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数学思考,让思维向深处漫溯

2020-12-18赖丽华

新教师 2020年10期
关键词:道题周长面积

赖丽华

在现实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急于让学生直接寻求问题的答案,而淡化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导致学生深度思维品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那么,如何引领学生有效思考,向思维深处漫溯呢?

一、问题驱动,激发思维创新

课堂上的问题设计要留有空间,要让学生在有价值的问题引领之下,通过“自主探究—同伴互助—小组合作”的形式深入学习活动,促进有效数学思考。

在一次教学视导活动中,一位教师在讲解“甲筐水果比乙筐多8千克”这一问题时,教学中只是让学生简单理解这是“差”的一般叙述形式,即甲-乙=8。这种单一的学习形式,容易使学生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使思维停留在浅层。笔者认为这道题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如果通过叙述上的‘变来抓住它们内在不变的规律,可以有哪些不同的表达方式呢?”通过这样的问题启发,这位教师在另一班的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之后,生成了新的认识。

组1代表:乙筐再添上8千克和甲筐同样多,即乙+8=甲。组2代表:甲筐给乙筐4千克,则甲乙两筐同样多,即甲-4=乙+4。组3代表:甲筐给乙筐3千克,则比乙筐还多2千克,即甲-3-2=乙+3。组3代表汇报完毕,有同学表示没有理解,于是组3代表上台画草图补充说明,假设甲是9个;乙是1个,甲筐给乙筐3千克,比乙筐还多2千克。可表示如下(图1):

甲:(给乙筐3千克后)

乙:(比乙筐还多2千克)

见此情景,其他同学也一一用画草图、列数字等方法进行验证,从而验证“甲-3-2=乙+3”的数量关系。在这节课中,看似随意的小问题,却给学生真正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不满足于对知识的表面理解,而让深度学习自然发生。

二、静态思考,诱发深刻思维

在教学“周長与面积”的内容时,有这样一道题:两个长方形,当它们的周长相等的时候,面积有什么关系?是否一定相等?这道题教材中没有明确的结论,学生也有点不知所措。面对学生的困惑,教师除了要给学生创设“无声”“深刻”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还要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方法,比如假设、类比等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们经过讨论、交流、倾听、合作,积极主动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第一小组代表:我们小组是假设周长都是18米,长、宽和面积分别有如右这样几种情况(图2)。我们发现,如果两个长方形的周长相等,长和宽不相等,面积就不相等。

第二小组:我们小组假设周长是20米,用列表的方法(图3),也发现了长与宽相等时,面积最大。

这样图文并茂,唤醒学生思考的意识,抽象复杂的思维过程变得一目了然,知识的获得也显得水到渠成。最后学生自己发现:如果两个长方形的周长相等,长与宽相差越小,面积就越大;当长和宽相等时,面积最大(即是正方形)。

三、多维引领,强化思维灵活性

数学课的教学质量,不应该把学生能否取得正确的结果作为唯一的标准,而应该看学生的思维是否灵活,能否懂得多角度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

1. 变式中求深刻。如一位教师列出信息“已知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150千米”,教学中只让学生简单解答150÷3=50(千米/时),求出汽车的时速,没有引导学生进一步变换思维的方式。在课后交流中,笔者建议这样启发思考“假如用算式3÷150=,又是求什么呢”,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双向变式:这个算式求出的是“行驶1千米用多少小时”。又如,已知6天修了一条路的,学生列出÷6,求出一天的工作效率,其实还应该引导学生知道6÷,求出的是“修完这条路用多少天”。

从以上片段中,将同一个学习素材尽可能大地发挥教学价值,通过引导思维的双向性,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 对比中促理解。数学知识既有相互联系的一面,又有彼此区别的一面。对知识区分不清、张冠李戴是一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对一些相似相近容易混淆的题型或者概念,应该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动脑区分不同点,才能有效避免出现错误。

如“有两根绳,第一根长3米,第二根比第一根长米,第二根长( )米”,这是一道用加法计算的题目,括号中应该填3米。但有不少学生把答案写成3?郾75米。研讨过程中,教师们都认为是学生审题时,把“长米”,误认为是“长”了。此时,笔者认为课堂中教师要进一步反思各自的教学:学生为什么会看不到这个“米”字?其实根本的问题是在分数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及时地对类似“”与“米”的情况进行区别和对比。在建立分数概念的时候,一般教师都会指出:整体“1”可能是一个物体,可能是一个群体,也可能是一个计量单位。假如教学仅到此而已,就很难见到有深度思考的成效,这才是造成张冠李戴的根本原因。在后面的教学中,教师抓住时机,进行如下对比练习,情况就大不一样。教师提问:米长还是一根绳的长?以这道题,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进行比较探索,出现如下几种情况(图4)。

课堂上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学生们分享了彼此的思考和见解。生1:所谓的米是以1米为整体,它的长度是具体的、确定的。生2:对,一根绳的,是以一根绳为单位“1”,是针对这根绳而言,这根绳的长短是未知的,所以这根绳的也是未知的。生3:米与一根绳的相比较,答案应该有三种,米长,一根绳的长,两根一样长。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画图、观察比较、讨论交流,并迅速捕捉到此题的要点——单位名称“米”。从而深化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本质,启迪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总之,思考是一种思维活动,课堂教学是否有所得,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参与思考活动。笔者坚信,只要将教学聚焦于“有效思考”时,学生的思维定会向深处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王振辉)

猜你喜欢

道题周长面积
怎样围面积最大
误会
最大的面积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巧用面积求坐标
巧算周长
周长小诊所
Q博士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