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手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2020-12-18李颖贤刘志恒李伟民李惠锡
艾 超,李颖贤,刘志恒, 李伟民,李惠锡
(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 广东 江门 529100)
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疾病,临床治疗该疾病主要以手术方式为主,多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但术后患者易出现食道损伤、吞咽困难等,预后差,治疗效果不理想[1]。本研究对80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不同治疗方案给予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本院收治80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32~59岁,平均(42.47±4.71)岁;病程7~27个月,平均(15.36±1.72)个月。研究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31~60岁,平均(42.68±5.79)岁;病程7~28个月,平均(15.64±1.58)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颈前入路并将其常规暴露,给予减压,植入椎间融合器或自体髂骨,行Atlantis固定术。通过X线机明确位置后,逐层缝合,放置引流管,术后24~48 h内拔管,术后休息2~3 d,后带颈围下床活动,颈围制动时间为4个星期。研究组给予使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在右颈部相应水平处做一横切口,颈阔肌纵向分开,于胸锁乳突肌内侧将颈动脉鞘与甲状腺间隙分离,直至椎体前方。用C臂机透视定位,并用Caspar撑开器将椎体间隙撑开,充分减压,把椎间盘、游离髓核、后纵韧带彻底去除。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在椎间隙置入合适人工椎间盘,借助C臂机透视确定人工椎间盘位置、大小后,加压椎体间。手术结束当天需佩戴颈托,术后1 d颈托去除,同时避免颈椎过度活动和跌倒。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和末次随访的手术节段活动度与颈椎活动度进行比较;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对两组疼痛度进行比较,分值越低表示疼痛度越轻;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包括声音嘶哑、食管损伤及吞咽困难等[2-3]。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活动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末次随访手术节段活动度与颈椎活动度明显比对照组优(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活动度比较(度,
2.2 两组疼痛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疼痛度比较(分,
2.3 两组并发症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后声音嘶哑、食管损伤及吞咽困难发生率比对照组低,两组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比较(n,%)
3 讨论
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脊柱外科是一种较为常见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目前,临床尚无特效药治疗该疾病,多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多以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为常用手术方式,有大量研究表示,患者术后易出现食道损伤、吞咽困难等并发症,预后情况差,治疗效果不大理想[4-5]。
本研究显示:研究组患者末次随访手术节段活动度与颈椎活动度比对照组优,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3.27±0.60)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声音嘶哑、食管损伤及吞咽困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能改善其颈椎间盘突出活动度,减轻疼痛度,还能减少术后并发症,临床效果显著。分析原因考虑是:以往,临床多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该手术方式虽有一定治疗效果,但需牺牲手术节段运动功能方能确保手术节段稳定性重建,一定程度上会改变相邻节段动力学,使相邻节段出现继发性退变。有相关研究表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术后造成的相邻节段不稳定与继发退变会引起症状复发,甚至加重,在现阶段是影响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远期疗效重要因素之一;此外,植骨块塌陷、脱出或植骨不融合等可使患者出现食管损伤及吞咽困难等并发症,预后差,影响治疗效果[6]。近年来,临床逐渐采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效果显著,并获得临床和患者的认可,这是由于该手术能够和正常人体椎间盘轴向运动进行模拟,可避免相邻节段轴向载荷增加,颈椎运动功能得到保留,有效防止或减缓邻近节段退变;此外,该手术相对简单,疗效确切,能够将减压节段运动保留,利于术后患者可恢复日常活动,避免椎间融合,使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发生几率降低;另外,该手术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术后患者佩戴颈托时间较短,症状消失快,颈椎能够轻柔活动,利于减轻疼痛症状[7-8]。受样本例数等因素制约,关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有待临床再研究补充。
综上所述,使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可改善颈椎椎间盘突出活动度,减轻疼痛度,且术后并发症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