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扣课后习题,落实语文要素

2020-12-18陈顺棉

新课程·上旬 2020年22期
关键词:课后习题语言学习语文要素

陈顺棉

摘 要:统编版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在设计上凸显了“语文要素”,编排有梯度,且与生活联系紧密。与人教版相比,它的要求更明确,语用性更强,更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它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参考资料,是教师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得力助手,有助于教师有效落实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有效掌握学习方法、掌握课文知识点。

关键词:语文要素;课后习题;语言学习

统编版教材首次提出“语文要素”这个概念,“语文要素”包括的基本元素有语文的知识、能力,学习的策略、习惯,写作、口语训练等。统编版教材的课后习题在设计上凸显了“语文要素”,每个单元语文学习的目标都十分清晰地在教材的课后习题和语文园地中加以呈现。一直以来教师都致力于将听、说、读、写等知识点融入课后习题中,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课后习题作为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参考资料,是教师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得力助手,有助于教师有效落实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有效掌握学习方法、掌握课文知识点。本文结合统编本教材内容,谈谈一年级课后习题在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一、把握朗读梯度,打好朗读基础

统编本语文一年级教材,每篇课文后面的第一题练习题基本上都是“朗读课文”或者“分角色朗读课文”。从这里可以看出,教材的编写者对朗读课文的重视程度。的确,朗读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来说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要务。因为朗读是理解、感受文本的重要形式,更为重要的是,朗读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达到运用的目的。在朗读训练方面,统编版教材和过去的教材相比有很大的改进,主要表现在:朗读内容要求明确;朗读形式设计多样化;朗读方法指向明确。例如:

在安排朗读内容时,教师要注意把握学生朗读的层次性,做好教学引导工作。首先读准字音、读好词语是朗读基础。第一篇课文《秋天》课后题中就明确提出: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在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时,就会遇到“一群大雁、一会儿、‘一字”这些词语。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在这一段中有个调皮的字宝宝,他遇到不同的字,就会读不同的音,他是谁呢?带着你的发现,读准“一”的不同读音吧。第六课《比尾巴》中要求读好问号的句子。第七课《青蛙写诗》则借助诗歌中出现的“小蝌蚪”“水泡泡”第一次正式认识“逗号”和“句号”。第八课《雨点儿》提醒读好停顿,则是在第七课朗读要求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注意读好逗号和句号的停顿。这些阶梯性的朗读要求在课后习题得以一一呈现。而一年级下册的课文则从识字课文逐渐向故事性文章和长对话文章过渡,其朗读难度和要求相较于上半学期的学习来说明显提升。在此阶段,需要培养学生从韵律性强的诗歌过渡到有感情的对话朗读和故事阅读中,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掌握文本最为基本的交流对话,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其逐渐养成朗读的兴趣。同时,要注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并非是一日之功,而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需要跟随课后习题关于朗读的提示,常抓不懈。比如,第二课《我多想去看看》课后重点指出,读好带有感叹号的句子。第四课《四个太阳》读好长句子的停顿和问句“读好人物的对话”具体落实在第五课《小公鸡和小鸭子》中。第十课《端午粽》中,“读好长句子”的学习要求,实际上也是第四单元的学习重难点。这些朗读细节,我们也能在课后练习中寻到蛛丝马迹。

此外,要将朗读目标细化到每一单元、每一篇课文,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分层教学,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在朗读练习中收获成长和快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摸清语言序列,重视语言积累

统编本教材开创性地采用“双线组织单元内容”,以宽泛的人文主题将单元课文组织在一起,将每个主题或者某个教学目标有序地穿插在各个单元和课文之间,并融入语文要素,使语文能够真正地为学生所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例如以上这些课后习题,折射出的语言元素虽小,但让教师的教学有法可依、有路可寻,让学生的语言学习积少成多,慢慢成长。每一课有每一课的语言学习重点,每一课有每一课的特点。从一年级下册课后习题中的语言训练重点,多以整个单元得以出现,序列性明显,学生语言学习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以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第五课《小公鸡和小鸭子》初步体会“偷偷地、飞快地”等词语的意思,体会加上描述动作情状的词語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课堂上,学生可以读完带有“偷偷地”的句子,让孩子尝试用“偷”组词,“偷”字组的词可都不是好人干的事,难道小公鸡是坏人吗?学生齐呼:“不是的,不是的。小公鸡是怕小鸭子发现他才偷偷地跟在他后面的。”那你是怎么知道的?孩子们赶紧找到前面的句子来读读。是呀,当我们遇到不懂得词语时,就可以像这样读读前面的课文,这是理解词语的法宝哦!孩子接着对比“飞快地”句子,你们更喜欢哪一只小鸭子呢?的确,有了“飞快地”让句子生动形象,我们真的可以感受小鸭子救小公鸡的急切心情。这篇课文,在小公鸡和小鸭子的陪伴下,孩子们学会了联系上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还积累了描述动作情状的词语。课后练习为孩子们提供了充足的语言营养,孩子在语言积累的滋养下,语言表达更加准确生动。

三、打开生活通道,增加语文实践

课后习题在编排上衔接了各个知识点,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增加语文实践。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中,出现了四组关于“时—日—月—年”的时间顺序词语。在学习词语的基础上,我们要打开生活的大门来学习语文。今天是2019年1月3日,1月2日是(昨天),明天是( )月( )日,2020年就是(明年),前年是( )年。例如,语文园地七又安排了10个表示亲属称谓的词语,这些词语都来源于生活,和生活息息相关,因为学生是生活中的人,让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学习《小书包》时,结合学生自身的需求,除了让他们说一说书包中有哪些文具,还要学着自己摆放学具,整理书包。又如,在学习了《棉花姑娘》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观察生活中的害虫”的练习任务,让他们查阅资料,结合实际生活,观察生活中有哪些自己知道的害虫,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

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语文课后习题的开展,能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还能在生活中增加语文实践机会。比如说,在一年级下册识字2《姓氏歌》中说一说班里同学们都有哪些姓,以及识字4《猜字谜》中我们也来猜一猜,激发了孩子强烈的探索欲望,同学之间、家人之间掀起了一股了解中国姓氏和猜字谜的学习热潮。在学习《端午粽》时,则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关于端午节或者是与粽子的故事,节日对于小学生往往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学生对生活充满了期待。这些练习活动在编排过程中,充分地考虑到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明白语文从生活中来,我们要到生活中去学语文。

我们常说“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课后习题也是一样。重视每一道课后习题的有效落实,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有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文红.巧用课后习题,落实语文要素:以小学语文统编教科书为例[J].福建教育,2018(4).

[2]余畅.构建由学到用的美丽桥梁:部编本小学语文一二年级教材课后习题分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18).

[3]张道明.课后习题: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J].教育视界,2017(14).

编辑 段丽君

猜你喜欢

课后习题语言学习语文要素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扎根语言学习,提升语文素养
让英语教学闪现创新智慧的灵光
改善阅读障碍儿童的英语拼写能力
初中数学课后习题设计问题分析
以“课后习题”为抓手,有效突破语文“文本解读”的重点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