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学科元素 丰富数学教学
2020-12-18陈秀锦
陈秀锦
长期以来,小学各学科课程结构比较单一,未能形成有机整体。不少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仅仅是传授数学学科的知识,而不能渗透其他学科的教学,学科本位的思想比较严重。对于学生而言,各学科知识的融合更有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其实,数学与其他学科教学融合有很大的意义:从学生层面上来讲,学科融合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为全方位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学科教师层面上来讲,数学与其他学科教学融合,为广大数学教师提供了自我表现、创造展示的无限空间,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特长,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学科的融合是完全有必要的。那么,怎样实施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教学呢?
一、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融合教学
1. 数学课堂中呈现语文故事的魅力。不少学生认为数学课枯燥无味,不像语文课那样充满魅力。其实,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與新课教学有关的语文内容、小故事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迅速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比如,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的内容,怎样让学生体会到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笔者先请一个学生说一说在低年级语文课中学过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因为这个故事大家很熟悉,这个学生说得不够具体的地方很多学生都会主动补充,课堂一片活跃。笔者趁机提问:“为什么原来乌鸦够不着瓶子里的水,而衔进了几粒小石子后乌鸦就喝着水了?这说明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因为小石子占有一定的空间。”笔者顺势引出课题:“对,小石子占有一定的空间,这就是小石子的体积,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学得兴趣盎然,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参与了学习探究的整个过程。
2. 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数学教学手段。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是好帮手。借助信息技术制作出来的图形美观、清晰,可以转换各个不同的角度观看,可以将多面体的截面图形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展示平面图形的平移、旋转等。这样,将数学与信息技术学科进行恰当的融合,可以唤起学生的参与欲望,引发积极思维,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
如在教学人教版六下“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时,某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学过的“几何画板”的功能,为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上台通过几何画板的“平移”“旋转”功能,体验并展示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几种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种动态操作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便于学生直观地对于小学阶段所学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进行系统的复习、巩固。这种数学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精彩,增强了数学教学的丰富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3. 数学与美术完美融合。数学学科与美术学科都具有较强的空间感,尤其是“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经常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有时与美术学科的有效融合,使数学课堂在具有科学性的同时,更具有艺术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二下“轴对称图形”时,笔者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灯笼、蝴蝶等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图形左右两部分完全相同,从而初步认识对称现象。然后通过现场折纸、画出衣服的一半轮廓,剪纸展现了轴对称图形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知“轴对称”,初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接着笔者让学生动手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学生虽然剪出的图案不同,但都是轴对称图形。课后学生们感叹说:“这节数学课就像美术课一样,太神奇了!”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得到审美教育,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在“综合与实践”领域,数学知识可以解决体育问题
数学的学习并不是孤立的,它与体育学科也紧密相连、互相促进。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学科间的联结点,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体育学科中的问题。
比如,在人教版六上“圆的周长”内容中有一个综合实践活动——确定起跑线,针对运动会上长跑项目中运动员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是什么原因,各跑道的起跑线应该相差多少米才能保证比赛公平等问题。笔者先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场跑道的结构,锻炼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发现生活中所蕴含的数学问题,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学生了解到比赛的终点相同,如果起跑线也相同,那么外圈跑道的路程会比内圈长;再通过计算与对比内圈圆与外圈圆的周长,从而学会正确确定起跑线的方法。这样学生就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体育问题,用数学的思维分析生活现象。
三、把科学知识有效融入“数与代数”领域
小学数学和科学两门课程都属于自然学科,它们之间有着众多的结合点,在数学教学中遇到一些较难从数学角度解释清楚的知识点时,可以尝试着融合科学学科教学,教学效果会明显提高。但这种融合要求教师具备全面把握教材的驾驭能力,有敏锐的发现力和善于创新的能力。
如人教版三年级的“年、月、日”的内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探究,了解了一年有12个月,分为7个大月和4个小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还有一个特殊月——2月。为什么唯独2月份最特殊,不仅天数最少,而且还有两种天数——28天或29天?为什么有平、闰年之分?学生对此疑惑不解,探究不出所以然,这时可借助科学知识来解释其中的道理。笔者在课前搜集了有关地球自转、公转等科学知识,制成短视频在课堂上播放,使学生明白了地球公转一周实际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一年以365天计算,就少算了大约6小时,4年就少算了大约一天。因此每4年就要增加一天,这一天就加在2月,这一年称为闰年。但4年增加一天比4个回归年又多0?郾0312天,400年后将多3?郾12天,故在400年中少设3个闰年。由此规定: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是闰年,但是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例如1500年、2200年都是整百数,虽然是4的倍数,但不是400的倍数,因此就不是闰年。这样的教学,学生不再像以往那样到最后只是学会了机械地判断平、闰年,而是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综上所述,如果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能把其他学科知识合理地融合起来,在坚持数学学科个性和本质的前提下,切实发挥不同学科的资源优势,就能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魁岐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