、更有美感、更具智慧。

例如,教学《鞋匠的儿子》一课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林肯用谦逊、宽容、真诚、机智等打动别人的那种高尚的品格、高超的表达艺术,那么学生是否真的拥有林肯那样的人格魅力,学到林肯那样的说话艺术了呢?不是看他能不能说出“谦逊、宽容、真诚、机智”等这样的关键词,而是要看他能否学着林肯那样解决实际问题。于是,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下列小练笔,以此来评价学生迁移运用的水平。

【小练笔】开学初,刘明参加班长竞选,在他竞岗演说之后,同学陈庭提出反对意见:“刘明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并不出色,这样的人怎能做班长呢?”如果你是小明,听了陈庭的发言后你将怎么说?

如果学生承认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够优秀之后,转而一味强调其他方面的优势特长,甚至攻击陈庭成绩更差,连参加竞选的资格都没有,显而易见,他的“承认现实”只是“虚晃一枪”,后面的内容则是强词夺理、锋芒毕露,这样的言语水平显然是不高的,语言发展与精神提升不是和谐的。如果学生能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表明努力学习、不断进步的决心、方式,并充分展示自己全心为班级、教师、同学服务的诚意,那么他的讲话必定赢得大家的支持,也能满足自己想当班长的愿望,这样的言语质量就是高水平的、极具智慧的,是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的。

2.创新评价的方式

转换了评价视角,也就彻底变革了“试卷论成败,分数看水平”的评价方法,打破了“一尺定高低”的局面。“行不行,重看行。”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评价应该与各种言语实践活动有机联系,融为一体,应该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性评价。评价的主体也不仅仅是教师,同学、家长等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联的人都可以参与到评价中来。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智慧、才情、生命成长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努力从儿童立场出发,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顺应儿童的心灵需求,引领他们在丰富多彩、兴味盎然的言语实践中去发现,去创造,去邂逅生命成长的美好,领略语文学习的美妙。

猜你喜欢

言语文本生活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关于冬天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