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于儿童自然发展的“有机教学”
2020-12-19江苏溧阳市文化小学冯伟娥
江苏溧阳市文化小学 冯伟娥
人类是大自然中生命的奇迹,从一出生就具备了双重属性,既有自然的属性又有社会的属性。在教学中强调自然属性,就是强调教学应按规律办事,要顺应人的天性。服务于儿童自然发展的“有机教学”讲究“顺其自然”,每一个儿童都是活生生、冒腾腾、亮闪闪的生命体,是“活生生的人,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和审美旨趣的具体存在”。有机课程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敬畏儿童这一鲜活的生命存在,尊重学生在儿童期所特有的学习方式与行为方式。
笔者所说的服务于儿童自然发展的有机教育是在强调儿童自然发展的过程中,教师给予“有机教学”,让儿童在自然成长中不失本心地学习,教师帮助引导学生快乐地学习,解放天性地学习,在自然学习的过程中快乐地成长
一、尊重儿童思维方式的自然性
认识儿童的差异性是尊重儿童自然性的前提,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思考结论侧重点往往也不尽相同。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不能一言以蔽之的只用正确或错误来评价,而应该在儿童回答问题时考虑儿童回答的思维方式,进行换位思考。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内容浅显易懂,但寓意深刻。课堂上,教师询问学生青蛙跳出井口后将会看到什么,学生发言踊跃,回答都很美好。当一个学生忍不住说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这个回答一下子打开了其他学生的思维,学生纷纷表达:环境污染、残害动物等现象都浮现出来。教师灵机一动:那么我们能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来留下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这个教学策略的改变不仅尊重了学生,还顺势而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方法。
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想法,调整课堂预设,对教学灵活处理,珍爱学生的童心,珍视学生的童趣,尊重儿童思维方式的自然性。有机课程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敬畏儿童这一鲜活的生命存在,尊重学生在儿童期所特有的学习方式与行为方式。有机课程关注儿童生命成长的整个过程,指向儿童生命姿态的充分展开。
二、呵护儿童生理心理的自然性
儿童是发展中的儿童。教育孩子,首先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健康的人。新时代对健康的定义,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还要心理没有疾病。教师既要关注儿童身体上的健康,在学校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与休息时间,真正做到张弛有度,也要关注孩子心理的健康。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立的人格与自尊,教师要关注孩子的情绪、人际关系、环境适应情况和人格完整程度。
在第五册《掌声》一课中,贾志敏老师让学生评价英子是个什么样的姑娘,学生侃侃而谈,贾老师一再引导学生要抓住关键词语,说话要有理有据。学生大多谈论英子的性格特点,其中一个学生强调英子心理有残疾,贾老师及时肯定了该学生的想法,立即顺势引导:你希望她用健康的心理素质战胜心理的残疾,是吗?通过学习,大家知道英子是一个忧郁的小姑娘,那读一读这句话“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她和同学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教她跳舞。”就是那样一个孩子,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学生通过感悟、联系课文发现了英子翻天覆地的变化。贾老师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身体上的残疾是天生的,可心理的残疾是后来的,是什么把孩子心理残疾治好了?在贾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最后真正体会到了掌声的魅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当孩子回答精彩时,当某个学生字写得漂亮时,当某个学生回答错误鼓起勇气再次举手时,当全班齐读课文很棒时,贾老师或是自己鼓掌,或是让学生鼓掌,或是让学生自己给自己鼓掌。课堂中不断渗透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让每一个学生在掌声中成长,在孩子的心中播下敞开心扉的种子,收获健康的心灵。
儿童是其身体、心灵、精神相统合的整体,是其过去、当下与未来相连接的整体,也是其与自己、自然及社会相交互的整体。儿童是未满、未尽,发展中的人,儿童的可能性大于规定性,变化性大于预测性,儿童每一步向前的跨越都决定着一次有意义的成长。发展是儿童的生命主旋律,有机课程是儿童能够完美地奏响这一主旋律的重要依托。
三、引领学生学习方式的自然化
学生学习方式的自然化在于两个方面:一为学习的自然化,二为兴趣的自然化。要做到自然,需要给学生自由。每一个儿童都应该过一种丰富的、灿烂的、持续生成的生活,而不是单调的、枯燥的、一成不变的生活。有机课程强调儿童与大自然、社会实践和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并以此为通道和契机,为儿童创造五彩缤纷的生活。
第六册《燕子》中有一句话:“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有学生质疑:我们平时用“几根”来形容线、绳子等,这里用“几痕”是不是写错了?教师引领学生讨论:课文中为什么用“几痕”呢?为什么不说“几根”呢?是真的用错了,还是另有用意?我想,我们大家一定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再联系上下文读读这句话,再看看图片和视频,想一想,多琢磨琢磨。通过感悟体会,学生明白了:“几根”是对的,“几痕”也是对的,“几根”强调数量,“几痕”强调电线的细和淡,诗意的感觉,学生从而进一步体会语言文字的奥妙。
有机课程反对强加式、竞争式、控制式的教育影响,倡导一种适时、适地、适性,去束缚、去压抑、去替代的自然过程。这种自然的方式应首先发源于儿童内在的自觉与伙伴间的积极影响,其次来自教师以尊重为前提的导引与陪伴,并依赖于以“解放儿童”为核心的制度革新。
四、渗透教师教育方法的自然性
我们的教育方法在新课改的基础上也需要改变。“有机教学”指出要把学生看成是学习过程中独立而活泼的个体,改变教师为课堂主导者的地位,强调教师为课堂服务者。同时,我们要让学生回归自然,回归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把学生的学习纳入到一个与自然、社会相结合的有机整体去。
《小蝌蚪找妈妈》是二年级课文,课文长,内容多,学生学起来困难多,而每个学生的学习起点都不一样。怎样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怎样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首先让学生根据课文质疑,教师再出示整理好的问题,组织学生在小组里学习、交流、解决这些问题,分小组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补充交流。这样的教学以最大限度地解放儿童为前提,去除过多的控制与束缚,让儿童在相对自由且安全的环境中展开学习,让学生有意义学习与探究式学习、个性化学习与伙伴式学习相结合,在体验、游戏、实验与研究等多种方式中自然成长。
每一个儿童都有着天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都有着对外部世界与未知世界的自然渴望。有机课程要积极地回应儿童内在生命的呼唤,让儿童充分地享受好奇被释放、未知被触碰的一整个过程。
有机教学秉持“课程即机会”这一基本的课程观,从总体上,致力于成就儿童发展的多种可能,致力于关照儿童生活的多个世界,致力于回归小学教育的本体意义。有机教学始终将“符合儿童成长的规律与特征,适应儿童学习的需要与偏好,支持儿童交往的过程与质量”作为核心准则,一以贯之。紧扣“有机教学”的基本要点,我们就可以结合教学实际,从整体的视角分析生态课堂的结构,用动态的观念去分析生态课堂的功能,围绕“服务于儿童”这一核心概念去勾勒生态课堂的应然状态。只有教师遵循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适应,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等教学规律后,才会获得教学的自由与快乐,让教学真正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