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前导学的方法与方式浅探
2020-12-18李联章
李联章
伴随着中小学教材改革的落实,《道德与法治》以崭新内容进入了学校的课堂。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前导学(即课前预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自己的自主学习下,通过预习,自己根据课文的内容去搜集与本节课的知识有关的材料(可以是文字、图集、影像等材料),并借助所搜集的材料,对课文的内容进行简单地分析,初步形成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上,教师对教学目标重新定位(修正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那么,怎样才能顺利地、有效地开展好课前导学活动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课前导学的有效方法
《道德与法治》教材涵盖人物故事、历史事件、风土人情等多方面的素材,这些素材,无不蕴藏着丰富的可以利用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它们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又能拓展课堂教学的深度,有利于学生深刻领会教材的教育内涵,因此,这些素材应该被充分利用。另外,资料和素材的搜集过程,也是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资料和素材的搜集包括书籍查阅、网上下载、亲身调查、互动访谈、实地参观、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要想让学生做好资料和素材的搜集,事前就要让学生明白做什么、怎么做,从而有计划、有实效地去搜集资料和素材。学生积极参与、动脑动手,通过独立或在家长指导、同伴互助下完成资料和素材的搜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也能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富有实效。
课前导学的方法很多,下面介绍几种较常用的方法。
1. 材料搜集法。材料搜集法,是指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预习提纲或本节课的教材内容,自己动手或在家长的帮助下,通过不同的途径搜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影像、实物等资料,拓展知识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1)文字资料搜集。文字资料的搜集是指搜集与本节课知识相关的文章、书籍以及名人名言等内容。学生搜集这些内容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图片、影像、音频搜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可以搜集有助于本课知识学习的图片、影像和音频资料。通过这些资料,能更直观、生动、形象地去理解课文内容,升华情感。如教学四年级上册“变废为宝有妙招”时,可以通过网络搜集开展垃圾分类的意义和方法的相关视频与音频资料,让学生学会有创意地节约资源和再利用资源。
(3)实物资料搜集。侧重于实物的搜集。如教学四年级下册“买东西的学问”时,可以预先让学生搜集食品、服装、药品等的标签、外包装、说明书等,完成这一课的导学案。
2. 观察记录法。观察记录法,是指学生通过自己去观察客观事物或现象的特征、变化和结果,并做好整个观察过程的记录的方法。这是一种有益的探究学习活动,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做出初步的判断、推理,得到初步的结论。这种方法不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道德与法治》教材里有很多的课文都有大量的观察记录环节。如四年级上册“低碳生活每一天”里记录每月用水、用电等情况,探究生活中意想不到的碳排放问题,引导学生尝试改变日常生活中不恰当的生活方式,从而减少碳排放,过绿色生活。
3. 调查访问法。调查访问法,是指学生根据教师或教材内容设计出问题,到现场对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和访谈的一种交流方法。学生可以通过身临其境,获得直观的印象和体验,便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反思。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我们的好朋友”一课时,学生可以根据导学案布置的任务,和自己的好朋友进行沟通与交流。
二、课前导学的有效方式
课前导学常用的方式有:问题式、提问式、信息式、列表式、提纲式。
1. 问题式。教师把新课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根据教学目标的能级要求,有层次地设计成一个个问题,并将课文中的重难点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浏览全文、掌握课文的轮廓。這种预习方法比较规范,可以在教师设定的范围内进行,并能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课文内容,以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如四年级下册“合理消费”课前导学设置问题:①爸爸妈妈是怎样挣钱的?家里的钱都用在了什么地方?②周边的购物场所都有哪些?平时你是怎样消费的?③聪明的消费者该怎样学会取舍?④怎样维护消费者自身的合法权益?
2. 提问式。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高导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法是让学生学会提问。这种方式是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段落来归纳和设计有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研究课文的能力,促使学生学会认真阅读和思考。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确有它独特的好处。其一,不同的学生会对同一内容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其二,不同水平的学生对课文的重难点有不同的认识,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其三,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3. 信息式。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众多信息源都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知识的素材。教师可以根据新课要求,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信息,调查有关事例。学生可以通过多种信息源,如报刊、电视、广播等来搜集有关资料,或通过小型的社会调查来获取有关信息,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有关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观点、原理。
4. 列表式。教师可以先设计好表格式样,由学生在导学中填写。这要求学生把课文中相类似的知识点分类进行列表比较,把课文知识浓缩精炼在一张表格之内,使之一目了然。通过这种方式的预习,学生的预习态度更为认真,预习内容也更容易掌握。
5. 提纲式。这种导学要求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列出学习提纲。可以根据课文某一框架的中心内容,用一、二、三和①、②、③来列出知识要点,也可以用大括号、小括号的形式列出知识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学习提纲可以使课文知识更系统化、条理化,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由于提纲要求语句精练,中心突出,这就要求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懂得抓住课文重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导学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它关系到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高效,它既是教学活动的开始,又是教学活动的延伸。课前导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初步的分析、理解、加工和深化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能让学生逐步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有目标、有方向地去引导学生做好课前导学,能够有效地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率,真正地落实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和平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