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导航辅助下CT引导经皮肺活检术在肺部结节诊断中应用观察

2020-12-18牛占红

华夏医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穿刺针经皮恶性

牛占红

(鹤壁京立医院介入科,河南 鹤壁 458030)

肺部结节是一种临床常发的多系统多器官的肉芽肿性疾病,会对肺、双侧肺门淋巴结造成侵犯[1]。一般而言,直径在3 cm以下的称为结节,大于或等于3 cm的病灶则称为肿块。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不断发展,CT被广泛用于肺部结节的临床诊断中,能够有效判别是否出现病灶,检出率很高[2]。但是对结节良恶性的判别仍然存在较大难度,漏诊以及误诊率均较高。CT引导经皮肺活检术是一种较为简单方便鉴别肺内结节良恶性病灶类型的诊断方法,但也存在着无法实时监控、穿刺精度不佳等不足[3]。当前,智能导航辅助下CT引导经皮肺活检术应用越发广泛。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了智能导航辅助下CT引导经皮肺活检术在肺部结节诊断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肺部结节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两组均进行CT引导经皮肺活检术,根据CT引导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60例(智能导航辅助下CT引导经皮肺活检),B组60例(常规CT引导经皮肺活检)。A组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25~60岁,平均(46.83±1.56)岁;病程1~8个月,平均(4.50±0.90)个月。B组中男29例,女31例;年龄24~61岁,平均(47.00±1.52)岁;病程1~7个月,平均(4.45±0.95)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两组均经临床确诊为肺内结节;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病例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者;免疫系统异常者;患精神疾病者;患心脏、肝脏、肾脏等脏器功能疾病者;患传染性疾病者;穿刺禁忌证者;合并严重肺部禁忌者。

1.3 方法

选择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16排螺旋CT扫描机,以及美国Bioince生产的18G穿刺针。A组行智能导航辅助下CT引导经皮肺活检术:智能导航系统包括操作台定位标记、电磁跟踪适配器以及电磁场发射器。参考患者CT扫描确定的病灶位置取卧位,把V-Pad数据采集片贴于病灶周围的体表位置,先实施CT扫描,设置管电压、电流、层厚分别为120 kV、250 mA、2 mm,无间隔。把原始图像数据输送至智能导航系统,进行图像重组,把电磁跟踪适配器与穿刺针连接,获取区域定位信息。穿刺时依据四维CT引导进行实时监控,对穿刺深度以及角度予以调整。以穿刺针到达靶点为准,在穿刺针到达靶点后,利用CT扫描予以确认。依据病灶情况,把电磁导航图像的图像瞄准精度量化为<5 mm、5~10 mm或>10 mm。B组进行常规CT引导经皮肺活检术,参考患者CT扫描确定的病灶位置取卧位,把定位纸放在病灶位置上,在病灶区实施CT扫描,设置电压、电流、层厚以及层间距分别为120 kV、250 mA、5 mm、5 mm,选取最合适的穿刺面,确定穿刺点,多次扫描来调整穿刺路径,直到穿刺针到达靶点。两组患者均在活检结束后,妥善包扎穿刺位置,并观察有无并发症出现。

1.4 评价指标

以手术病理检查为“金标准”,比较两种CT引导方式下经皮肺活检术的鉴别诊断价值。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病理检查

经病理学检查显示,A组中肺部结节患者中良性45例,恶性15例;B组中良性42例,恶性18例。

2.2 智能导航辅助下与常规CT引导经皮肺活检比较

A组的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水平均较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3。

表1 智能导航辅助下CT引导经皮肺活检与病理检查比较(n)

表2 常规CT引导经皮肺活检与病理检查比较(n)

表3 智能导航辅助下与常规CT引导经皮肺活检比较(n,%)

3 讨论

经皮肺穿刺活检是一种病理学的检查手段,是确诊肺部结节的高效手段。对于很多肺的病灶和肺部的病变,在不明病因的时候,需要穿刺把病灶取出,在显微镜下进行病理检查,化验来明确它的性质[4]。比如说穿刺以后,即可辨别是肿瘤还是炎症。经皮肺穿刺是在CT引导下将针经过皮肤刺入肺内,然后抽出组织进行化验,需要局部麻醉,不需要全身麻醉[5]。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是当前公认的诊断肺部结节良性或是恶性病变的安全手段。

一般而言,肺部结节处于良性阶段,此时采取有效的诊疗手段确诊,能把握治疗的黄金时期,治疗方案简单易行;如果结节发展到恶性阶段,不仅会加大对机体的损伤,而且大大增加了治疗的难度以及病灶扩散的风险[6]。多层螺旋CT是一种能够很好显示出肺部病变的影像学方法,其本身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且能够在容积扫描后进行多方位重建、观察等方面的优势[7],该优势能够对肺部结节进行准确的定位及定量的诊断,明确其结节体积大小、所处位置、结节形态以及和周围结构的空间关系,特别是血管走行,从而提高诊断准确率。并且多层螺旋CT扫描得出的影像学资料是连续不间断的,其扫描范围内几乎无死角,覆盖区域甚广,并且能够实现在病灶上的任意切面进行矢、冠状位图像信息的获取。该扫描手段有高效清晰的分辨能力,能够很好避免出现运动伪影及漏扫等不良状况,为后期利用重建技术获取高质量的三维图像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当前,常规CT引导方法是利用CT扫描图像明确穿刺的角度以及深度,往往利用定位格栅明确定位点,该方式下要依据穿刺医师的经验盲穿病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穿刺角度予以调整[8],并且要通过多次扫描来明确穿刺针的成功性。在面对较小或者位置较深的病灶,穿刺的难度会明显增加,此时要多次调整穿刺针,导致穿刺时间相应延长,进而穿刺所带来的不良反应会随之增加。调整穿刺针后要利用CT扫描进行确认,也会加大多次扫描下辐射对机体的损伤。并且穿刺医师的经验及技术水平会直接影响穿刺成功率,继而对病灶良恶性诊断造成影响。而智能导航辅助下CT引导经皮肺活检是在基于CT图像使用电磁追踪技术实施定位以及导航的一种高效的鉴别诊断手段。将CT图像匹配患者呼吸运动轨迹,利用模拟图像引导穿刺针顺着原定运动轨迹和靶点实施穿刺。在穿刺过程中,可先行在CT图像上对针尖位置进行模拟,对进针点、进针角度和深度进行实时呈现,在尽量不损伤结节周围血管的情况下,收获较为完整的组织标本,为后期活检的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9]。在黄启明等[10]研究中,智能导航辅助下CT经皮肺活检的穿刺次数、扫描次数、穿刺时间、精度偏差及DLP低于或短于常规CT引导;且本研究中,智能导航辅助下CT经皮肺活检的准确性、特异度、灵敏度均较常规CT引导活检高,表明智能导航辅助下诊断价值较好。

综上所述,智能导航辅助下CT经皮肺活检能实现对肺部结节的良性、恶性鉴别诊断,诊断准确性、灵敏度均较高,安全性能好。

猜你喜欢

穿刺针经皮恶性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槽型鞘脑穿刺针的设计及动物实验初步结果
卵巢恶性Brenner瘤CT表现3例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胆汁瘤治疗中的应用
甲状腺结节内钙化回声与病变良恶性的相关性
多层螺旋CT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球囊扩张法建立经皮肾通道的临床观察
静脉壶插入法在血透结束后穿刺针拔除时的应用
穿刺针针头锋利度检测装置的设计与应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