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马鼻疽防控取得重大成效
2020-12-18宋晓晖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在几代兽医工作者60 年如一日的努力下,中国消灭了马鼻疽,这是继成功消灭牛瘟、牛肺疫后,成功消灭的第三个动物疫病。马鼻疽的消灭,为人畜共患病防控摸索出了一条新路子,也标志着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马鼻疽是由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引起的马属动物发生的传染性致死性疫病,人直接接触患病动物或感染、污染物质便能感染,如果不及时治疗,3 周之内的死亡率可达95%,是危害性极高的人畜共患病。
马鼻疽在我国发生由来已久,历史上东晋时代的《肘后备急方》一书中就有描述。1949 年以前,马鼻疽流行区域主要集中在马匹数量较多或饲养集中的牧区及部分农区。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农业生产迅速发展,马属动物数量也随之迅速增加,马鼻疽逐渐呈扩大蔓延趋势。20 世纪60 年代,由于运输、引种等原因,马属动物流动量大,马鼻疽疫情达到最高峰。70年代,经采取多项防控措施,疫情得到基本控制。80 年代,马鼻疽疫情得到稳定控制,在数个省份仅呈零星散发状况。据统计,1950 ~1997 年,全国共有21 个省(区、市)发生过马鼻疽疫情,涉及1034 个县,共造成马属动物107.9 万匹死亡,给农业生产和人民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高度重视马鼻疽防治工作。1958 年,国务院设立“全国马鼻疽防治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国马鼻疽防治工作。各地也相应成立马鼻疽防治指挥部和防控办公室。随后,农业部门制定出台了马鼻疽诊断操作方法、技术标准、防治技术规范等文件。1992 年,农业部门出台《马鼻疽防制效果考核标准及验收办法》,各地相继启动该病消灭工作。1996 ~2005 年,农业部门先后制定2 个五年规划推进全国马鼻疽消灭工作。各地各级政府把控制和消灭马鼻疽作为重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组织相关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制定防控规划,研究落实实施办法,统一认识,明确任务,制定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形成了有领导、有组织、有措施、有人员的疫病防控机制。同时,加大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对马鼻疽危害的认识,形成群防群控的局面。
专家开展马鼻疽监测
消灭马鼻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坚持“预防为主”方针,实行分类指导、分阶段防控的原则,采取“检、隔、培、治、处”综合防治措施,突出抓好控制和消灭传染源关键环节,保证了消灭马鼻疽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流行期(1949 ~1969 年),采取以全面普查和隔离治疗为主的措施,开展马鼻疽流行病学调查,摸清疫情流行范围及流行情况等,对阳性马进行隔离治疗。在控制期(1970 ~1979 年),采取检疫、隔离、治疗、扑杀、培育健康畜等综合性防治措施,对检出的开放性鼻疽、活动型鼻疽的马一律扑杀,对鼻疽菌素点眼阳性马在疫区集中隔离,同时培育健康幼驹。在稳定控制期(1980 ~1992 年),采取以全面检疫、扑杀和消毒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加强检疫,严防疫情传入。在消灭期(1993~2005 年),按照《马鼻疽防治效果考核标准和验收办法》,对全国21 个疫区省进行考核验收,全部达到部颁消灭标准。在巩固期(2006年至今),全面落实各项监测措施,加强马匹检疫监管,巩固消灭马鼻疽成果。
消灭马鼻疽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减少了疫病对马属动物的危害,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农牧民收入;消除了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保障了公共卫生安全;增强了我国马属动物及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提升我国兽医工作的国际地位,为保障我国公共卫生安全、提升国际形象、维护社会稳定、净化自然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在消灭马鼻疽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成果,对我国其他动物疫病的防控消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