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探讨
2020-12-18刘冰
【摘要】开发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将少数民族音乐资源转化为音乐校本课程资源,对促进学生认同本民族音乐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遗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还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学校重视不够、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影响了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因此,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更好地开发音乐校本课程。
【关键词】民族地区;民族音乐文化;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0-0103-03
【本文著录格式】刘冰.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探讨[J].北方音乐,2020,10(20):103-105.
本世纪初,为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决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纲要》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纲要》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中小学开始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及其管理体制。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及其开发活动的出现,正是在音乐课程领域顺应这一要求的体现。就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而言,通过发掘、整理和利用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开发音乐校本课程,给予学生更多的本地区音乐文化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教育的整体发展比较薄弱,音乐校本课程开发面临诸多问题和不足。本文试就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展开探讨,以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教育部出台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均指出:“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绕,开发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吸收到音乐课程中来,使学生进一步接受乡土音乐文化熏陶,树立传承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意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化传统、风尚习俗和民族语言等不同,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即使是同一民族在不同的地域也拥有不同的音乐文化特征。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成为中华多元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每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发展好,才能有中华民族独特的音乐文化艺术。就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而言,将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与民族音乐资源的挖掘结合起来,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认同本民族音乐文化
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形成归属感及内心的承诺,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属性的社会心理过程。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是族群凝聚力的内核,是族群保持自我特色的关键。少数民族音乐是少数民族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并经过世代传承的文明成果,具有极强的价值,其所体现的韵律和节奏可以使学生带来心灵上的体验和启示。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当地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使其转化为音乐校本课程资源。因此,加强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挖掘民族音乐的教育价值,让民族音乐走进音乐课堂,将民族音乐文化高效地传授给学生,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民族音乐的熏陶,感受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激发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提高民族音乐素养。
(二)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倡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4]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学校是开展音乐教育的主阵地,学校音乐教育是确保每一位国民获得音乐基础素养的根本途径,不仅教会学生掌握专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还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中所蕴含的文化。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其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使学生认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及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坚定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平等的文化价值观,拥有尊重文化多样性的人文情怀,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遗产
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认为,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是使一个民族能最深层地感受自己的重要方面,也是使一种文化在世界文化日益广泛的交流中保持自己个性的重要方面。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与弘扬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延续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必然要求。然而,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生存环境正日益恶化,一些少数民族的音乐因为长期处于“原生态”状态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有濒临灭绝的危机。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现代浪潮的冲击下,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民俗活动的逐渐弱化,对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统渠道产生了较大的冲击,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因不能有效传承而渐渐消失,故而学校教育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课程是学校实现育人目标的基本途径,加强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让学生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学习,认识和理解民族音乐的历史缘由、文化积淀以及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民族艺术情感,提高学生的本土音乐文化素养,懂得珍惜与尊重传统民族音乐,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进而激发学生参与建设民族音乐遗产的意识,保护、传承少数民族音乐遗产。
二、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及问题
音乐校本课程是以本地区的音乐资源为基础,以学校和音乐教师为主体,以提升学生音乐素养为目的所开设的音乐类课程,是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补充、延伸和完善。自基础教育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来,少数民族地区不少中小学在保证学生接受基础音乐教育之后所应达到的共同素质的前提下,根据本地和本校的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发了具有本校特色的音乐课程,以弥补国家课程在照顾地方和学校差异性方面存在的缺陷,在提升学校教育品质、促进学生发展、保护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少数民族地区不少中小学在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师资力量薄弱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拥有具备本土音乐课程开发能力的教师是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从目前的情况看,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中还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教材开发能力有限的状况,不利于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据刘江峡的调查,东北地区有5所锡伯族学校,其中仅有1所学校有较为系统的锡伯族音乐校本课程,即使这所学校其师资力量也比较薄弱,只能靠2个教师担任锡伯族音乐、舞蹈教师。显然,这种状况不利于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此外,教师对少数民族音乐的知识能力储备不足,笔者在进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进行民族音乐作品推广时,对当地四所中学的音乐教师也进行了访谈。Y老师提到:“少数民族的原生态唱法,我个人觉得不知道如何欣賞,也不知道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在这方面还没有尝试开发过校本课程。”
(二)学校重视不够
学校是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社会组织和机构,学校对音乐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从目前的情况看,少数民族地区不少中小学对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还不够重视。据刘小宁对海南陵水地区代表中学的调查,陵水县教育局已经印刷出版了与黎族民歌相关的音乐教材,但是该教材尚未在整个地区普及应用,目前仅有部分声乐及合唱教师掌握复印副本,尚未普及。另据张爱琴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调研,TX老师是银川市DW中学“花儿”校本课程的开发者,然而,随着DW中学的撤销,TX老师被分配进另一所中学,由于该校不重视“花儿”的传承,该老师被安排讲授地理课,“花儿”校本课程便没能继续开展。[8]此外,由于校方重视程度不够,很难保证开课时间,校本课程开发需要的硬件设施也无法及时到位。S老师在笔者调研时说道:“学校两周才有一次音乐课,而且没有音乐教室。”Y老师说:“有一年上级组织我们学习过土家族的清江舞,但是学以致用有点难。主要是没有场地也没有时间。一节课学不会,需要很多节课。学生在教室又不好跳,拉到操场人又多,一个老师也顾不过来,所以我老是觉得困难很多。”
(三)教学效果不佳
教学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着音乐教学的效果。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学生喜欢本民族的音乐,并且认为进行相关的学习是重要的,但在音乐课程实施中主要靠音乐课渗透和兴趣小组的方式,严重影响了音乐教学效果。据刘江峡对锡伯族学校的调研,学生对本民族音乐持有积极的态度,学生中喜欢锡伯族音乐的占57.7%,但由于教学方式方面的原因,学生对锡伯族音乐课程的掌握程度却不容乐观,会唱一首以上本民族歌曲的学生仅占34.8%,有40.1%的学生把其他民族的乐器误认为是本民族的乐器,另有19.8%的学生不知道本民族的乐器。从笔者对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4所中学200名学生的调研结果看,仅有7.14%的同学表示,音乐课的内容会根据班级同学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设计,也仅有2.98%的同学表示学校曾邀请过民间艺术家进课堂,学校欠缺校本课程的建设,学生很难通过学校途径接触和学习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教学效果不容乐观。
三、加强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如果说学校音乐教育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主渠道,那么音乐教师则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活性文本”。各地各校应培养具备丰富民族音乐和多元文化、学科综合知识与能力的中小学教师。教师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音乐知识技能的层面,更应该挖掘民族音乐背后的文化,使学生通过音乐的学习,加深对本民族的文化的理解。为此,有关部门应积极开展相关的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程开发能力。此外,应聘请一些民间艺人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并带领学生参加民俗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民族音乐文化。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都是培养学生成为“活性文本”的有益渠道,民族音乐文化也因此得以传承。
(二)开发民间音乐资源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音乐文化,作为少数民族文化载体的少数民族音乐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根植于本民族的生活和历史之中,反映着本民族的性格气质、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审美心理、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是各民族精神的结晶。各校应与当地文化、音协和民委等部门开展协作,将一些民族性强、欣赏价值高、易于开展普及的少数民族音乐加以整理开发,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和欣赏乡土音乐文化,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促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三)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这里以初中音乐统编教材为例,每册有五个单元,均是按照主题编写的。例如七年级上册,分为“歌唱祖国”“缤纷舞曲”“草原牧歌”“欧洲风情”“劳动的歌”五个单元,每个单元有5-6首乐曲,其中3首是必学作品,另外2-3首是选学作品。教师可以将本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按照统编教材的主题编写,例如东北锡伯族学校可以把“家国情怀”中涵盖的歌曲编入“歌唱祖国”单元,土家族地区的学校可以把丧歌“撒叶儿嗬”编入“缤纷舞曲”单元,云南地区的学校可以把本民族的平腔和高腔编入“草原牧歌”,各校可以把各民族的劳动号子编入“劳动的歌”单元。此外,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往往由多民族学生构成,这还要求各校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需要统筹兼顾,帮助学生建立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区别与联系,促进学生更深层次理解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促进民族团结。
(四)教学形式多样化
丰富多彩的课程教学形式能够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兴趣和对音乐本身的热爱。可以利用当地的一些常见的民族舞蹈、独特的乐器,或者设置特定的音乐情境等这些喜闻乐见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音乐形式、音乐素材来丰富音乐校本课程资源,亦可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或通过改编民族舞蹈广播操的方式,挖掘音乐与生活的联系,创设生活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力和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Z].2001-06-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
[3]陈世联,刘云艳.西南六个少数民族儿童民族文化认同的比较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6(11):12-15.
[4]何晓兵.契合:电视剧音乐的价值支点[J].中国音乐2004(1):50-65.
[5]刘江峡.东北地区锡伯族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6]刘小宁.海南黎族民歌走进中学音乐课堂的教学研究——以陵水地区代表中学为例[D].海南师范大学,2017(22).
[8]张爱琴.民族地区乡土教材的开发模式与功能——以宁夏回族白治区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10:145.
作者简介:刘冰,1989,女,泰兴,民族教育在读博士,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