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话类课文中反复结构的教学价值

2020-12-18

江苏教育 2020年81期
关键词:课后练习童话结构

章 婧

童话作为最具儿童文学特色的一种文体,在浓厚的趣味中无声地向儿童传递真善美,对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童话被作为一种重要的文体引入统编语文教材中,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童话故事中,反复结构是最常见、最经典的结构。统编语文教材中选用的童话故事大多采用了反复结构,从文本表达和儿童阅读的角度来看,反复结构使童话易于讲述和表演,能够增强童话故事的趣味性。反复结构使童话故事的结构外显,文本的形式更加醒目,叙事过程更加清晰,儿童能够很好地把握童话故事的文脉。另外,反复结构避免平铺直叙,节奏鲜明,易于朗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反复结构的教学价值,优化教学策略,借助反复结构,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一、培养儿童的朗读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各学段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且反复结构的童话课文课后均提出“朗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因此,教师要把朗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借助童话课文的反复结构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1.字词反复促认读。

反复结构使大量生字随着情节的反复,多次呈现在学生面前,字词的复现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记忆,从而识好字、读好书。除了生字这一朗读的“拦路虎”以外,长句子也会影响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童话故事的反复结构往往在课文的关键语句上进行反复,对学生读好长句子、重点语句有很大的帮助。如在统编语文教材一下《动物王国开大会》一文中,大会通知就是信息量非常丰富的长句子,故事巧妙地通过情节反复将长句子四次分解,像叠罗汉一样,将短句逐步加长,降低了朗读难度,增加了朗读趣味。

2.情景叠加悟情感。

体会角色的情感变化,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是朗读指导的重要方法。童话故事的反复结构在言语表达上是雷同的,在情感上能够实现叠加效应。如统编语文教材一下《小壁虎借尾巴》中的小壁虎三次借尾巴,每一次都满含期待,但每一次都很失望。最后,他“心里很难过”,这份难过是三次没有借到尾巴积累起来的情感。随着反复结构的推进,故事中情感的渲染力越来越强。

3.情节比较品变化。

童话中的反复结构在文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并不是一味地重复,而是紧扣文章主题进行反复。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反复之处的语言、动作、神态、环境等进行反复朗读,细品反复结构发挥的作用,发现汉语言的智慧与魅力。如在统编语文教材二下《青蛙卖泥塘》这篇童话课文中,青蛙在卖泥塘的过程中,听了大家的建议,动手改变泥塘,他的吆喝声也在悄悄发生变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反复结构中内容的微妙变化,走进角色内心,读出故事的趣味。

二、提升儿童的整体感知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阅读教学要提倡整体感知、整体把握,将文章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把握文章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而不能脱离文章整体,单纯就句子学句子,就段落学段落。统编语文教材中反复结构童话课文的编排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1.看连环式插图想故事。

反复结构的童话课文大多配有与故事情节相关的多幅插图。如统编语文教材一下《棉花姑娘》一文中,有棉花姑娘分别向燕子、啄木鸟、青蛙发出请求的插图;《小壁虎借尾巴》中的小壁虎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也都有相应的插图呈现。学生按照插图的顺序就能联想到故事中反复的情节,故事的内容就在脑海中了。

2.拎出词语抓文脉。

有些童话课文的课后练习中给出了一串表示情节发展的词语,这些词语串起了故事的发展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些词语把握文章的脉络。如统编语文教材二下《蜘蛛开店》课后练习中出示的词语,清楚地表达了蜘蛛三次更换招牌的开店经历;统编语文教材一下《要下雨了》一课课后的词语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像踏石过河一样,一步步引领学生了解故事的梗概,文脉一目了然。

3.抓主问题看全貌。

反复结构的童话课文的课后练习常常结合课文中的反复情节提出主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或主要事件,通过一个问题概括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聚焦故事核心。如“小壁虎都找谁借过尾巴?”“猴子下山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教师可以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把握全文,长文短读,也可以在教学总结时提出主问题,帮助学生回顾、梳理故事情节。

4.填情节梳理线索。

到了中年段,反复结构的童话课文在课后练习中出现了填写图表的练习。以图表的形式呈现课文的反复情节,能够帮助学生理出故事的线索。如统编语文教材三下《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一课的课后练习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填写表格,再借助表格复述这个故事”。学生在填写表格时能够发现课文反复结构的写作特点,并在梳理的过程中为复述或习作做充分的准备。

三、丰富儿童的语言积累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不仅意趣盎然,而且文辞生动优美。因此,语文教材是学生感知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的优秀范本。童话课文中的反复之处常常是文本情节和言语最精妙之处,在遣词造句上往往更具匠心。抓住反复之处语言表达的特点,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感知、理解和运用语言,从而实现语言的积累。

统编语文教材二上《寒号鸟》通过反复结构渲染了寒号鸟在夜晚寒冷难耐的气氛。文中“寒号鸟冻得直打哆嗦”“崖缝里冷得像冰窖”等表达十分形象。课后的练习设计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用“冻得直打哆嗦,热得直冒汗……”“冷得像冰窖,热得像蒸笼……”让学生照样子说一说,引导学生在迁移运用中积累这一语言形式。学生从关注故事内容走向关注语言表达,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反复结构还可以帮助学生习得句式的表达方法。如统编语文教材二上《雾在哪里》的课后练习要求“读一读,照样子说一说”:雾把大海藏了起来。无论是海水、船只,还是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课文中的反复环节为这一句式的练习提供了范例。按照范例,学生能够很好地仿写。如“雾把天空藏了起来。无论是太阳、白云,还是蓝色的天幕,都看不见了”。

孔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师应借助反复结构引导学生发现语言形式的妙处,在模仿和迁移中实现语言的积累。

四、促进儿童的想象与表达

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表明,在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因此,小学阶段是培养和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容易记忆,便于推测,有助于学生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1.找到想象的切入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熟悉故事内容,找准想象力的切入点。教材中结合童话故事的反复结构练习想象的问题设计很常见。如《雾在哪里》的课后练习要求说说“在你的眼里,雾又是什么呢?”《蜘蛛开店》课后提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展开想象,续编故事,讲给大家听”。《青蛙卖泥塘》的课后选做题为“青蛙最后吆喝了些什么?如果向同学推荐一样东西,如一本书、一种文具,你会说些什么?”想象练习的切入点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有的要求仿照教材拓展,有的要求提出自己个性化的见解,也有要求进行改编的。抓住想象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练习,适时进行个性化的自由表达。

2.搭建表演的展示台。

每个儿童都是天生的表演家。角色扮演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童话的乐趣,也为他们练习口语表达提供了契机。《小壁虎借尾巴》和《青蛙卖泥塘》等课文的课后练习都提出了“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口语表达与动作、表情相结合,让故事鲜活起来。反之,角色表演又能促使学生在想象和表达中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童话中的反复结构看似简单,实则意味深远。教师要透过童话五彩的外衣领略编者的意图,找准反复结构与语文要素之间的连接点,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课后练习童话结构
课后练习中语文要素落实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论结构
部编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特点及教学建议——以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
童话镇
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与使用问题的研究
午夜童话镇
论《日出》的结构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
这样的一节课算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