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乐亭:让生态渔业发展“如鱼得水”
2020-12-18
初夏时节,走进乐亭县中心渔港码头,只见一艘艘渔船整齐地停泊在岸边,渔民们正对船体、机械设备、网具等进行维修、保养。“休渔期既能防止过度捕捞,又给了我们缓冲和调整的时间,好为下次开海做足准备。”县捕捞协会会长、姜各庄镇西海村党支部书记葛永林对伏季休渔一直持积极态度。
“船进港、人上岸、网入库。”自5月1日12时至9月1日12时,乐亭进入了一年一度为期4个月的海洋伏季休渔期。休渔期开启以来,禁止除钓具之外的所有捕捞作业方式,县内渔业、公安边防、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通过海上执法、港内巡查、船位监控等手段联合行动、集中打击,严厉查处私捕滥捞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伏季休渔对于更好地修复海洋渔业资源、优化提升海洋捕捞业、促进海洋渔业新旧动能转换意义重大,在休渔期间,乐亭都会开展人工增殖放流活动,放流数量逐年上升,仅去年一年便放流梭子蟹67万只,牙鲆鱼8万尾,海参16万头,魁蚶、溢蛏、扇贝苗种1200万粒。两项举措的强强联手,有力推动了全县生态渔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为河北省第一沿海大县、全国渔业重点县,多年来,乐亭始终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按照“结构优渔、科技兴渔、产业化强渔、增殖保护续渔、依法治渔”的思路,努力构建“健康的捕捞业、绿色的养殖业、发达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繁荣的休闲渔业”的现代渔业新格局,走出了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自2005年以来,全县水产品养殖产量已超过捕捞产量。”据乐亭县水产中心副主任刘卫滨介绍,该县不断推进海洋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推动渔业生产从“猎捕型”向“农牧型”、“增殖型”转变,大大拓展了渔民增收空间。数据显示,2019年全县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3.12万吨,其中养殖产量10.08万吨,捕捞产量3.04万吨,水产品总产值达到16亿元。
成群结队的鱼虾、“横行霸道”的螃蟹、胖嘟嘟的海参……通过乐亭兴乐海洋牧场的可视化监测系统,使人在岸上就能看到清晰的海底世界,整个系统实时观测监控海洋牧场渔业生态资源,可24小时随时调阅水下的图像和画面。
2016年底,兴乐海洋牧场被国家农业部评为第二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其用海面积10867亩,开发人工造礁区1100亩。2019年底,东之荣海洋牧场被评为第五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成为县内第二家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其用海面积5806亩,开发人工造礁区700亩。目前,慈华海洋牧场的建设也如火如荼,现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随着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传统模式的海水养殖业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现状要求,海洋牧场则成为乐亭新一轮产业升级的重点发展方向。“我们通过科学投放人工鱼礁、增殖水生生物等系统措施,来建设养殖生态综合体,深度发展海洋牧场。”刘卫滨说,此举不仅能够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养护渔业资源、提高海洋生物多样性,还能进一步拓展渔业功能,使渔业增殖、生态修复、休闲娱乐、观光旅游、文化传承、科普宣传及餐饮美食等完美结合,有效带动县域海洋经济一二三产业的快速融合发展。
与此同时,乐亭立足实际,适时调整渔业生产方式,优化品种养殖结构、推广生态绿色健康养殖技术,现已形成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塘多品种立体混养、海洋筏式+底播立体生态养殖等多种高效模式,实现了渔业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化。
(信息来源:中国农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