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自由 固于枷锁
——《北冥有鱼》教学案例
2020-12-18■殷俊
■殷 俊
一、案例背景
黄厚江老师说过,文言文教学应是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统一。“言”指词语积累、古汉语语法、诵读方法、文言语感;“文”的内涵就是文章、文学、文化。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言”达到“文”的彼岸。笔者所任教的学校为农民工子弟随迁学校,学生对“文”“言”的感知理解能力较弱,在课堂上教师一般偏重“言”的铺垫和积累,而笔者尝试从课文的预习指导入手,开展一次“文”“言”结合的有效教学。
二、课堂实录
《北冥有鱼》为统编语文教材八(下)第六单元的课文,文本浓墨重彩地描绘出鲲鹏变化,鹏鸟扶摇直上九万里,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庄子的文笔汪洋恣肆,想象奇特丰富,气势波澜壮阔,这些特点在《北冥有鱼》中都有所体现。作者发现预习提示中“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可以作为两个很好的切入点,带着学生以“文”“言”结合的形式,从鲲鹏的形象入手,初步探究庄子思想的内涵。
1.品味想象——鲲鹏之我见。
教学片段一
师:结合文章,你能说说你看见的鲲鹏是什么样子的吗?
生1:“不知其几千里也”两次出现,说明鲲鹏的外形非常巨大,已经到了无法测量的地步了。
生2:“其翼若垂天之云”用了比喻的手法,把鹏鸟的翅膀比成天空中的云,体形硕大。
师:“垂天之云”如何理解?
生2:悬挂在天空中的云。鹏鸟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说明它展翅的时候占据了天空,大到无法形容。
师:请你关注这句话的前一句,说说前一句带给你什么样的思考。
生2:“怒而飞”,意思是用力鼓动翅膀飞起来。这样的鹏鸟是一种奋飞向上、有所追求、努力飞翔的鸟。
师:分析得非常到位,还有没有同学继续分析鲲鹏的形象?
生3:“徙于南冥”告诉我们鹏鸟可以飞到很远的地方,它敢于挑战。“南冥”书下注解意为南海,而南海在南边的不毛之地。所以我的理解是鹏鸟有理想,敢于奋斗挑战。
生4:还有“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中的数词,讲的是鹏鸟能飞得很高,游得很远。
师:请你具体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生4:鹏鸟拍打水面,能有三千里之远,向上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说明了鹏鸟的活动空间的长度和高度,让我们知道它体形非常大,而且力气也很大。
师:你用了两个“大”字,不够具体,可以换成其他的词汇吗?
生4:鹏鸟的活动空间广阔,威武有力,富有斗志。
师:数词还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生4:“三千里”“九万里”可能都是虚数,说明鹏鸟飞行的距离很远。这么远的距离鹏鸟都能坚持,说明它目标高远,有所坚持,不轻易放弃,值得我们学习。
师:看,这样的表述是不是既具体又有深度了呢?我们继续。
生5:“化而为鸟”,我读出了鹏鸟其实是会变化的。它是由一条大鱼变化而来的。
师:读得非常细致。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鲲鹏鸟的形象:体型硕大无比,变化形态多样,活动范围广阔。同时它又具有奋飞向上,追求理想,敢于挑战,目标高远,坚持到底的特点。你们非常厉害,仅仅通过文本就解读出这么多的内容,而且是从“裸文”直接解读出来的。但老师还想问,这样的鹏鸟是真实存在的吗?
生(齐):不是,是作者的想象。
师:这个特点在预习提示中已经告诉我们了,请圈划出来。
2.感受旨趣——鲲鹏之思考。
教学片段二
师:这样一个体型硕大无比、变化形态多样、活动范围广阔而又奋飞向上,追求高远理想,敢于挑战和坚持的鲲鹏是完全自由的吗?
生(齐):好像不是,是受到限制的。
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6:“去以六月息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鹏鸟要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它不能独自飞行,好像要借助外力。
师:这句话中有一个虚词特别重要,你能发现吗?
生6:是“以”字,它的意思是凭借,从这个字推断出鹏鸟其实不能凭自己的力量去完成飞行。
生7:“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句话我也读出了相同的意思。作者想告诉我们,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师:这句中的“野马”“尘埃”怎么理解?
生7: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
师:这两样事物有什么共同点?
生7:都是非常微小的事物。
师:庄子为什么特意提到这些微小的事物呢?
生7:连极其微小,几乎没有重量的事物都需要依靠气息去完成运动,更何况鹏鸟这种不可想象之大的物体。
师:还有没有地方可以读出限制的味道?
生8:“抟扶摇而上者”也可以读出来。文本的前面就直接交代出“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是说海水的运动带来大风,而大风可以帮助大鹏鸟南飞。
师:那如果没有这股大风呢?
生8:没有大风,鹏鸟就不能完成从北冥到南冥的飞翔。
师:大风呼啸,海水腾涌,声闻数里,惊天骇地,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生(争相回答):气势磅礴,声势浩大,气吞山河,排山倒海……
师:《北冥有鱼》选自庄子的《逍遥游》。逍遥似乎是庄子穷其一生的追求目标,而鲲鹏就是他追求目标的具象化。庄子主张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清高孤傲的他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他笔下“鹏鸟”一方面好似具有硕大有力、无尽飞翔、追求自由、坚持挑战的形象,但另一方面又清醒而深刻地点出外力的重要性,承认外力能够让世界的万事万物活动起来。“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是卢梭洞察世界之所获。“生而自由,固于枷锁”,我们都是尘世当中的俗人,都无法成为真正的逍遥者,要受到“物累”,所以现在一个词很流行,叫“心累”。每个人都会心累,庄子也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他在现实和理想之中徘徊并试图超越,而徘徊超越的过程,就幻化成这只长空高翔的鹏鸟。
3.归纳拓展——鲲鹏之联想。
教学片段三
师:其实鲲鹏的形象依然扎根在我们中国文化中。《西游记》当中有一妖精,扇一翅就有九万里,两扇就赶过孙悟空的十万八千里了,所以孙悟空反倒被他挝住,拿在手中,左右挣挫不得。这样的妖精你们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其实吴承恩的这段描写就借鉴了庄子所创造的大鹏鸟的形象。你们还能不能想到学过的哪些诗句或成语,能和今天所学的鲲鹏形象相契合的?
生9:李清照有“九万里风鹏正举”的感叹。
生10:我记得岳飞好像字叫“鹏举”,不知道是不是与这个有关。
生11:成语有很多,如鲲鹏展翅,大鹏展翅,鹏程万里等等。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鲲鹏已然成为中国有志之士的化身。今天回家,如果你觉得还想全面地解读鲲鹏的形象,想再进一步了解庄子的思想,老师建议大家去翻一翻《逍遥游》。你会发现集中描绘鲲鹏形象的有三段文字,这些文字究竟又会带给你怎样的思想情感体验呢?欢迎你在这节课后再来找老师交流。
三、教学反思
1.品析感知是学习语言最好的触手。
学习语言,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方法还是品析感知。而对于文言文而言,品析感知这个触手也是“文”“言”结合较为理想的方式之一。本节课,学生完全能够通过书下的注解理解全文内容,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抓一些关键性的文言字词,促使学生对关键形象进行理解,如从“怒”字品析出鹏鸟的奋飞和追求;从“抟”“扶摇”等词感知出鹏鸟的飞翔富有气势,空间阔大但并不自由,需借助外力;从“以”“海运”的意义推测出鹏鸟运动的条件;从“野马”“尘埃”等词的背后意义推知庄子的类比思想。综合起来,学生理解“生而自由,固于枷锁”的鲲鹏形象难度就不大了。
2.预习提示是学习很好的抓手。
统编教材中,预习是其中重要的助读方式。人教社编审、中学语文室主任王本华说:“预习兼有助读和作业双重功能,或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或调动阅读期待,或与以前学习有所勾连……目的在于引导、铺垫、提高阅读兴趣等。”笔者抓住了预习提示中两个关键短语——“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让学生初步理解庄子作品的特色。在日常教学中,笔者也善于利用讲读课前的预习提示,如教学《木兰诗》时,作者关注到预习提示中的“英雄气概”“儿女情怀”“广为流传”“北朝民歌”四个词语可以分析诗的内容和影响,直接架构起整节课的内容。预习提示是学生学习很好的抓手,能够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3.积累想象是拓展必备的能力。
文言文表达言简意赅,很多文字背后的意思,推敲起来具有无穷的韵味。而庄子文笔的特点就是极富有想象力,他笔下鲲鹏的形象影响深远,广泛作用于后来文人的诗词创作,也促发了相关成语、俗语的产生。但是文本只节选了《逍遥游》的开头部分,如果只翻译出文言字词的意思,那么学生肯定不能准确而全面地解读出鲲鹏的形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而深入地思考表述,克服选择概括性词语这个坏毛病,多用具体而个性化的词语。另外,鲲鹏的形象特别适合引导学生去积累想象,收集与之相关的文化现象,进而促使学生扩大阅读范围,进一步理解庄子思想的精髓,这样的拓展是必要而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