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下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究
2020-12-18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教育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在核心素养“学会学习”的要求中,明确提出学生要具有信息意识。线上线下教育的贯通,传统与现代技术的融合,逐渐成为“互联网+”时代最为契合的教学模式。本文以“阅写通”平台为例,探究在语文“整本书阅读”中信息技术、混合式教学对教学实践的作用和影响,为语文“整本书阅读”板块教学探索深度学习之路。
为“整本书阅读”前置学习助力
“整本书阅读”的前置学习设计,可以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开放式的阅读,为深度阅读和学习奠定基础。前置学习核心目标是为学生不断构建思维进阶的台阶和思考模式。语文学科中的前置学习,不是简单的预习,而是学生、教师具身学习的不断深入和内外延展,是“整本书阅读”前有目的的自主探究,是指向学生深度学习能力培养的一种具身学习的方式和课程。
“阅写通”平台提供基于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必修任务群设计和要求,以学科素养的视角组织线上教学,整合语言文字应用的不同场景,设计针对问题解决的完整学习过程,匹配不同的阅读材料并有机融入阅读学习活动中,提供各任务群单元教学设计案例,为教师基于平台直接开展在线任务群教学提供支持。契合新课标、新教材、新课改的要求,为教师组织、学习“整本书阅读”教学和名著阅读,提供全过程、全场景的技术和内容支持,包括阅读指导、阅读管理、读中检测、读后训练等。为个性化拓展阅读提供传统文化、时文时评、革命文化、走近名家、美文品读、科普阅读等专题阅读资源。此平台本身对繁芜的网络资源已进行筛选和聚合,教师在设计学生前置学习任务过程中,只需对平台资源进行二次整合和布置指导,就可以让学生的阅读更聚焦,从而为“整本书阅读”助力。
在阅读中让深度学习真实地发生
“整本书阅读”让学生从“单篇”理解走向“整体”理解,为形成系统思考、思维、价值观而学。在“阅写通”平台教学资源板块,有“整本书阅读”的专用板块。其中包括:鉴读信息、伴读内容、教师参考、阅读阶段、读后检测题。鉴读信息包括作者简介、教师推荐理由、名家推荐理由、专题阅读推荐书目;伴读内容包括阅读目标、阅读任务、阅读建议、问题探究;教师参考包括教师使用建议、教师辅助教材;阅读阶段把整本书分阶段进行问题引领和项目检测;读后检测题包括阅读题、写作等不同方面对学生深度学习的评价。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同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问题,都可以与教师通过平台进行沟通,并得到及时反馈。通过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的整合及应用,“整本书阅读”的深度学习、具身学习,可以真实地发生,唤醒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
为阅读后的反思提供可能
一个人不断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体验具有时效性,如不及时总结归纳,这种学习经验就会不断弱化、减退。而现代信息技术为“整本书阅读”后的反思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以《平凡的世界》为例,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还需完成以下文本的阅读——
《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路遥);《<平凡的世界>对当代中国文艺的启示价值》(阎晶晶);《路遥与<平凡的世界>》(厚夫);《路遥写<人生><平凡的世界>的一些情况》(高建群);《变革时代农民命运变迁的艺术写真》(文小灯)。阅读他人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可以加深学生自身对文本的理解,达到反思和深度学习的目的。
“整本书阅读”是让学生核心素养、语文学科素养落地的较好途径。在信息化时代,需要不断去探索跟信息的关系与资源的整合。除了“阅写通”平台,将来还会有更多的信息平台供教师使用。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的落实,跨媒介的深度学习,仍需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