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食品专业课教师的角色转型及重塑

2020-12-18刘达玉孟凡冰胡晓红

农产品加工 2020年21期
关键词:育德专业课立德

余 华,张 崟,刘达玉,孟凡冰,胡晓红

(成都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四川成都 610106)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立身的根本,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2019 年10 月教育部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才培养优化的有效途径,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必然趋势。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把握好这个阶段学生思想的正确引领、人格的塑造尤为重要。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高校教师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养培养的中坚力量,是课程思政的实施者、推动者,是决定课程思政成败的关键因素。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专业课教师应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成功进行角色转型、角色重塑和正确的角色定位,坚守好课堂主阵地,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功能,由专业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做学生成才的“铸造者”。

1 课程思政背景下食品专业课教师角色转型的必要性

1.1 角色转型明确了教师的“育人属性”,凸显了教师的育人身份,角色定位更合理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主体,是学生人生航船的导航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高校教师应该具有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等多重身份。课程思政背景下食品专业课教师角色定位包括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等多个维度。只注重向学生灌输专业知识,停留在专业理论和技能培养的单一身份的教师已经不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更缺乏教育国际竞争力。

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根据社会的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遵循社会规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它是个体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位置,是社会赋予个体的身份和责任[1-2]。角色意识是个体稳定而深层的感知,注入了个体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教师角色即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依据社会期望所扮演的角色,是教师地位、作用、职责义务和扮演能力的综合反映[3]。教师的角色定位、育人身份意识会对学生的认知和价值导向产生深远影响,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是教师的基本准则,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法》总则中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法明确指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专业课教师承载着知识传授与育人双重功能。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专业课教师更应该强化这种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思政意识,清楚自身角色定位,避免角色缺失与混乱,将无形的价值观教育与有形的专业知识深度融合,实现“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型,明确角色的职业使命感与岗位责任感,凸显教师身份的育人功能,履行好教书育人的岗位初心,铸师德、弘师魂。

1.2 角色转型强化了教师的“育人能力”,提升了专业课教师的综合素质,课程思政的成效更明显

由于课程属性和定位的不同,长期以来,高校专业课教师基本上处于专业知识讲授和实践这个层面,对学生思想政治引导甚少,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主要依靠思政课程“孤军作战”,思政课程理论性强,相对枯燥,课堂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够。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教师角色转型将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双重身份有机融合,通过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能力,扭转传统意义上专业课教师单一施教的局面,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潜在的专业优势,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丰富课堂内涵,提升教育高度和深度,改变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剥离和脱节的现状,实现专业课程从教学到教育的转变,做到知、情、意、信、行的高度统一,达到较好的课程思政效果。

1.3 角色转型深化了教师的“参与度”,体现了“三全”育人目标的“全员性”

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树人是核心,立德是根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提出,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目标,“三全育人”教育理念要求全员参与育人工作,开启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模式。广义的全员育人是指由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狭义的全员育人是指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包括“两课”教师、学工干部、共青团干部、专兼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还包括党政领导、管理干部、专业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后勤管理人员等都立足本职岗位,认真做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4]。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全员育人要求人人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思政课教师和学工教师的专属职责,每个教师都要具备立德树人的意识,呈现全员调动、齐抓共建、相互配合形成立德树人合力的格局。相比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在实施全员育人时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因为与学生专业的一致性,思想上更容易产生共鸣,与学生沟通的契合点多,认同感强。其次,思政课程授课对象广泛而普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较差,与专业结合度不够,而专业课教师就可以弥补思政课在这些方面的不足。最后,现在大学生实行导师制,专业课教师一般都是学生的专业导师,从大一开始就与学生在很多层面有较多的交流,接触机会多,相处更和谐,在育人方面更具亲和力。

角色转型会深化课程思政教师的参与度,体现“三全”育人目标的“全员性”,增强教师使命感和责任感,每位教师都不忘立德树人的初心,肩挑“思政重担”,由专业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做学生成才的“铸造者”。

1.4 角色转型强化了食品专业的特殊行业属性,丰富了课程思政中“职业素养”培养目标的内涵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专业是一个与国民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专业,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行业属性,食品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国民的健康、行业的发展前景及社会的和谐稳定。相比其他专业,食品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除了一般道德层面要求的基本点、普适性外,还具有特殊性、专一性,仅仅依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

职业素养是指劳动者通过学习和积累,在职业生涯中表现并发挥作用的相关品质,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5]。食品行业职业道德,是指在食品行业从业的人,在职业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6]。课程思政背景下食品专业课教师在进行角色转型时更应该明确食品行业的特殊性,进一步强化食品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教育意识,丰富职业素养培养目标的内涵,可以从职业纪律、职业诚信、职业责任、职业行为等方面深入展开,培养学生树立遵章守纪、诚实守信、敬畏生命的观念,具备职业使命感、社会责任感、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意识,提高食品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食品从业人员。

2 课程思政背景下专业课教师角色重塑的基本素质特征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实施者、推动者,教师的育德能力是决定课程思政成败的核心因素,提升教师育德能力,对专业课教师角色形象重塑是推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关键所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专业课教师通过角色重塑,使其具备以下课程思政基本素质:较高的政治敏感度,较强的政治导向力;思政元素挖掘的高效性、较高的思政元素洞察力和融合力;较强的育德时机把控力,较强的育德技巧性等,从而达到较好的课程思政效果。

2.1 角色重塑的基本素质特征——较高的政治敏感度,较强的政治导向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实践的主体,德为师之本,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是教师的基本准则。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专业课教师应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高度的政治敏感度、较强的政治导向力和把握能力。在角色重塑过程中应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养,提升育德意识,增强育德能力,履行好教书育人的岗位初心,能科学地将专业知识的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充分认识并利用专业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隐性作用,真正达到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做一个爱岗敬业,具备扎实学术功底,良好职业修养和道德情操,传递正能量的好教师,做好学生的榜样示范[7]。

2.2 角色重塑的基本素质特征——较高的思政元素洞察力和融合力、思政元素挖掘的高效性

课程思政是通过对专业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和梳理,将思政元素渗透到整个教学中,构建思想政治理论、综合素养、专业教育三位一体的课程新目标,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很多专业课程本身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德育资源,需要教师去充分挖掘和梳理,因此在角色重塑过程中必须重点打造专业课教师对思政元素的洞察力、融合力。较高的洞察力表现在能及时发现、捕捉存在于教学环节中的思政资源,较高的融合力表现在能处理好知识导向和价值引领二者之间的关系,能将思政资源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毫无生搬硬套、强行植入的突兀感。思政元素挖掘的高效性表现在思政元素挖掘的宽度、深度和准确度。通过对专业课教师上述素质的培养使课程思政收效斐然。

2.3 角色重塑的基本素质特征——较强的育德时机把控力,较强的育德技巧性

“课程思政”是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校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专业课教师应强化“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课程思政理念,具备层层推进、步步渗透育德意识的能力,要有全局观、敏锐度和全新的视角,善于抓住每一个教学环节,从教学体系的构建、培养目标的修订、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手段的完善等方面准确把握好每一个育德时机,专业课教师对育德时机的把控力和敏锐度是决定课程思政成效的关键因素。

课程思政不是单纯地把思政课内容放到专业课教学中,不是简单的“1+1”,而是将二者有机融合,发挥协同效应作用,所以思政资源融合的技巧性和策略性至关重要,应准确把握好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突出侧重点,在将思政元素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时,要顺势而为,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感染和引领学生,达到“如春在花、如盐化水”之成效,才会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3 结语

(1) 教师的角色定位会对学生的认知和价值导向产生深远影响,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8]。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专业课教师具有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等多重身份,角色定位包括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等多个维度。

(2)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专业课教师在角色转型时应明确教师的“育人属性”,强化教师的“育人身份”和“育人能力”,清楚自身角色定位,避免角色缺失与混乱,由专业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做学生成才的“铸造者”。

(3) 角色转型会深化课程思政教师的参与度,体现“三全”育人目标的“全员性”,增强教师使命感和责任感,每位教师都要不忘立德树人初心,肩挑“思政重担”。

(4) 食品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除了一般道德层面要求的基本点、普适性外,还具有特殊性、专一性,课程思政背景下食品专业课教师在进行角色转型时应该明确食品专业的特殊行业属性,进一步强化食品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教育意识,丰富职业素养培养目标的内涵。

(5)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专业课教师通过角色重塑,进一步提升以下能力:较高的政治敏感度,较强的政治导向力;较高的思政元素洞察力和融合力、思政元素挖掘的高效性;较强的育德时机把控力、较强的育德技巧性等,从而具备较强的课程思政素质,达到较好的课程思政效果。

猜你喜欢

育德专业课立德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探求中考毕业班级足球的育德路径
班主任:坚守课堂育德的教学初心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育德养正:幼儿园教育的理性回归
微信在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