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见人畜共患病防控技术指南

2020-12-18郭学军,祝令伟,张存瑞

农民文摘 2020年12期
关键词:炭疽包虫病狂犬病

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技术

禽流感(AI) 是由A 型禽流感病毒(AIV) 引起多种禽类(包括鸡、火鸡、鸭、鹅、鸽和鹌鹑等)、鸟类及人类发生感染和死亡的一种重要传染病。该病不仅严重危害我国及世界养禽业,每年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对公共卫生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根据禽流感病毒毒力不同,可将其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低致病性禽流感(LPAI)和非致病性禽流感三大类。高致病性禽流感主要由H5 和H7 亚型(包括H5N1、H5N2、H5N8、H5N9、H7N1、H7N3、H7N4和H7N7 等)禽流感病毒引起,其主要特征是突然死亡和高死亡率,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A 类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一、概述

(一)病原

AIV 为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成员,病毒颗粒呈球形。病毒主要包括囊膜和核衣壳两部分,囊膜表面为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糖蛋白,是主要抗原成分。

禽流感病毒基因组由8 个RNA片段组成,按大小依次为PB1、PB2、PA、HA、NP、NA、M 和NS 基因。决定病毒致病性的基因主要有HA、NA、PB2、PB1、NS1 等。HA 蛋白介导病毒的吸附、融合及穿膜过程,NA蛋白能影响和阻止子代病毒释放,因此,HA 和NA 蛋白就像“钥匙”和“锁”开关,调节病毒侵染机体。禽流感病毒感染宿主时,需首先与宿主细胞的表面受体结合。

(二)疫病特点

近年我国高致病性禽流感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亚型和基因型众多。从统计数据看,我国的疫情由H5N1、H5N2、H5N6、H5N8、H7N9 等 多 种亚型引起,其中H5N6 亚型是需重点防控的最主要亚型。

二是宿主范围广。H5N6 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感染陆生家禽(鸡、鸽、鹌鹑等)、水生家禽(鸭、鹅)、珍禽(如孔雀)以及野鸟等多种禽类和鸟类并引起死亡。

三是疫情主要发生在小型养殖场和散养户。虽然我国养殖场中高致病性禽流感平均免疫抗体效价较高,但小型养殖场和散养户生物安全水平相对低,时有疫情发生,是防控的重点。

四是H5N6 亚型禽流感主要发生在南方地区,H5N1 亚型禽流感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

五是野生禽类和鸟类禽流感疫情风险高。野生禽类和鸟类带毒、传播风险大,禽流感病毒在野生鸟类和家禽之间互传机会多,防控难度大,疫情发生风险高,是防控重点之一。

(三)流行与危害

1887 年,意大利首次发现禽流感,这是历史记载中世界上首次发生的禽流感。H5N1 株禽流感病毒是我国1996 年从广东鹅场中分离到的第一株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从90 年代后期开始,禽流感在欧亚大陆频繁爆发。迄今我国至少经历了3 次重大疫情考验:1997 年香港禽流感、2004年人感染禽流感及2013 年H7N9 亚型流感。高致病性禽流感给我国养禽业和公共卫生等造成的影响和损失难以估算。近年来,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跨越种间障碍由动物感染人类的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震惊世界的1997年香港H5N1 亚型禽流感以及2013 年的H7N9 和H10N8 亚型禽流感。这说明,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不仅给养禽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威胁人类公共卫生安全。

在传染源上,各个亚型禽流感病毒几乎均可在家禽和野禽中分离到,其分布依年份、地理位置和宿主种类等而有差异。野生鸟类在流感病毒的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普遍认为,野生鸟类以及迁徙水禽是家禽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重要来源。水禽是禽流感病毒所有亚型的天然储存宿主,其呼吸道分泌物、唾液和粪便均可以携带大量的病毒。

禽流感传播途径多样,其中以空气传播为主,随着感染禽类或鸟类的流动,排出的病毒污染空气经呼吸道传播。目前已知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途径主要有:禽—人传播、环境—人传播、动物—人传播、人—人传播。多种动物均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易感。

二、症状与诊断

(一)临床症状

感染禽大多在没有任何临床症状的情况下突然死亡。在感染较缓和时,部分感染禽在感染后3 ~7 天内会出现神经症状,例如头和颈部歪斜颤动、站立不稳、角弓反张和歪脖子等症状;鸡冠、肉髯或腿部鳞片处等发绀以及严重的呼吸道症状;产蛋量大幅度下降或停止。不过,并非所有感染禽均出现上述典型症状,需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来确诊。

(二)病理变化

高致病性禽流感常表现为皮下、浆膜下、黏膜、肌肉及各内脏器官的广泛性出血,特别是腺胃黏膜可呈点状或片状出血,腺胃与食道交界处、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出血带或溃疡;喉头、气管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管腔内有大量黏液或干酪样分泌物;胰腺、脾脏和心脏坏死比较常见,偶尔也可见肝脏和肾脏坏死。

(三)鉴别诊断

禽流感的一些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其他一些禽类疫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极其相似,应与鸡新城疫、禽霍乱、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支气管炎、减蛋综合征等区别。特别是,新城疫在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方面与禽流感有很多相似之处,必须通过病毒分离鉴定、病原学、血清学等实验室检测才能区分开。

(四)实验室检测方法

1. 传统检测方法

传统诊断方法主要有病毒分离鉴定和免疫学检测方法。病毒分离方法特异、敏感、可靠,但是该方法操作复杂,不能鉴定是否为变异株。免疫学检测主要有血凝/血凝(HA/HI)抑制试验、病毒中和试验(N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法(IFA)等。HA/HI 试验对条件要求低,易于操作,是目前对禽流感感染检测和免疫监测的重要方法,但各亚型之间无交叉反应。

2.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分子生物学方法诊断方法具有特异性高、敏感性好、节省时间等优点,是检测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最重要手段。主要有普通RT-PCR 方法、荧光定量RT-PCR 方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等,此外,还有质谱分析法和纳米生物传感器等新型方法。

三、防控措施

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但其中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和疫苗免疫是最重要的防控措施。

一是持续加强强制免疫,提高免疫抗体合格率。疫苗免疫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至关重要。我国H7N9 亚型流感得到有效防控已证实这一点。因此,要做到应免尽免,提高个体和群体抗体合格率、均匀度、整齐度。

二是做到持续性的有效监测。制定合理的监测范围和频率,采用敏感特异的监测方法,及时发现病原,努力做好监测预警工作。

三是构建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提高综合防控水平。

四是加强活禽市场管理。联防联控是活禽交易市场和屠宰场监管的重要措施。加强农业部门与卫生、城管、商务、林业等部门互动和协作;加大对流动摊贩销售和宰杀活禽、活禽调运等市场行为的监管;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三同时”;规范活禽交易市场,实行水禽与陆禽分区域管理;继续全面推行家禽“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

五是加强从业人员生物安全培训,提高防范意识水平。

六是提高禽流感检测技术水平,加强新技术研发。

四、人员防护

禽流感病毒一般很少直接感染人,但是自1959 年美国首次报道H7N7 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事件以来,各亚型AIV 感染人事件屡有发生。人感染不同亚型禽流感病毒后表现的症状不同,既可出现普通流感样症状、结膜炎或关节炎, 也有重症肺炎、呼吸衰竭、休克甚至死亡。目前已发现能直接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有:H4N8、H5N1、H6N1、H7N2、H 7 N 3、H 7 N 7、H 9 N 2、H 7 N 9、H5N6、H10N7 和H10N8。

做好人员防护,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所有禽类养殖、运输、销售、屠宰等从业人员应提高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时刻发现感染风险,怀疑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或有发热和呼吸道感染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和报告。

二是对不明原因病死禽类、鸟类等应及时报告有关部门,不要盲目接触和擅自处理。

三是在处置禽流感疫情时,现场工作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必须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穿戴好防护装备。

四是持续开展健康宣传教育,倡导和培养个人良好的卫生习惯,清洁卫生,勤洗手消毒。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刘玉良

布鲁氏菌病防控技术

一、概述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称波浪热、地中海热、马耳他热,也叫懒汉病等,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牛、羊、猪、鹿、犬等哺乳动物和人类共患的一种传染病。我国卫健委将布病列为乙类传染病,农业农村部将布病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布鲁氏菌(brucella)是球杆状菌,革兰氏染色阴性G-;科兹洛夫斯基染色呈红色。目前已确认的布鲁氏菌至少有下列十一个种:牛种布鲁氏菌(B.abortus,1-7 和9 生物型)、羊种布鲁氏菌(B.melitensis,1-3 生物型) 、猪种布鲁氏菌(B.suis,1-5生物型)、犬种布鲁氏菌(B.canis)、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B.ovis)、沙林鼠种布鲁氏菌(B.neotomae)、田鼠种布鲁氏菌(B.microti)、鳍型布鲁氏菌(B.pinnipedialis)、鲸型布鲁氏菌(B.ceti)、B.Inopinata、B.papionis。传统的布鲁氏菌为前六种,其中羊种布鲁氏菌对人和动物致病力最强。动物感染布病的主要症状是生殖系统受到严重侵害,主要通过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等三种途径传播,交媾、苍蝇携带、吸血昆虫叮咬进行传播较少。

(一)布病的流行特点:

1. 性别和年龄:家畜感染布鲁氏菌的比例是母畜比公畜多,成年畜比幼年畜多,第一次妊娠母畜比分娩过的母畜发病多,而且流产率高。2. 季节性:一年四季都能发病,以产仔季节为多。布病流行存在明显的季节性高峰期,北方牧区羊群流产高峰期为2 ~4 月。3. 地区性:家畜饲养密集区发病率高,牧区明显高于农区,农区高于城镇。新老疫区流行形式不同,新疫区会突发急性病例,经常造成牛群或羊群暴发性流产;老疫区很少出现广泛流行,但是子宫炎、乳房炎、关节炎、胎衣不下、久配不孕的动物比较多。布病能够垂直传播,患病母畜能造成胎儿先天性感染。

(二)布病的主要危害:

1. 家畜流产、不孕、空怀、繁殖成活率低、乳和肉产量下降等问题造成经济损失;2. 布病患者劳动能力下降甚至丧失,严重者影响生育能力,患者由于治疗布病或者劳动能力丧失造成经济负担;3. 人接触被感染的家畜及其污染物可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被布鲁氏菌感染的肉、奶等产品处理不当可造成食源性布鲁氏菌感染。

最近,陕西西安一名2 岁女童言言被确诊为布病,西安疾控提示:直接饮用现挤羊奶有感染风险

二、症状与诊断

(一)症状

羊布病临床症状:羊感染布病后的潜伏期长短不同,感染后呈隐性经过,除流产外不表现临床症状。流产通常发生在妊娠后的3 ~4 个月,但流产前的预兆不明显。一些绵羊在流产前2 ~3 天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阴道流出黏性分泌物。流产的胎儿多为死胎,成活的极度衰弱,发育不良。羊流产后体温可持续10 ~15天不下降,阴唇潮红肿胀,通常并发子宫内膜炎(可导致病羊不孕)、多发性关节炎等,乳房肿大,乳量减少,患肢跛行。病羊流产后能自愈,但过程较缓慢。

病公羊经常发生睾丸炎、附睾炎以及多发性关节炎等,睾丸触诊局部发热并且有痛感。通常羊感染布病病程缓慢,预后不良。

牛布病临床症状:牛感染布病后的潜伏期长短与多种因素有关,一般是2 周至6 个月,但多数在30 ~60天。妊娠母牛最明显的症状是流产,流产可以发生于怀孕各阶段,但多发生在怀孕后6 ~8 个月。母牛流产前有分娩预兆象征,阴唇和乳房肿大,荐部和肋部下陷,阴道黏膜发炎,阴道中排出灰白色或灰红色黏性或脓性分泌物。一般出现分娩征兆2 ~3 天后,母牛发生中度产痛后排出胎儿,部分母牛没有任何前驱症状突然发生流产。流产胎儿大多是死胎,有时产生弱胎但一般很快死亡。流产后经常见胎衣停滞和子宫内膜炎,患牛产奶量下降。

非妊娠牛常出现膝和腕关节炎、滑液囊炎、淋巴结炎等症状。患病公牛阴茎潮红肿胀,发生睾丸炎、附睾炎,睾丸肿大、坚硬、触诊有痛感,也会有关节炎及局部肿胀等其他症状。

猪布病临床症状:不同猪群表现不完全相同,但通常猪布病的临床症状较牛羊明显。母猪最主要的症状也是流产,多发生在妊娠第3 个月。流产前母猪乳房和阴唇肿胀,阴道排出黏性脓性分泌物。流产后很少发生胎衣停滞,产后一般8 ~10 天能够自愈,但阴道可能持续排菌长达30 天。个别发生胎衣停滞的母猪继发子宫内膜炎,造成屡配不孕。正常分娩或早产时,可产生弱胎、死胎、木乃伊胎,也可能有完全健康仔猪。公猪主要症状是一侧或两侧睾丸炎或附睾炎,睾丸肿大、硬固、局部热痛,性欲减退或消失。慢性病例可能导致睾丸萎缩,失去配种能力。个别病猪还可能发生皮下肿胀,以及由关节炎引起跛行等;当椎骨发生病变时可以导致后肢麻痹。

犬等其他动物布病临床症状:大多数病犬无明显临床症状,尤其是青年犬和未妊娠犬。妊娠母犬大多在妊娠后期发生流产,流产后阴道可长期排出分泌物,流产胎儿多为死胎,活胎也往往很快死亡。公犬常见睾丸炎、附睾炎、阴囊皮炎等,绝育犬很少感染布鲁氏菌。

鹿对布鲁氏菌高度易感,母鹿常在6 ~8 个月发生流产,流产胎儿多为死胎,公鹿常发生睾丸炎和附睾炎,一侧或两侧睾丸肿大明显;野兔布病多表现为皮下及脾、肺、睾丸发生化脓性坏死性病灶;双峰驼感染时的症状不明显,可引起散发性流产,单峰驼感染较少。

(二)诊断

养殖户发现家畜出现早产、流产症状等疑似感染布病的,应该立即向当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者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采取隔离、消毒等防控措施。

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规定开展牛羊布病的诊断。动物布病可以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包括血清学诊断和病原学诊断。

1.血清学诊断方法

血清学诊断是基于布鲁氏菌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初筛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也可采用荧光偏振试验和全乳环状试验等。确诊采用试管凝集试验,也可采用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2.病原学诊断方法

(1)显微镜检查:采集流产胎衣、绒毛膜水肿液、肝、脾、淋巴结、胎儿胃内容物等组织,制成抹片用柯兹罗夫斯基染色法染色镜检,布鲁氏菌为红色球杆状而其他菌为蓝色。

(2)细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必须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进行。

(3)PCR 等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采集患病动物脾脏、淋巴结等分菌率高的组织,提取核酸后进行检测可以发现组织中是否存在布鲁氏菌特异性核酸。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还可以对分离到的布鲁氏菌进行种型鉴定等,对布病流行病学调查具有重要意义。

三、防控措施

(一)做好日常管理

1.防止从疫区引入感染动物,不从疫区引进可能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饲草、饲料和动物产品等,加强车辆和外来技术服务人员管理和消毒工作。

2.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日常临床观察,发现疑似布病流产病例要按要求上报,并尽快做出诊断。

3.建立健全养殖档案。记录包括动物的调运、饲养、生产、用药、免疫、发病、流产等临床症状相关记录。

(二)日常预防性消毒

消毒可以切断布病等疫病的传播途径,有效预防与控制疫病传播和蔓延。布病对消毒剂抵抗力不强,百毒杀、过氧乙酸、新洁尔灭、含氯消毒液、火碱等常用消毒剂在工作浓度内都可以有效杀灭布鲁氏菌。

日常预防性消毒需要做好以下事项:饲养场门口设置消毒通道或消毒池并确保消毒剂的有效性;养殖场地和动物圈舍定期进行喷洒消毒;产房在动物生产前后分别喷洒消毒一次;诊疗器械、配种器械等用具可以浸泡消毒液或者高压进行消毒;牲畜粪便发酵后使用;病死动物和流产物等焚烧或者深埋。

(三)避免买到布病阳性动物

为防止买到感染了布病的家畜,养殖户在购买前需要了解购买动物所在地是否有布病流行,确保从非疫区购买。由于布病潜伏期较长,因此买入动物要隔离检疫45 天后再混群饲养。

(四)定期检疫,淘汰阳性动物

阴性群每半年开展1 次布病检测,发现阳性动物后上报,由当地畜牧兽医部门按照布病防治规范进行处置;凡是检测出阳性的畜群要加大检测频度,间隔1 ~3 月检测1 次。奶牛等可以取奶样进行全乳环状试验,每年4 次以上。通过检疫可以及时发现阳性动物,避免传播。

(五)疫苗接种

免疫是控制动物布病的最重要措施之一。通过疫苗免疫可降低动物布病的感染率和传播概率,减少动物因感染布病而流产。我国用于动物布病免疫的疫苗主要有猪种布鲁氏菌2 号弱毒苗(S2)、羊种布鲁氏菌5 号弱毒苗(M5)和牛种布鲁氏菌19 号弱毒苗(A19)。

布病疫苗虽然是弱毒疫苗,但是对接种动物和接种操作人员仍有一定致病性。在进行免疫接种时需要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选择接种途径和接种剂量,以保证免疫效果。防疫人员做好个人防护措施,避免意外感染。

疫苗免疫时还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种公畜不进行免疫。接种动物服苗当天、前1 天和后1 天动物避免食用含有抗生素添加剂的饲料等食物。

2. 疫苗是弱毒活疫苗,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需要低温冷藏。使用前确定疫苗在有效期内,保存完好。

3. 疫苗稀释要按照疫苗产品说明书进行,稀释后的疫苗要在冷藏箱低温放置,在规定时间内用完。

四、人员防护

接触家畜等传染源机会越多则感染布病风险越高。养殖户、畜牧场饲养员、挤奶工、屠宰人员、兽医、从事布病科研防治工作的研发及生产人员等都是布病的高危人群。人员防护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职业易感人群(养殖户、畜牧场饲养员、挤奶工、屠宰人员、兽医、从事布病科研防治工作的研发及生产人员)应该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消毒。严禁在工作场所吸烟、吃零食、喝水。每次工作结束后要对手、脸等可能被污染的部位进行清洗消毒;如果工作时受伤,应及时处理伤口,当手、脚等部位有伤口时应停止工作。怀疑感染布病时要尽早到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院进行诊疗。

二是在采血、接产、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要做好个人防护和消毒措施,要佩戴乳胶手套和线手套、帽子、口罩,穿工作服,必要时穿防护服、围裙、胶鞋。

三是科学饲养卫生饲养,杜绝人畜混居。饲养人员应经常晾晒家畜的圈舍,及时清理粪便、污物等,同时经常进行消毒。饲养过程中需要重视消毒,对畜舍、场地环境、人员、车辆、用具和饲料、饮水等进行的定期消毒,可以预防布病发生。

四是提高个人防护意识,不食用未消毒的生乳以及未煮熟的内脏和肉。严禁宰食阳性畜、病畜,也不得加工和销售阳性畜、病畜的肉、乳等。要及时将阳性畜、病畜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直接接触病畜及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胎衣等,并对被污染的场地进行及时消毒。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

迟庆安 范伟兴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张存瑞

牛结核病防控技术

一、概述

(一)病原

结核病的病原是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 的3 个 种, 即 结核 分 枝 杆 菌(M.tuberculosis)、 牛分枝杆菌(M.bovis)和禽分枝杆菌(M.avium)。结核分枝杆菌是直或微弯的细长杆菌,呈单独或平行相聚排列,多为棍棒状,间有分枝状。牛分枝杆菌稍短粗,且着色不均匀。禽分枝杆菌短而小,为多形性。本菌不产生芽孢和荚膜,也不能运动,为革兰阳性菌,常用的染色方法为Ziehl-Neelsen 抗酸染色法。

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中含有丰富的蜡脂类,其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力较强,对干燥和湿冷的抵抗力很强,在干燥的痰中可存活10 个月,粪便、土壤中7 个月,常水中5 个月。但对热的抵抗力差,60℃30分钟即可死亡。在直射阳光下经数小时死亡。常用消毒药经4 小时可将其杀死,70%酒精、10%漂白粉、氯胺、石炭酸、3%甲醛等均有可靠的消毒作用。本菌对链霉素、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和环丝氨酸等敏感,对磺胺类、青霉素和其他广谱抗生素均不敏感。

(二)疫病特点

广西梧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支队派出技术及执法人员进行奶牛结核病、布病检查

结核杆菌侵入机体后,与吞噬细胞相遇,易被吞噬或将结核菌带入局部的淋巴管和组织,并在侵入的组织或淋巴结处形成原发性病灶,细菌被滞留并在该处形成结核。如果机体抵抗力强,此局部的原发性病灶局限化,长期甚至终生不扩散。如果机体抵抗力弱,疾病进一步发展,细菌经淋巴管向其他一些淋巴结扩散,形成继发性病灶。当疾病继续发展,细菌则进入血流,散布全身,引起其他组织器官的结核病灶或全身性结核。

结核病分为初次感染和二次感染。二次感染多发生于成年动物,可以是外源性的,也可以是内源性的。二次感染的特点是由于特异性免疫作用而使病变只局限于某个器官。

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机理首先是细胞免疫,其次是体液免疫,二者是分离的。细胞免疫随机体抵抗力增强而增强,体液免疫随机体抵抗力减弱而增强。所以,牛体受结核杆菌的感染后首先产生有效的细胞免疫,并能长期将感染限制在局部区域使之不能扩散,因体液免疫反应出现较迟且往往反应低下,因而导致血清学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较低。高水平的循环抗体可见于病情恶化之后,可能与细胞免疫失败而失去对分枝杆菌繁殖的限制有关。

(三)流行与危害

本病除可感染人外,还能感染50多种哺乳动物和20 多种禽类。家畜中以牛,尤为奶牛最敏感。患病动物尤其是开放性结核的动物是传染源,牛结核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传播。患结核病的牛咳嗽时,可将带菌飞沫排于空气中,人和牛及其他动物吸入即可感染。犊牛通过吮乳经消化道感染为多。散养牛患结核病率为1%~5%,而圈养奶牛因畜舍通风差互相密切接触,其传播速度将更迅速。另外,病畜、病禽的排泄物也可带菌,这些排泄物若不经处理,可能再度污染水源、流入田地,从而感染人和其他动物。

本病无季节流行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农村主要以散发为主,规模化养殖场以区域性流行为主。

检疫不严格,盲目引种,对检出阳性牛不及时处理,未能从根本上消灭传染源以及人畜间相互感染等是造成牛结核病不断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抗生素的大量应用,导致许多耐药性结核菌株的出现和传播,给结核病的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

人类感染肺结核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若不彻底治疗会丧失劳动能力,甚至造成死亡。除此之外,肺结核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染性强,危及他人的身体健康。肺结核疫情若不加以控制,还将对国民经济造成重大影响。耐多药肺结核对个人和家庭和社会的危害则更大。与普通肺结核相比,耐多药肺结核因诊断、治疗所需时间长而导致其传染期更长,患者迁延不愈,四处流动,则大大增加了耐多药菌传播的机会和范围,而被感染者一旦发病即直接成为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此外耐多药肺结核治疗费用昂贵,将对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牛结核较高的流行率和过高的扑杀成本导致一些国家的政府难以承受相应的巨大经济负担,过低的政府补偿也导致养殖者难以承受扑杀带来的经济损失。此外,牛结核的存在也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控制家畜的牛结核病,就能够降低人类暴露在牛分枝杆菌环境的概率,从而降低人类感染牛结核病的风险。

二、症状与诊断

(一)症状

结核病潜伏期一般为3~6 周,有的可长达数月或数年。临床上通常呈慢性经过,病初症状不明显,病程长时出现渐进性消瘦、营养不良、体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其他症状依赖于发病部位,表现出发病器官受损的相应临床症状。

患病奶牛的寿命缩短,役牛劳动能力下降。无论哪种类型的结核病,淋巴结都是首先受侵染的组织,尤其是头部和胸部淋巴结。其他组织的结核病最常见的是肺结核病,其次为乳房结核病、肠结核病,较为少见的有生殖器官结核病和脑结核病。

肺结核病最常见,绝大部分牛结核病为肺结核病。发病初期可能出现短促的干咳,干咳逐渐加重,变为湿咳;呼吸增数,鼻孔时有淡黄色黏液或脓性鼻液流出。听诊肺部有啰音或摩擦音,叩诊为浊音。一旦出现体温变化或指压气管导致咳嗽、呼吸困难或出现轻度肺炎症状等则可初步确定为肺部受到侵染。在进行性病例中,淋巴结多表现为肿大,从而导致空气流通受阻,食道或血管堵塞;头、颈部淋巴结有时可见明显的破溃和淋巴液外渗。病牛日渐消瘦、贫血,哺乳期的母牛产奶量减少。部分病牛在感染晚期会出现极度消瘦和急性呼吸窘迫。

患乳腺结核病的病牛初期会出现乳腺肿胀,之后在病牛的乳腺位置出现许多结节,病牛的乳汁将逐步出现混浊的凝乳块和絮状物。发病严重时乳腺将停止泌乳。肠结核病多见于犊牛,表现为消化不良,顽固性腹泻,迅速消瘦。病牛的粪便有腥臭味,大多混有脓汁或血液。

(二)诊断

在畜(禽)群中有发生进行性消瘦、咳嗽、慢性乳房炎、顶固性下痢、体表淋巴结慢性肿胀等症状,可作为本病初步诊断的依据。但通常须结合流行病学、临诊症状、病理变化、结核菌素试验,以及细菌学试验和血清学试验等综合诊断较为切实可靠。

1.细菌学诊断

本法对开放性结核病的诊断具有实际意义。采取病畜的病灶、痰、尿、粪及其他分泌物,做抹片检查(直接涂片镜检或集菌处理后涂片镜检,可用抗酸性染色法),分离培养和动物接种试验。采用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检查病料,具有快速、准确、检出率高等优点。

2.结核菌素试验

结核菌素试验是检测牛结核的标准方法,也是国际贸易指定试验。该法通过皮内注射牛结核菌素纯化蛋白衍生物(PPD),于72 小时后测量注射部位的肿胀(迟发性过敏)程度。接种时可单独采用牛结核菌素,也可采用禽型和牛型结核菌素进行比较试验。接种部位通常为颈中部皮内,也可在尾褶皮内;但以颈中接种较敏感,而尾褶接种通常需较大剂量的结核菌素才能达到同样的敏感性。为使结果可靠,皮试区域应剪毛,注射部位应准确,注射前后用卡尺测量皮肤厚度。

3.血液检测试验

除传统的结核菌素皮试外,也可采用血液检测方法;但因血液检测操作复杂,费用昂贵,通常只作为辅助试验(平行试验),以最大限度检出感染动物;或作为确诊试验(系列试验),用于验证皮试结果。经过皮试的感染动物,在随后的几周内可提高血液检测效果;有利于独立进行体外血液检测反应,提高试验准确性。γ干扰素试验可检测细胞免疫性,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可检测体液免疫性。

γ 干扰素试验作为血液诊断试验,越来越多地用于检测牛以及山羊、水牛等其他结核病动物,可检测出早期感染动物。ELISA 似乎更适合检测抗体,可作为补充但不能取代细胞免疫试验,其优点是简便,但敏感性有限,主要原因是感染牛体液免疫出现晚且不规则。

4.聚合酶链反应(PCR)

该法已广泛用于病人痰液等临床病料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TC)的检测,最近也用于动物结核病的诊断;用于牛分枝杆菌检测时,应以细菌培养作为平行试验进行确诊。PCR 扩 增产物以杂交探针或凝胶电泳方法分析。

三、防控措施

(一)疫情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患有本病或者疑似本病的动物,都应当及时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立即按《动物疫情报告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及时上报。

(二)疫情处理

1.疑似疫情处理

发现疑似结核病病畜后,畜主应立即将其隔离,并限制其移动。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及时派员到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检查、病理解剖、病料采集、实验室诊断等工作,根据诊断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2.确诊疫情处理

(1)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2)隔离、封锁。零星散发时,可采用圈养和固定草场放牧方式,对病畜及其同群畜实施隔离。隔离所用草场,应远离交通要道、居民点或人畜密集的地区,场地周围最好有自然屏障或人工栅栏。

当一个自然村、饲养场结核病阳性率在3%以上或病牛10 头以上时,应对疫区实施封锁,禁止病牛和疑似病牛、易感动物及其产品调出;对易感动物实行圈养或指定地点饲养,役用动物限制在疫区内使役。

(3)扑杀及无害化处理扑杀病牛和阳性牛。病死和扑杀的病畜,要按照GB16548-2006 《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进行无害化处理。

3.紧急监测

用牛型结核分枝杆菌PPD 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的全部牛进行紧急监测。

4.消毒

对病畜和阳性畜污染的场所、用具、物品进行严格消毒。

5.封锁的解除

封锁的疫区内最后一头病畜及阳性畜被扑杀,经无害化处理后,对疫区内监测45天以上,没有发现新病例;对所污染场所、设施设备和受污染的其他物品进行彻底消毒时,经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验合格后,由原发布封锁令的机关解除封锁。

四、预防与控制

与一般传染病或人的结核病免疫预防不同,我国目前对牛结核病采取的主要防疫措施是以检疫和淘汰阳性动物为主,同时辅以生物安全措施。

健康牛群平时加强防疫、检疫和消毒措施。每年春秋两季定期进行结核病检疫,主要用结核菌素,结合临诊等检查。结核菌素反应阳性牛群,应定期与经常地进行临诊检查,必要时进行细菌学检查,发现开放性病牛立即淘汰。病牛所产犊牛出生后只吃3 ~5 日初乳,以后则由检疫无病的母牛供养或喂消毒乳。犊牛应在出生后1 月龄、3 ~4 月龄、6 月龄进行3次检疫,凡呈阳性者必须淘汰处理。如果3 次检疫都呈阴性反应,且无任何可疑临诊症状,可放入假定健康牛群中培育。

假定健康牛群为向健康牛群过渡的畜群,应在第一年每隔3 个月进行1 次检疫,直到没有一头阳性牛出现为止。然后在一年至一年半的时间内连续进行3 次检疫。如果3 次均为阴性反应即可称为健康牛群。

加强消毒工作,每年进行2 ~4次预防性消毒,每当畜群出现阳性病牛后,都要进行1 次大消毒。常用消毒药为5%来苏儿,10%漂白粉,3%福尔马林或3%氢氧化钠溶液。

五、人员防护

食用带菌的乳汁或乳制品是人感染牛分枝杆菌的主要途径,所以饮用消毒乳制品是预防人结核病的重要措施。同时,还应对牛群进行定期检疫,及时淘汰和屠宰病牛。防治人结核病的主要措施是早期发现、严格隔离、彻底治疗。牛乳应煮沸后饮用;婴儿普遍注射卡介苗;与病人、病畜禽接触时应注意个人防护。治疗人结核病有多种有效药物,以异烟肼、链霉素和对氨基水杨酸钠等最为常用。在一般情况下,联合用药可延缓产生耐药性,增强疗效。

牛场工作人员的工作服、用具要保持清洁,不得带出牛场。在牛场工作时佩戴好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工作结束后做好自身的清洁、消毒工作。每年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发现有患结核病的应及时调离岗位,隔离治疗。

处理结核病病畜时要穿戴好合格的口罩、手套、防护鞋和防护服;处理时,稳定固定病畜,使用注射用针头及采样用刀片等尖锐物品时要注意不要刺伤或割伤自己;处理结束后,收集处理样品和器材,无害化处理病畜尸体,现场进行消毒,最后处理人员进行自我消毒。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

亓 菲 樊晓旭 范伟兴

狂犬病防控技术

一、概述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专门侵犯神经系统的人畜共患病,一旦发病,死亡率为100%。狂犬病主要发生在亚洲和非洲,我国属于狂犬病高发国家,病例呈现“三多”的特征:一是农村地区病例较多,农民一般占病例总数的50 ~70%;二是男性病例较多,约为女性的1~2.5倍;三是15 岁以下儿童和40 岁以上人群发病较多。从地域分布上看,我国所有省份均报告过狂犬病病例,狂犬病主要发生在长江以南地区,近几年呈现由南向北、由高发省份向低发地区蔓延的趋势。整体来说,虽然近年来发病人数明显降低,但发生狂犬病的乡镇数明显增加。

狂犬病病毒能感染几乎所有温血动物,目前患病犬仍是我国狂犬病最主要的传播来源,近年来在狐狸、獾、貉等多种野生动物中都出现了狂犬病疫情,导致大量家畜感染死亡的事件。

二、症状与诊断

(一)症状

狂犬病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患病动物的咬伤、抓伤、舔舐伤口或者黏膜,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经神经末梢上行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使其受损,从而造成一系列的神经症状。

1. 动物患狂犬病症状:

几乎所有温血动物都对狂犬病病毒易感,不同的动物症状有所差别。

(1)犬:分为狂暴型和麻痹型。

①狂暴型病程可以分为三期。

前驱期:主要表现是性情明显改变,如忧虑或害怕,并有神经过敏。有的病犬表现出对主人异常友好,摇尾乞怜,但在轻微的刺激下也会咬人,主动攻击生人;有的离群独处,不与其他动物待在一起,对主人变得无感情,有的出现异食癖,如吃土、咬草、咬木头等。

兴奋期:表现为坐立不安,跑来跑去,吠叫无常,此时已不能辨认生人和熟人,而表现出攻击人的疯狂状态,很多人就是在这时被咬伤发病的

麻痹期:病犬耷拉着尾巴,或尾巴夹在两腿之间,嘴巴不能闭合,顺嘴流口水,吞咽困难,想喝水而不敢喝,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全身被毛竖起。进入晚期,病犬呼吸困难,全身衰竭而死。

②麻痹型表现得很安静,可能不攻击人或抚摸它时攻击人,并且不喜欢吃东西,大量流口水,轻度瘫痪,最后死亡。

(2)猫:多表现为狂暴型。前驱期通常不到1 天,兴奋期通常持续1 ~4 天,病猫喜隐于暗处,并发出凄厉的叫声,继而狂暴,凶猛地攻击人畜。因其行动迅速,不易被人注意,又喜欢攻击头部,因此比犬的危险性更大。麻痹期通常持续1 ~4 天,最后惊厥、昏迷而死。约25%的病猫表现为麻痹型,在发病后数小时或1 ~2 天内死亡。

(3)猪:最初呈现应激性增高的现象,病猪拱地,摩擦被咬部位,继则狂暴而有攻击性,咬伤人畜,最后麻痹死亡。

(4)牛:病程早期易怒、出现明显主动攻击性,攻击其他牛、人、篱笆桩等,异食癖、打哈欠、磨牙、流涎、发出嘶哑吼声,体温升高。公牛性兴奋性增强。中期厌食、步态摇摆、拖蹄、里急后重、腹泻、尿频、尾巴麻痹,后期逐渐侧位卧倒、昏迷。

(5)羊:表现不安、用蹄刨地、高声吼叫、并啃咬周围物体,磨牙、流涎,出现主动攻击性,攻击其他羊、人、篱笆桩等,不断咩咩叫。最后出现麻痹症状死亡。

(6)骆驼:早期不合群、与其他骆驼保持距离,磨牙、流涎、发出嘶哑吼声,大量流汗,从双峰、全身的毛尖上往外流汗,似水洗样。咽麻痹后吞咽困难。出现主动攻击性,攻击其他骆驼、人等。中期四处游荡或漫无目的蹒跚而行,里急后重,腹泻、尿频。无目标的奔跑,累了爬一会又开始跑,直至后期躺在地上不断踢腿,昏迷衰竭死亡。

(7)马:病初啃咬或摩擦被咬伤的部位。病马易于惊恐,双眼呆滞,瞳孔放大,继而四处游荡或漫无目的蹒跚而行,步态摇摆。在短期狂暴后发生进行性麻痹,由口鼻中反流出食物和液体,最后后肢强直,呈现不完全麻痹而死。

2. 人患狂犬病症状:

根据狂犬病临床表现特点,将狂犬病分为狂躁型和麻痹型。

由犬传播的狂犬病一般表现为狂躁型。狂躁型患者出现发热并伴随明显的神经系统体征,包括机能亢进、定向力障碍、幻觉、痉挛发作、行为古怪、颈项强直等。其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惧、恐水、怕风、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排尿排便困难及多汗流涎等。恐水、怕风是本病的特殊症状,典型患者见水、闻流水声、饮水或仅提及饮水时,均可引起严重的咽喉肌痉挛。患者虽渴极而不敢饮,即使饮后也无法下咽,常伴声嘶及脱水。亮光、噪声、触动或气流也可能引发痉挛,严重发作时尚可出现全身疼痛性抽搐。由于常有呼吸肌痉挛,故可导致呼吸困难及发绀。急性神经症状期的其他异常表现包括肌束震颤(尤其是暴露部位附近)、换气过度、唾液分泌过多、局部或全身痉挛,以及一些较罕见的症状,包括阴茎异常勃起或性欲增强,这些体征都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有关。

麻痹型患者无典型的兴奋期及恐水现象,而以高热、头痛、呕吐、咬伤处疼痛开始,继而出现肢体软弱、腹胀、共济失调、肌肉瘫痪、大小便失禁等。

(二)诊断

狂犬病诊断是狂犬病防控与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分为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

在进行临床诊断中必须首先调查病例是否有被咬伤史,以确定尽快启动暴露后人员的治疗;对于动物,除调查或检查其是否有咬伤外,还要观察其临床表现,可将出现神经系统异常行为的如突然亢奋、沉郁、攻击性增强、行动出现障碍或麻痹的视为疑似病例,进一步确诊必须通过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主要包括:狂犬病病毒荧光抗体实验(FAT)、狂犬病病毒反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反转录荧光定量RCR 方法、狂犬病组织培养分离实验(RICIT)、乳鼠脑内接种实验(MIT)。诊断狂犬病最佳的病料为发病或疑似病例的脑组织。

三、防控措施

目前还没有可以治疗狂犬病的有效药物,但狂犬病是可以预防的。实施两道预防屏障可以防止人的狂犬病。

第一道屏障是给犬、猫等传播动物免疫。这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等一致推荐的预防狂犬病的最有效措施。注射狂犬病疫苗后,动物能够产生抗狂犬病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此后有狂犬病病毒入侵体内,便能被抗体中和,达到预防狂犬病的目的。科学研究证明,犬群免疫覆盖率在70%以上,就能有效地阻止病毒在犬群的传播。狂犬病在犬群中的消除,患病犬对人类的威胁也随即消除。因此动物主人应定期携带犬和猫到兽医部门注射兽用狂犬病疫苗。我国自2017 年起,已经不再生产使用兽用狂犬病活疫苗(见附件[农业部公告第2514 号])。

第二道屏障是伤者的暴露后的免疫救治,即一旦被患病动物咬伤,应立即到防疫机构接受暴露后的免疫救治,及时注射狂犬病疫苗,并根据受伤情况和部位决定是否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有了这两道屏障的保驾护航,人和动物是不会感染狂犬病的。

四、人员防护

动物防疫人员属于狂犬病高暴露风险者,根据《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要求,狂犬病高暴露风险者应当进行暴露前免疫也就是预防性接种。暴露前基础免疫程序为0、7、21(或28)天各接种1 剂量狂犬病疫苗,持续暴露于狂犬病风险者,全程完成暴露前基础免疫后,在没有动物致伤的情况下,1 年后加强1 针次,以后每隔3 ~5 年加强1 针次。有条件的情况下,从事狂犬病防疫的兽医人员应每年检测中和抗体,抗体水平需达到1.0 IU/mL 及以上(普通人抗体不低于0.5 IU/mL 即可)。

表1 狂犬病暴露后免疫预防处置

在免疫、检疫工作中,兽医人员必须穿工作服和胶靴、戴手套。工作结束或离开现场时,在场地出口处脱掉防护装备,用肥皂洗手,清水彻底冲洗;工作服须用70 度以上热水浸泡10 分钟或用消毒剂浸泡,然后再用肥皂洗涤,于太阳下晾晒;胶靴等要清洗消毒;其他一次性用品也应经高压或消毒液浸泡后方可废弃。如在疫情处置过程,防疫人员如被疑似狂犬病动物咬伤,或出现不慎被疑似污染器械划伤、扎伤的情况,首先要停止工作,进行伤口清洗,用肥皂水(或者其他弱碱性清洁剂)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彻底清洗、冲洗伤口处至少15 分钟。随后尽快就医,遵医嘱再次进行暴露后免疫,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见表1。

附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514 号

根据《兽药管理条例》规定,我部组织开展了狂犬病活疫苗再评价工作。鉴于我国狂犬病灭活疫苗能够满足防疫需要,我部决定停止生产使用狂犬病活疫苗(包括多联活疫苗)。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自2017 年7 月1 日起,停止生产狂犬病活疫苗(包括多联活疫苗),涉及的相关企业的兽药产品批准文号同时注销。之前生产的产品,在产品有效期内可以流通使用。

二、多联活疫苗研制单位可向农业部兽药评审中心提交去除狂犬病病毒组分申请材料。农业部兽药评审中心收到申请材料后,及时组织开展评价工作,并将评价结果报我部。

三、去除狂犬病病毒组分后的产品制造及检验规程、质量标准发布后,各有关企业(包括原产品转让的企业)按照《兽药产品批准文号管理办法》规定申请产品批准文号。

农业部

2017 年4 月7 日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马继红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军事兽医研究所 冯 烨

血吸虫病防控技术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重点防控的热带病之一。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

一、概述

日本血吸虫又称日本裂体吸虫或日本分体吸虫,寄生于人和动物血管内,以血液为食。日本血吸虫完成一个生活史需要经过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和成虫等七个发育阶段,转换哺乳类终末宿主和中间宿主钉螺两种宿主,历经无性和有性两种繁殖方式。虫卵由发育成熟的雄虫和雌虫交配后产生,从雌虫的子宫产出后进入血液,一部分虫卵顺血流至肝脏,另一部分逆血流到肠壁。一条成熟的日本血吸虫雌虫每天可产卵1000~3500 枚。进入肠壁的虫卵在引起溃疡后部分落入肠腔,再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排出体外的虫卵在有水的环境和适宜的条件下孵出毛蚴。毛蚴依靠体表纤毛在水中游动,遇到中间宿主钉螺即侵入螺体,发育成母胞蚴,经过无性繁殖形成许多子胞蚴,子胞蚴在经过无性繁殖形成许多尾蚴。一条毛蚴在钉螺体内经两次无性繁殖,可产生上万条尾蚴。尾蚴成熟后自钉螺体中逸出并悬浮于水面,一旦遇到人和动物,借助头腺分泌物的溶解作用从皮肤侵入宿主体内,尾部脱落,成为童虫;童虫随循环系统首先移行到肺,然后到肝,最后寄居于肠系膜静脉,在此发育至完全成熟,成为成虫。在动物和人体内的血吸虫雌雄异体,一般在感染后15 天左右,雌性虫体和雄性虫体开始合抱,21 到23 天性成熟,24 天开始产卵。性成熟雄虫长12 ~20 毫米,宽0.5 ~0.55毫米,乳白色,虫体向腹侧弯曲,自腹吸盘后,体两侧向腹面卷折,形成抱雌沟。性成熟雌虫前细后粗,虫体长20 ~25 毫米,宽0.1 ~0.3 毫米,口、腹吸盘均较雄虫小,一般被雄虫抱于抱雌沟内。

日本血吸虫病疫病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血吸虫病流行区主要在农村,危害的主要是农民;二是血吸虫病是一种地方性疫病,由于钉螺扩散能力和活动范围的局限性,血吸虫病仅在一定范围内流行,在有些地方呈小块状或点状分布;三是血吸虫病主要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除大剂量的急性感染且得不到及时治疗可以造成人和家畜的极高死亡率外,一般情况表现为慢性消耗性疾病,影响家畜的生产能力和人的健康质量;四是患病牛羊是我国日本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染源,主要是因为放牧家畜的活动范围广,随意排便,加上牛羊对血吸虫均易感。

人体血吸虫病流行于86 个国家和地区。我国血吸虫病疫区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上海等1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54 个县(市、区)。20 世纪50 年代,全国病人约1160 万人、病牛150余万头,有一亿人受威胁。经过60 余年的艰苦防治,我国血吸虫病疫情已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5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已经整省(直辖市、自治区)达到消除标准,四川、江苏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其他5 省达到传播控制标准。

日本血吸虫病严重威胁疫区人民身体健康和畜牧业发展。血吸虫感染人体后会引起皮肤、肺、肝、肠等部位的损伤或病理变化,感染严重者会丧失劳动能力,甚至危及生命。新中国成立前,由于血吸虫病流行猖獗,曾使许多地方人亡户绝、田园荒芜,呈现一片凄凉景象。血吸虫病对畜牧业的危害主要是对感染家畜的慢性消耗性损害,家畜生产效能降低,如幼畜发育受阻、增重缓慢,奶牛产奶量降低、流产等,耕牛使役力降低或丧失,重度感染会造成家畜死亡。20 世纪50年代,曾有牛场病死率30%以上、羊场新引种羊群病死率90%的报道。

二、症状与诊断

家畜日本血吸虫病症状与动物的种类、年龄、营养状况和免疫力有关。黄牛较水牛和猪症状明显,小牛较成年牛症状明显。犊牛大量感染时,往往出现急性感染症状,体温可达40℃~41℃。病畜表现精神不佳、食欲不振、行动缓慢,离群久卧或呆立不动,之后会出现腹泻下痢,粪便夹带血液、黏液,被毛粗乱,肛门括约肌松弛,排粪失禁等,严重者会出现直肠外翻,病畜消瘦,贫血,步态摇摆、起卧困难,最终倒地不起,呼吸缓慢,衰竭死亡。感染较轻的病畜,一般表现为消瘦、伴有腹泻,生产性能明显下降。母牛往往有不妊娠或流产现象,奶牛产奶量下降。病羊的症状较犊牛轻,但比猪重。马、驴一般不表现出明显症状。

日本血吸虫病病人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轻重不一。血吸虫感染人体后,急性患者可出现皮疹、发热,以及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和咳嗽、胸痛等呼吸系统症状,重型患者可有反应迟钝、重度贫血。慢期日本血吸虫病患者的典型症状还可见肝脾肿大、消瘦、乏力以及劳动力减退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晚期病患者多发生高热伴畏寒,临床症状可分为巨脾,腹水及侏儒三型。常见是以肝脾肿大,腹水,门脉高压,食管下端及胃底静脉曲张为主的综合征,晚期病人亦可并发出现消化道出血,肝硬化等严重症状。晚血儿童症状多见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影响生长发育和生殖而致的侏儒症。

人和家畜的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均可根据临床症状和疫水接触史询问做出初步诊断,但确诊要靠病原学检查或血清学检测。到疫区旅游人员出现上述症状并到医院就医时,最好主动告知旅游史和在疫区的活动情况。

病原诊断指对人的粪便或被检动物的粪便或组织进行血吸虫虫卵或毛蚴检查,以及动物剖杀后的虫体及虫卵检查等。粪便毛蚴孵化法观察毛蚴是最敏感的检测方法。

血清学诊断主要是检测人和动物体内的抗血吸虫特异抗体,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是间接血凝试验和试纸条法等。

对长期在疫区活动的人和家畜来说,由于抗血吸虫抗体在治疗后会存在一段时间,因此,血清学诊断阳性者只能判定为疑似病例,必须再经过病原诊断才能确诊。为了消除传染源和控制病情发展,血清学诊断阳性者必须服药治疗。人和家畜的首选治疗药物是吡喹酮。家畜的用药剂量为:黄牛(奶牛)口服每千克体重30mg(限重300kg);水牛每千克体重25mg(限量400kg);羊每千克体重25mg;猪每千克体重60mg;马属动物(马、骡、驴等)每千克体重20mg。人服药吡喹酮需在医生或防治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服用。

2020 年10 月29 日,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动物疫病控制中心人员在给牛进行血吸虫病预防性治疗

三、防控措施

日本血吸虫的防控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消灭中间宿主钉螺、安全饮水、健康教育和疫情监测等。其中控制传染源,包括开展人和家畜的血吸虫病查治、人和畜粪便无害化处理、封洲禁牧、家畜圈养、以机代牛和替代养殖等措施,消灭中间宿主钉螺可通过药物灭螺、环境改造灭螺、生物灭螺等方式。

疫区的人员或养殖户(场)主,一方面要做好个人防护、不到易感地带放牧,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和配合各个部门实施的相关防控措施、监督当地有螺地带放牧情况。

疫情监测就是及时监测疫情状况,并通过分析做出预警。

四、人员防护

只要不让疫水接触到皮肤(和口腔黏膜)就不会感染血吸虫,因此,无论是到疫区探亲访友、旅游人员还是当地居民,都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去有钉螺环境的地区比如湿地、洲滩、孤岛、水库、水塘、水沟等地游玩,不玩水,不喝生水,不生吃这些环境中的生水食物,不去有钉螺地区放牧家畜、捉鱼摸虾、洗菜、洗衣物和游泳等。因生产和生活不可避免在疫水中劳动(比如种田、防汛、水利施工)时,要穿戴防护用具,尽量穿胶鞋(雨靴)、尼龙裤、穿防护服、打绑腿、涂防护剂等,有条件的可使用1%的氯硝柳胺浸泡衣裤、手套、袜子、绑腿等,效果更佳。也可在防控人员指导下,提前预服吡喹酮或在劳作后服药青蒿琥酯。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池丽娟

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

刘金明

包虫病防控技术

一、概述

包 虫 病 是 由 棘 球 绦 虫(Echinococcus spp.)的中绦期幼虫寄生在哺乳动物脏器内引起的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一)病原

目前分类学认为引起包虫病的病原(棘球绦虫)是棘球属的5 种绦虫,即: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 多 房 棘 球 绦 虫(E.multilocularis,E.m)、少节棘球绦虫(E.oligarthrus,E.o)、福 氏 棘 球 绦虫(E.vogeli,E.v)和石渠棘球绦虫(E. shiquicus)。

目前在我国人畜间流行的包虫病主要有2 种,即:由细粒棘球绦虫引起的囊型包虫病(细粒棘球蚴病,或囊型棘球蚴病,cystic echinococcosis,CE)和多房棘球绦虫引起的泡型包虫病(多房棘球蚴病,或泡型棘球蚴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其中,泡型包虫病,又称作“虫癌”,对人的致死率高达94%。

(二)疫病特点

棘球绦虫需两种哺乳动物完成其生活史,终宿主是犬、狼、豺、猫和狐等食肉动物;中间宿主是羊、牛、骆驼、猪和鹿等偶蹄类,袋鼠、某些啮齿类、灵长类动物和人。即中间宿主体内组织寄生的棘球蚴(包虫病包囊)中的原头蚴(原头节)被终末宿主食入在小肠中发育为成虫(雌雄同体)产生虫卵,虫卵被中间宿主误食又在体内组织寄生形成包虫病包囊,周而复始,构成包虫病循环链(棘球绦虫生活史)。包虫病无季节性传播,全年流行。羊是囊型包虫病最适宜的中间宿主,终末宿主(犬)是包虫病的传染源。

(三)流行与危害

包虫病呈世界性分布,遍及五大洲,在中东、南欧、拉丁美洲、中亚、澳大利亚和非洲部分国家流行。在我国的21 个省、市、自治区均发现包虫病,有囊型和泡型包虫病,主要以细粒棘球绦虫引起的囊型包虫病危害最为严重,囊型包虫病引起人的包虫病发病率较高,占包虫病例数95%以上。我国包虫病高发区(重点疫区)涉及377 个县(市、区)、1913 个乡,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西藏、四川等省(自治区)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占我国陆地面积的44.6%,全国包虫病流行区人群血清平均患病率为11.98%,人群平均患病率为1.08%,现有包虫病患者至少达100 万,受威胁人口为6600 万,人的包虫病累计手术病例数超过高发省区居民的0.2%,其中,包虫病死亡率可达到5%~10%。农业农村部门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推算,全国每年患包虫病的家畜在5000 万头(只)以上,因该病家畜毛、肉、奶减产,脏器废弃和死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逾30 亿元,给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畜牧业生产与发展带来巨大危害。

切断包虫病循环

二、症状与诊断

家畜感染包虫病无临床症状,只有在家畜屠宰时,处理内脏可发现脏器感染包虫病,该病主要寄生于家畜肝、肺等内脏器官。通常在家畜定点屠宰场,对家畜肝肺进行包虫病感染调查。

人可作为棘球绦虫的中间宿主。棘球蚴(包虫病包囊)在人体内可存活40 年甚至更久,其中原头蚴可在中间宿主体内继发形成(继发感染)新的棘球蚴。包虫病对人体的危害以机械损害为主,严重程度取决于棘球蚴的体积、数量、寄生时间和寄生部位。因棘球蚴生长缓慢,往往在感染后5 ~20 年才出现症状。原发的棘球蚴感染多为单个,继发感染常为多发,同时累及几个器官患包虫病。临床表现极其复杂,受累部位有轻微疼痛和坠胀感,如累及肝脏可有肝区疼痛;在肺部可出现呼吸急促、胸痛等呼吸道刺激症状;在颅脑则引起头痛、呕吐甚至癫痫等;骨棘球蚴常发生于骨盆、椎体的中心和长骨的干骺端,可破坏骨质,易造成骨折或骨碎裂等;位置表浅的棘球蚴可在体表形成包块,触之坚韧,压之有弹性,叩诊时有震颤感;若包块压迫门静脉可致腹水,压迫胆管可致阻塞性黄疸、胆囊炎等。X 线、B超、CT、MRI 及同位素扫描等对包虫病的诊断和定位有帮助。特别是CT和MRI,不仅可早期诊断出无症状的包虫病患者,且能准确检测出各种病理形态影像。但确诊应以病原学结果为依据,即手术取出包虫囊,或从痰、胸膜积液、腹水等检获包虫囊碎片或原头蚴等。

我国包虫病流行分布图

检查(诊断)家牧犬感染细粒棘球绦虫使用氢溴酸槟榔碱下泻法,可在下泻粪便样品中,直接看到排出的细粒棘球绦虫成虫,长度不超过1cm。细粒棘球绦虫感染犬粪抗原检测试剂盒可检测粪样中细粒棘球绦虫虫体抗原,用于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和效果考核等。

三、防控措施

《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 年)》(国办发[2012]31 号)将包虫病列为16 种优先防治的动物疫病;2010 年和2015 年分别由国家多部委联合下发了《包虫病防治行动计划(2011-2015)》和《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2016-2020)》指导全国包虫病防控工作。疫区全部犬(终末宿主)进行登记管理,每月设定驱虫日,按月投喂吡喹酮咀嚼片进行驱虫,以阻止棘球绦虫成虫产生孕卵节片;并扑杀无主犬(流浪犬),从源头可控制包虫病。对绵羊进行免疫,切断传染链。

(一)传染源控制

1. 登记管理

对流行村所有家犬进行登记或挂牌,建立犬驱虫登记卡(见表1),并妥善保存。

2. 犬驱虫

各流行区要结合当地实际,确定每月驱虫日,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和配合犬驱虫工作,并做好个人防护。采用吡喹酮咀嚼片(规格:0.1g/片)对所有犬进行药物驱虫,每犬每次1 ~2 片(体重大于20kg 的犬每次2 片)。乡级兽医站负责领取和分发犬驱虫药,村级防疫员负责投喂犬驱虫药,给犬喂食,确认犬吞服后在登记卡上进行记录,犬主需签字确认。村级兽医防疫员每月将犬只驱虫情况逐级汇总上报县级兽医站。

3. 驱虫后犬粪处理

要求犬主收集驱虫后3 天内的犬粪进行深埋或焚烧,防止棘球绦虫卵污染环境;收集、处理犬粪的过程中要注意个人防护。

4. 无主犬控制

各村要采取多种方法控制并减少无主犬数量,鼓励捕杀无主犬。每月定期由村级防疫员指导相关人员在无主犬聚集的场所或经常出没的区域投放吡喹酮咀嚼片。

5. 工作要求

注意做好犬数量变化的动态管理,驱虫人员在驱虫日前后3 天内,要深入到各犬主家,亲自投药或监督犬主投药。兽医部门要不定期派人抽查各村犬驱虫情况,对驱虫人员每年至少做1 次犬驱虫管理工作程序与质量控制要求的技术培训。

(二)疫苗免疫及检疫

2017 年起,畜间包虫病防控被纳入国家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范围,由财政提供专项资金对包虫病流行区的家畜统一进行强制免疫。采用“羊包虫病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对绵羊进行免疫预防。具体免疫程序:羔羊断奶(4 个月龄)首免,间隔1 个月加强免疫1 次,此后,每年加强免疫1 次。

动物卫生监督及检疫部门,按国家动物防疫法有关规定做好家畜屠宰管理、检疫,对病害脏器进行无害化处理。

各地落实“人畜并防、统筹推进”的方针政策,重视动物源头防控,加大投入力度,目前我国包虫病防控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细粒棘球绦虫成虫(10×4)

四、防护与消毒

(一)人员防护

从事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现场开展防治工作、实验室接触虫卵或人工感染实验犬等具体实验操作时,工作人员必须穿着防护服,包括长筒胶靴、手套、护目镜、口罩、帽子、工作服等。

待所有工作结束后,对一次性个人防护用品进行焚烧,长筒胶靴进行高压或用次氯酸钠溶液(3.75%)浸泡消毒。

(二)实验用具和废弃物的处置

终末宿主(犬)尸体、粪便、虫体、虫卵、动物患包虫病的脏器、包囊、原头蚴等污染的材料必须进行消毒处理(见表2)。

新疆畜牧科学院兽医研究所

张壮志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

范伟兴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马继红

表1 县 乡 村 月 犬驱虫登记卡

表2 含棘球绦虫虫卵和棘球蚴污染物的消毒处理

狗、狐狸的尸体和肠道(含棘球绦虫虫体及其虫卵)高压灭菌 废弃焚烧 废弃-80℃冷冻7 天 检查绦虫和虫卵,检测粪抗原,PCR 试验金属盘高压灭菌 可重复使用煮沸5 分钟 可重复使用次氯酸钠溶液(3.75%)浸泡至少1 小时 可重复使用工作台表面次氯酸钠溶液(3.75%)浸泡至少1 小时 可重复使用沸水浸泡 可重复使用金属仪器高压灭菌 可重复使用煮沸5 分钟 可重复使用次氯酸钠溶液(3.75%)浸泡至少30 分钟 可重复使用沸水浸泡 可重复使用混凝土地面次氯酸钠溶液(3.75%)浸泡至少2~3 小时 可重复使用服装类高压灭菌 可重复使用60℃水中煮1 小时 可重复使用高压灭菌 废弃煮沸30 分钟 废弃焚烧 废弃4% 福尔马林液处理 废弃或组织学检查75%乙醇处理 废弃,PCR 检测或其他检查-20℃或-70℃至少2 天 制备抗原、PCR 检测或其他检查含棘球蚴囊和原头节的材料(患包虫病的动物脏器等)

炭疽防控技术

一、概述

炭疽,通常也叫“炭疽热”,是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人和动物都可以得炭疽。由于炭疽病人最常见的症状是在皮肤上形成黑色的结痂因而取名炭疽,中医叫它为“疔”或“疔疽”。炭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但如果得的是肺炭疽,那病人就需要按照甲类传染病的方式进行管理。

牛、羊、马、驴、骡等吃草的动物最容易发生炭疽,而且一旦发生基本都会死亡,其他包括骆驼、鹿、猪等也会发生,但发生的较少,狗和猫有较强的抵抗力,而家禽一般不会发生炭疽。如果人接触了炭疽动物或污染的皮毛制品会得炭疽,多数是饲养员、宰杀或加工肉制品、进行皮毛加工的人以及兽医得病较多,有很强的职业特点。病畜的毛、皮等如果进到加工企业,或肉类进入市场也可造成暴发流行。人大多得的是皮肤炭疽,早发现的话很容易治疗,而且多数是散发,但是如果得的是肺炭疽及肠炭疽就会有很高的生命危险。

引起炭疽的细菌叫作炭疽芽孢杆菌,是人类最早发现的能使人或动物得病的细菌。这种细菌不仅可以在人和动物的身体内繁殖,还可以在干燥的土壤、皮毛以及骨粉中变成一种“芽孢”,芽孢可以长期存活达数十年。如果动物吃了带有这种芽孢的草,芽孢就会在身体内复活并产生毒素,使动物发病。发生过炭疽或被炭疽菌污染的地方可以再次发生炭疽,尤其在野生动物和野外的山林中,炭疽芽孢可以长期存在。这类地方叫作“炭疽疫源地”。炭疽疫源地重新发生炭疽的可能性非常大。

因为炭疽菌具有非常大的毒性并且可以在环境中长期存在,所以炭疽杆菌被列为一种生物恐怖细菌,并曾在战争中使用。

全世界都有炭疽,每年发生大致在2 万到10 万之间。我国除了东南沿海,其他地区几乎每年都有炭疽发生,尤其是西部牧业发达的地方,像青海、内蒙古、宁夏、新疆等,这些地方的人炭疽病例占全国总病例的90%以上。最近十年,我国人炭疽病例每年平均是300多人,死亡2~3人。炭疽虽然全年都可以发生,但是也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6 ~9 月最容易发病。使动物发生炭疽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雨水将以前在土壤里的炭疽芽孢冲到外面来、草原退化或过度放牧导致动物吃了带有炭疽芽孢的草根;私自宰杀炭疽动物和乱扔病死的动物尸体;长途贩运将炭疽动物远距离运输等等。

人和动物都可以通过食入、吸入污染了炭疽芽孢的食物或空气发病,曾经叮咬过得炭疽的动物的蚊虫也可以通过叮咬其他动物传播炭疽,正常情况下,人主要是在屠宰加工炭疽动物时,通过伤口感染。

二、症状与诊断

(一)动物炭疽症状与诊断

大多数动物从接触炭疽芽孢到发病一般为3~7天,最短1天即可发病,最长可达20 天。动物炭疽大多表现为突然死亡、天然孔(口、鼻、肛门、阴门)出血、血液呈酱油色且不易凝固、尸体不硬、腹部膨胀。

牛炭疽常无明显临床症状,有时在脖子、胸和腰上有炭疽肿块,呼吸困难,突然倒地死亡,急性的一般24~36 小时死亡,亚急性的2 ~5 天死亡;死后尸体七窍流血、肚胀、尸体软;马炭疽会形成炭疽肿块,一般24 ~36 小时死亡,有的可达3 ~8 天,有些症状和黄牛猝死症很像,但这是两个危险性相差很多的病;羊炭疽多数是急性型,开始时兴奋不安、脉搏加快、呼吸困难,而后突然倒地死亡,时间长的也就几个小时;猪很少发生炭疽,而且大多是慢性型,没有明显的症状,多数是用显微镜检测宰后猪的颈淋巴结,由于不明显,所以检验不慎的时候容易造成污染,威胁较大。

(二)人炭疽症状与诊断

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发生,人感染炭疽后一般1 ~5 天发病,最短也有几个小时的。人多数是通过带伤的皮肤接触、食入或吸入炭疽芽孢得病,而且绝大多数人炭疽都和动物有关,比如炭疽动物的肉、皮毛、被粪便或血液污染的物品等,有很强的职业性,一般人接触动物少,发生感染的机会很少。但是人和人之间不会发生传染。

人炭疽主要有三种类型,包括:

1.体表感染型(皮肤)炭疽。占炭疽病例的95 ~98%,但病死率很低,不进行治疗时一般在20 ~30%。最明显的特征是在皮肤上形成炭疽肿块,一般发生在脸、颈、肩、手和脚等裸露部位皮肤,开始时出现红斑、疹子、里面有黄水的水疱,周围会肿胀,3 ~4 天后中心会溃烂,周围可能会出现成群的小水泡,形成黑色焦痂,焦痂周围皮肤发红,肿胀,疼痛不显著,也会有发热、头痛、关节痛等症状。多数都在一个位置发生病变,少数严重病例局部呈大片水肿和坏死,是人炭疽最常见的类型,死亡率较低。需要注意的是,发生炭疽肿的时候,不能将肿起来的水泡挑破,尤其是较大的水泡,否则很难缝合治愈。

防疫人员对羊圈进行消杀

2.经口感染型(口咽和胃肠型)炭疽。由于吃了没有煮熟的有炭疽芽孢的肉或者有关的食品可以发生肠炭疽,也有因喝了受污染的水或牛奶发病的病例。咽部炭疽的症状是脖子附近的淋巴结肿大、吞咽困难;胃肠道炭疽的症状不完全一样,但都有消化道症状,比如腹胀、剧烈疼痛、腹泻,通常为血样便或血水样便,恶心、呕吐,呕吐物中含血丝及胆汁。可影响消化道以外系统,不及时治疗,死亡率较高。

3.吸入感染型(肺)炭疽。在含有炭疽芽孢的环境中(比如飘浮在空气中的带有芽孢的粉尘)呼吸可以发生肺炭疽。一般在吸入2 ~5 天出现症状,如低热、疲劳等,2 ~3 天后,高热,胸闷,胸痛及咳嗽,咳黏液血痰,呼吸困难。需要到医院做透视检查,常见胸腔积液。死亡率极高,达到80~100%。

其他还有脑膜炎型和炭疽败血症等,都是继发的症状。

(三)细菌的诊断

如果有以上这些症状,仅仅可以怀疑是炭疽,真正的确诊还需要在实验室进行。可能有多种原因可以导致一样的症状,比如区分黄牛猝死症,所以不能轻易下结论。现在的实验室可以很明确地鉴定出炭疽细菌。

需要注意的是,所有怀疑是炭疽死亡和没有死亡的动物,都不能进行解剖采样,以免扩大污染范围,应由专业人员操作。

三、防控措施

炭疽虽然很危险,但也不用过于担心,这种传染病是可防可控的,只要不私自宰杀、不吃病死和不明原因死亡的牛羊等牲畜,一般不会得炭疽,也不必恐慌。在发生炭疽时要做好个人防护,还要科学地进行消毒处理,避免污染扩散,形成新的炭疽发病地。

(一)炭疽动物的处理

一旦发现动物有像炭疽一样的症状时,千万不要因为担心损失而宰杀,私自宰杀吃掉不仅会使人得炭疽,而且还是违法行为,会受到拘留等处理。应该立即将得病的和同群的牲畜进行隔离,同时上报给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如果确定是炭疽疫情,有炭疽病例的村子里的所有动物也都不能屠宰、买卖和运输,只有经检疫证明不是炭疽后才可以正常处理。

确定是炭疽疫情后,死亡的、同群的以及同村的所有动物都不能私自移动和处理,应该在县市动物疫控中心的指导下进行,包括:死亡动物及其剩余所有部分(包括皮、毛、骨头、饲料、排泄物、垫料等等)、衣物、工具的无害化处理,圈舍、房屋和周围环境(包括水、土壤、所有物体的表面)的消毒等等,还要进行紧急免疫、动物和人的隔离观察。

在发生炭疽的村子和周围有危险的村子都要进行动物疫苗紧急免疫;对3 年内发生过炭疽的地区,每年都要对牛、山羊、绵羊、马、骡等草食动物免疫接种。我国现在常用的兽用炭疽疫苗有两种,Ⅱ号炭疽芽孢疫苗和无荚膜炭疽芽孢疫苗,此外还有山羊炭疽疫苗。

另外,为防止炭疽的发生,对从外地购买的家畜,要进行隔离观察14天,没有任何症状后才能正常饲养。

炭疽疫情的处置,应由政府组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炭疽防治技术规范》以及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办法进行,包括疫点、疫区、受威胁区和封锁区的划分和解除封锁,人、动物、车辆进出的管理,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等,都由政府安排。

(二)人的防护措施

接触炭疽动物的人以及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都属于容易感染的人群,应注意个人防护。炭疽虽然很严重,但是可以预防和治疗。

接触过炭疽动物的人,如果出现发烧等症状后,应尽快到县级以上的医院诊治。治疗炭疽病人首选药物为青霉素、次选氯霉素或大环内酯类药物,或者合用。皮肤患部可外敷红霉素或金霉素软膏,严禁切除和挤压。应进行抗休克、广泛性血管内凝血的对症治疗,使用晶体液、血浆等。还应注意预防由炭疽毒素引起的心功能不全。对严重的病人,也可以使用炭疽抗毒素血清。

人炭疽也可以用疫苗预防,我国使用的是炭疽杆菌减毒活疫苗A16R,通过皮上划痕进行接种。这个疫苗有比较强的副作用,而且接种方式的专业性很强,所以不是高危人群不要轻易接种;另外,停止服药后才可以接种疫苗,以免降低疫苗的保护效果。

对于一线参与炭疽牲畜的工作人员要确保做好个人防护,包括穿防护服和靴子、带护目镜等。注意各种废弃物处理,防止污染扩散;如果需要采样,应采用微创采血。

炭疽是一种对人和动物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尤其会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所以不能放松警惕。在夏、秋雨季炭疽的流行季节要避免在低洼地放牧,要远离处理过炭疽的地方。还有就是及时报告,保留资料,以便追踪炭疽的来源,阻止炭疽的进一步扩散。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军事兽医研究所

郭学军 祝令伟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张存瑞

猜你喜欢

炭疽包虫病狂犬病
聊聊古代是如何防治狂犬病的
炭疽是什么?如何预防?
带你走进炭疽的世界(下)
带你走进炭疽的世界(上)
打败狂犬病
印度首现“无狂犬病死亡邦”
包虫病科普课堂:认识它 预防它 根除它
健康中国,哪儿都不能落
科学看待狂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