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理念下,用“常态训练”让思维看得见

2020-12-19江苏常州市武进区宋剑湖小学王金红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35期
关键词:小节词语笔者

江苏常州市武进区宋剑湖小学 王金红

陈先云在《课程观引领下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构建》中提出:统编小语教科书将必备知识点、基本能力和常用学习方等,分成若干个训练的“点”,统筹规划训练目标的序列,按照一定的梯度,落实在各个年级的相关内容或活动中,努力体现语言文字训练的系统性。学生的语文能力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某个阶段就自然而然地会了?答案当然是“不是”。自己读就能形成语文学习能力的那是天才,大部分学生还是需要通过不断的“训练”,不断积累,最后才能厚积而薄发,形成语文学习能力。常态课中怎样通过不断训练,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呢?笔者经过实践研究,结合自己的案例,来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巧妙设计,收益力求最大化

每天的课堂只有短短40 分钟,每一分钟都至关重要,不能浪费。课堂导入是整堂课的开场,虽然只有十分钟左右,但也应该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做积淀。一般教师都会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猜字谜、看图片、玩游戏……回顾这些热闹的开场,学生又有多少收获呢?为了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积淀、有提升,笔者在执教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这样做:

1.出示评价语,引读谈话导入

今天,老师要为大家介绍一位伟人。(出示名言)教师引读。

美国总统尼克松说:“他是一名杰出的外交家。”

英国女首相撒切尔夫人:“他是我遇到过的最有魅力的人。”

中国人民赞颂他:“50 年革命生涯,26 年总理任期,他理想坚定,高风亮节,功勋卓越,虚怀若谷。”

2019 年国庆阅兵仪式上也出现了他的照片(出示图片),这是中国人民对他的致敬。揭示:他是谁?(周恩来)今天,我们要学习关于他的故事。

2.揭题读题

这篇文章讲的是少年周恩来的故事。周恩来离学生比较遥远,怎样让周恩来一下子就走进学生心里呢?有的教师直接在大屏上出示周恩来的照片,并且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的好总理——周恩来。学生听到了、看到了,可是他们真的认同周恩来的好?于是笔者就找来了各国不同身份的人对他的评价,这样做一是让学生一下子认识了周恩来这个人,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二是这些评价语句式凝练,语言优美,表达准确,是学生语文素养积淀的好素材。短短几分钟、短短几句话的诵读训练,让学生经受听觉、视觉的双重洗礼,使收益最大化。

二、集中用力,重点突击有效化

拿到统编教材,发现新教材要求的识字量较大。教师们陷入了两难境地:注重阅读的教师索性把生字教学全权交给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直奔阅读,结果发现孩子们的作业中字词错误率太高;不放心的教师会把这些生字逐个精讲,让学生一一过关,不但导致教学进度跟不上,孩子的错别字还仍旧不可避免。如何提高识字教学的效果?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出示词句

第一组:为家父而读书(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谦称)

为明理而读书

(晚清重臣曾国藩告诫他的子孙:“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俗话说“读书明理知天下”,让我们通过学习,做一个明理的人。)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看图片讲解,门楣就是门框上端的横木。古代门楣有讲究,官阶越高,门楣档数越多。古代“门楣”比喻“门第”,子孙做了官,使家族有荣耀。所以现在长辈们还时常教育后代要光耀门楣。)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效:仿效。)

(1)这组短语和句子与现在的表达有些不一样,带有古文色彩,我们先得读好它。开火车读

(2)谁能大概说说它们的意思?指名学生大致交流,教师补充课外资料。

(3)齐读

第二组:清晰 胸怀 赞叹 训斥

若有所思 疑惑不解 为之一振 中华不振

(1)指名学生读。(读错,正音,连读3遍,重读)

(2)重点关注:“晰”日字旁;“赞”和“斥”最后一笔为点。

(3)出示句子,请你理解“疑惑不解”。

指名交流词义,追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的。

拆字法:我们和你一起来拆一拆,疑,疑问;惑,困惑;解,理解。现在你发现你的答案缺了什么?

联系句子:是的,联系句子、联系上下文是一种好方法。但是你说的答案不完整。要想把答案说的更完整,最好是把这种方法和拆字法结合起来。我们一起来拆一拆……

小结:拆字法与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结合起来能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这个词语。

(4)出示句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来解释“为之一振”和“中华不振”。

指名交流:第一个表示震惊、吃惊;第二个表示振兴,强盛。

小结:在理解这两个词语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不同。)

识字教学切忌均匀使力,我们要把力气花在“刀刃”上,让学生的识字教学有效。以下几类文字就是我们要使力的“刀刃”:一是古文色彩的词语(案例中的第一组),这类词语离学生较远,学生对它们比较陌生,理解起来有较大的困难。这时候笔者用补充课外资料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通过诵读,让学生对这类词语进行积累。二是易错的字词(第二组中的:晰、赞等),对于读音上出错的,笔者抓住错音进行直接纠正,马上重读三遍,当场进行强化。根据教师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平时书写中最容易出错的字词,对其中最容易出错的部件进行直接强化。通过反复强化这些音、形,大大减少学生的字词错误率。三是典型的词义指导。教师抽取最典型的词语,进行理解词义的方法指导(案例中的第二组),笔者抓住“疑惑不解”指导拆字法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相结合的方法,抓“为之一振”和“中华不振”来指导一字多义的理解方法。对于其他简单的则放手让学生学以致用,长此以往的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识字解字能力。

三、思维训练,理文通脉可视化

梳理文脉、把握主旨是对文章整体认识和理解的关键一环,是阅读教学的重难点。很多教师自己都是凭感觉梳理文脉,在教授学生的时候就更不知道从何谈起,每次都只能是蜻蜓点水,自悟其理。长此以往,学生也就养成了“摸石头过河”式的文脉梳理过程,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养成。如何把教师的“思维”展现在学生面前,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这是我们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案例1: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快速浏览课文,交流:课文写了关于周恩来的几件事?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的。

指名交流:

三件事:第一件事(1~10)第二件事(11~14)第三件事(15~17)

(预设:找2~3个交流,不对时老师直接说)

(1)追问第一件事为什么到第10 小节就结束了?你能从文中找到根据么?用笔在文中圈一圈。边指名交流原因: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④事件。

(2)你知道第三件事为什么从第15 小节开始了么?指名学生交流。

小结:我们可以根据时间、地点、人物的变化来进行判断,准确找出不同的事件。

案例2: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猫》

1.快速浏览课文,交流:老舍笔下的猫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知道的?

指名交流:老实、贪玩、尽职、勇猛……(教师相机板书。)

2.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3.我们发现,作者用2、3、4三个小节写猫的这么多特点,其实都是为了说明(出示第一小节,学生齐读),三小节都是围绕它来写的,它又是课文的第一小节,所以它是这部分内容的(总起段)。

小结:学到这里,我们知道课文从这两个方面来介绍猫的特点。现在你能说说哪些小节写了猫的古怪,哪些小节是写猫的淘气。

4.指名交流:古怪(1~5)指导第5 小节与开头呼应,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所以是第一部分的总结句,1~5小节是总分总的结构;淘气(6)。

针对不同的文体,教师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找到切入口,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习得理文通脉的能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通过几件事来展开周恩来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故事,单元语文要素也是要理清课文讲了几件事,所以笔者就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找到区分事件的依据,从而准确地找到每一件事所在的内容。《猫》这篇课文采用的是“总分”构段方式,介绍猫的特点。笔者以“老舍笔下的猫有什么特点”为突破口,让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词语。笔者再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归类整理,在梳理词串的过程中理清了文脉。这样的训练,学生是有抓手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一次次思维碰撞,让理文通脉变得不再“神秘”。

常态课是教师与学生每天都会奏响的“乐曲”,它是朴实的;常态课应该成为学生受益最多的课,它是扎实的:通过长期的“常态训练”,让学生、教师的思维在课堂上看得见,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小节词语笔者
容易混淆的词语
羌族萨朗舞歌巴茸的音乐分析
——以羌族舞歌《叶忍》为例
快把我哥带走
找词语
老师,别走……
德沃夏克
——《幽默曲》赏析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一枚词语一门静
节节草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