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2020-12-18王雷,刘重
王 雷,刘 重
(1.吉林警察学院治安系,吉林长春130117;2.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吉林长春130022)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根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对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解决好学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一、坚定文化自信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根本立足点
展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光辉画卷,我们有理由坚信,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是当今世界上最悠久最灿烂的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灿烂历史文化了解较少,决定了对他们进行文化自信教育、培养爱国情怀的必要性。习总书记指出, “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 。[1]为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坚定文化自信的教育,使他们更充分地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无限创造力的民族。早在商周之际,我们的祖先就有礼制的创设,随后有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的百家争鸣,随后而来的是秦朝统一、两汉称雄、大唐盛世,再到两宋时期的文化繁荣、明清文学的辉煌。随着青年学生对民族历史文化了解的加深,他们必将对文化自信减少盲目性,提高自觉性,增强传承历史文化的强大动力和历史责任感。
西方文化渗透与青年学生缺少辨别是非能力的矛盾决定了对他们进行文化自信教育、培养爱国情怀的紧迫性。一部分学生盲目崇尚西方的文化和民主,抵触中国的文化思想、政治体制,对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明显地表现出不应有的淡漠,而对圣诞狂欢却饶有兴趣。这种现象的存在,有西方文化长期渗透的因素,也与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发展中的历史地位缺乏了解有着直接的关系。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我们确有必要在校园内外通过大讲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历史,大讲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和民族发展中的历史地位,让青年学生了解历史真相,明辨是非,从思想感情上不断增强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渗透,揭露西方所谓民主自由的虚伪性,更加理智地做到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我们伟大的国家。
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国家建设者的根本目标决定了对学生进行坚定文化自信教育、培养爱国情怀的长期性。我们的社会主义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民族性,其根本目标是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国家的捍卫者和建设者。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始终把握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我们党和国家历来强调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从幼儿教育到基础教育,再到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从师资力量培养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而在一段时间里,学校培养的一些顶尖人才却做出了出国定居、出国创业的选择。做出这种选择的年轻人不光是追求发达国家优裕的生活条件,更多是考虑到发达国家去实现个人的人生抱负。我们国家尊重这种选择的自由,但更希望、也更需要我们所培养的各级各类人才能够成为国家发展、民族富强的建设者。同时,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的生活条件持续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有志青年创业发展创造了更加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我们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是通过卓有成效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帮助青年学生不断增强 “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 的意识和历史责任感,树立家国情怀,把爱国之情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报国之志,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凝聚更加广泛的人才、更加强大的力量。
二、结合教学实践,把坚定文化自信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坚定文化自信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让我们广大教师和所有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肩上责任的重大。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对青年学生进行坚定文化自信教育的历史责任,肩负起使命担当,从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工作实践,把这一教育落到实处,使所有青年学生都把文化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把坚定文化自信教育落到实处,我们要着力抓好这样几个环节。
首先是要突出坚定文化自信教育这个主题,强化学校的思政课教学。思政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主战场。高校要通过这个主战场的宣传、教育、引领作用,切实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当前,高校要在广大青年学生中重点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和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好他们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问题,使青年学生不断增强 “四个意识” ,坚定 “四个自信” ,做到 “两个维护” ,从思想和行动上更加自觉地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教师要针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在思政课教学中把文化自信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老师讲解、课堂提问、撰写学习心得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从坚定文化自信中不断激发爱国情怀。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大力宣传钱学森、黄大年等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志,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做出杰出贡献的英模人物的先进事迹,弘扬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高校要加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在学生中广泛开展 “国家为我成长垫基石、我为民族复兴出大力” 的思想讨论,在校园内外积极营造爱国有情、报国有志的良好氛围,还要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培养青年学生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思想感情,强化人民意识,展现人民情怀,使学生把对劳动人民的情感植根于心灵之中,从小立志为人民服务,把服务人民作为自己建功立业、创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次是要注意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把坚定文化自信教育始终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想活跃、见异思迁,变化无常,是青年学生思想动态的一个基本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青年学生思想教育的长期性和持续性。国际风云变换、社会思潮影响、不同价值观的相互碰撞,都会对学生的思想情绪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青年学生思想情绪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文化自信教育,才能把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扎根在青年学生的头脑之中。坚定文化自信既是一个内涵深刻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思想教育课题,由此决定了坚定文化自信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常抓不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它当作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紧紧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着眼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目标,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充分发挥正能量的导向引领作用。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注意解决好学生中带有普遍性的思想倾向问题,教师发现不正确的思想苗头要及时加以纠正和引导,把那些错误的思想倾向消灭在萌芽状态,使青年学生的思想导向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再次是要结合理想信念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当作青年学生的必修课,紧紧抓住不放。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2]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青年学生在校读书阶段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所有学生在这个时期都有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我们认真分析他们的思想脉搏,从总体上说,这种追求是积极向上的,但其中难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偏激意识:有的是好高骛远,为自己立下不切实际的目标,甚至有一些十分幼稚的人生设计;有的是把个人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割裂开来,带有明显的个人奋斗色彩;有的是盲目崇尚西方的人生理念,甚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心理。我们要在支持鼓励他们积极向上的同时,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个人的理想和追求融入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伟大目标之中,不断强化他们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的思想理念,时刻注意把他们的理想追求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3]高校要在青年学生中持之以恒地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在整个校园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规范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从根本上解决好 “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努力培养出一批政治可靠、思想过硬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第四是要注重思想引导,把坚定文化自信教育融入整个课堂教学之中。文化自信内涵丰富、涵盖广泛决定着坚定文化自信教育必须做到无时不在,以此实现从内容到形式的全覆盖。不管是哪个学科的教师,搞好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懂得为什么而学、为谁而学,都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我们从职业操守到思想深处接受了这份责任,就有能力、有办法把坚定文化自信的教育融入所教学科之中,使之与各学科文化知识融会贯通,融为一体,使青年学生不仅掌握应知应会的文化知识,更懂得让它为谁所用、用到何处,使三尺讲台既成为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讲坛,又成为学生思想教育的强大阵地。
第五是要加强课外教育,不断丰富青年学生历史文化知识。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图书室、阅览室的功能,引导学生养成读书习惯,使学生在历史知识阅读中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在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同时,更加理智地坚定文化自信。高校要针对学生思想上反映出来的各种问题,邀请社会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开办专题讲座,采取答疑解惑方式,有的放矢地回答和解决他们所产生的疑问,消除思想疑虑,解除各种迷惘。高校还要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通过开展实习活动、社会调查,以及参加旅游观光,增强对中华民族灿烂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知,为增强文化自信、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4]要更好地实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机融合和对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学校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要注意加强与社会、学生家庭的沟通,密切相互配合,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采取 “三管齐下” 的方式,做到 “三位一体” ,全方位推进。学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平台,发挥网络教育功能,通过各种传媒手段,更好地为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服务,引导学生积极吸收网络空间的积极因素,自觉抵制消极宣传,分清真伪,明辨是非,从正能量信息中吸取丰富的政治营养。
三、珍重历史,开辟未来,把学生的爱国情怀调动到为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而奋斗上来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 “中国精神” 的灵魂,这不论现在还是将来都会是永恒不变的主旋律。[5]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所培养的新时代新型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建设者,从根本上说来,他们也应该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中华民族文化新辉煌的创造者。这就决定了我们所进行的坚定文化自信教育不仅要使青年一代了解历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更要使他们面向未来,将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不断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画卷中,谱写出更加绚丽的新篇章。
高校要教育学生确立正确的思维方式,为坚定文化自信筑牢思想基础。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如何引导学生了解它、认识它,需要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要帮助学生通过加强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的历史文化知识;二是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客观认识这一历史事实及其存在的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说,后者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对同样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去看,就会得出不同的认识和结论。这就告诉我们,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时仅仅让他们了解历史文化知识还不够,必须使他们在建立正确思维的基础上,真正从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中,找出中华民族应有的文化自信。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在加深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了解的同时,解决好思维、立场、情感问题,使他们自觉站在中华民族的情感上来对待我们祖先所创造的历史文化,从而更加自觉地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
高校要教育学生懂得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是中华民族特别是一代一代青年人的历史责任。坚定文化自信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让青年学生懂得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自己的历史责任,将其发扬光大、创造更加光辉的未来更是自己的使命担当。翻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之所以拥有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从 “四大发明” 到诸子百家,再到社会主义的经济文化繁荣,都是在不断创新中取得的。如果说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是靠不断创新得来的,那么,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要使中华民族跟上时代的脚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坚持创新就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以创新的理念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以创新的思维学习和掌握现代文化科学知识,以创新的意识积极探索所学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不断提升创新本领,提高创新能力,在思想和行动上更加自觉地做到珍重中华民族先辈们创造的昨日光辉,用自己的双手开创中华民族明天的辉煌。
高校要教育学生懂得吸收人类先进文化是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在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历史,为光辉灿烂历史文化而自信、而自豪的同时,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历史的光辉与灿烂只能说明过去,代表不了今天,更代替不了未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兴衰的历史也告诉我们,停滞就意味着落后。一个民族文化的进步,除了传承和发展自身的传统文化,从来都离不开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先进文化,并将其融合于本民族的文化之中。为此,我们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既不要盲目地崇洋媚外,也不能固步自封,把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建立在理智、自觉的基础之上。
高校要教育学生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发奋读书,不懈奋斗。学生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着眼点在于,通过各种有效方式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望,发扬进取精神,克服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顶尖人才。如抖音等APP 为代表的短视频文化快速攻占国外市场,这极大地增强了国人的文化自信。大学生作为短视频的主要受众,影响最为深刻,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能量事迹的短视频能潜移默化地达到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目标,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6]
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任务艰巨,使命光荣,任重道远。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包括广大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责任感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功能,采取一切必要手段,切实把这一教育落到实处,取得明显实效,为实现 “两个一百年” 的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