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度融合
2020-12-18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龙师附小龙文分校庄凤珍
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龙师附小龙文分校 庄凤珍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中,着重强调了教育要实现信息化。在此指导下,广大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进行了探究。笔者在组织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时候,也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进行了探索,发现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实现教学氛围的营造,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实现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自主走入文本场景,深刻地理解文本内涵。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氛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是与周围的环境进行互动的过程。环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轻松自由的课堂教学氛围,不仅可以使学生放下对学习的戒备,还可以点燃其学习兴趣,使其在兴趣的驱动下,自主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对文本内容展开探究。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大部分教师一上课就开始讲述文本,忽视课堂氛围的创设,导致学生在枯燥的环境中逐渐失去阅读兴趣。为了解决此问题,笔者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尝试发挥多媒体技术声像具备的特点,发挥音乐、视频等作用,营造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以《开国大典》为例,笔者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初,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了从网络上下载的国庆阅兵视频。庄严肃穆的画面一经展现,就点燃了学生的激情。随着一支支队伍的有序行进,学生内心澎湃,思绪万千,不少学生激动地喊出了“真帅”“厉害了,我的国”等,课堂氛围异常火热,甚至一些学生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在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之后,笔者顺势加以引导: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国力在不断地增强,在无数劳动人民的不懈奋斗中,我们才看到了这么壮观的阅兵典礼。那么,在百业待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们的第一场阅兵典礼是什么样的呢?以此点燃学生的阅读兴趣,继续创设积极的阅读氛围。
二、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感知文本
(一)利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
心理学已有研究表明,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学生的记忆和学习水平将得到提升。阅读教学的实现,不仅要引导学生发挥视觉作用,还要使其在视觉、听觉等作用下,积极探究文本,加深对其的理解。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网络资源也在不断丰富。通过网络,我们可以轻松地获取与教学有关的影像资料,直观地将这些资料展现出来,可以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作用,自主描摹画面。以《草原》为例,在生活体验过程中,不少学生建立了这样的草原认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那么,草原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对于没有亲自到过草原的学生而言,是难以想象出具体画面的。在画面的缺失下,学生自然无法感知到草原的辽阔、壮美。面对此情况,笔者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利用课前搜集的信息,借助多媒体营造草原景象。在视觉、听觉的作用下,学生自主地在大脑中构建蓝天、白云、骏马、雄鹰这样的画面,从而感受到草原的壮美,建立积极的情感,以此为走进这篇文本、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
深入感知文本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因为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生活经历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通过语言文字感知到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与作者情感的碰撞是以具体的场景为载体的,当学生自主地走进真实的场景时,会有所思有所想,自主地寻找与作者思想碰撞的点,以此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阅读场景的创设离不开信息技术。所以,笔者在组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时候,一般会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主感知。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例,在教学活动开展中,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系列的微视频,如《地道战》《小兵张嘎》等,使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走进战争年代,在爱国人士、革命战士的奋不顾身中,感受其身上所具备的爱国情怀和坚强不屈的意志品质等,从而将此迁移到文本中,通过对敌人和五名革命战士行为的分析,建立不同的情感,对狼牙山五壮士产生敬佩之情,以此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而且,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学生还可以掌握阅读文本的方法,透过场景感知文本内涵,实现自主阅读。
除此之外,笔者在组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还将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的权利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自主性的发挥下,利用网络渠道搜集与教学有关的信息,从而在丰富的信息资源支持下,开阔眼界,实现有效发展。
三、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营造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其在自主性的发挥下,走进文本,理解文本内涵,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进而提升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