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视角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
2020-12-18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慈济幼儿园周晓琴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慈济幼儿园 周晓琴
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依赖一定的环境。幼儿园是幼儿成长的一个独特的环境。就环境本身而言,不仅包括幼儿园的物理环境,同时也包括幼儿园所提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以及幼儿在此中反映出的生活状态。这是我们对幼儿园环境的认知。但在儿童视角下,幼儿园的环境应该是怎样的,如何从环境中获取知识,就需要幼儿园教师进行深入探讨,为儿童营造一个符合儿童视角的成长环境。
一、儿童视角概述
儿童视角就是儿童看待周围事物的眼光和角度。从本质上讲,儿童视角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主要是儿童的引导视角和主动视角。引导视角主要是由幼儿教育者来引导儿童,使幼儿产生内在的自觉意识;主动视角主要是儿童自身认识世界的能动性。儿童视角是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儿童自身共同培养的产物。因此,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在关注儿童上下功夫,让情相通,成为儿童的知心者;一方面要在幼儿园的环境上下功夫,为儿童提供一个以自我为基础的环境探究,促进自我完善。归结到儿童视角的创设,就是在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基础上,增添教育的内涵,使幼儿园的环境成为回归生活、追随自然的天地。
二、掌握和运用儿童视角
在抛弃了所有的装饰和修饰后,呈现在儿童面前的就是自然的本来模样,在这样的氛围中,形成了儿童发展的空间。幼儿园物理环境的变化和教育理念的贯穿,均需要在儿童视角下来完成,通过征求儿童的意见,体察儿童的需要,共同创造一个适合儿童发展的环境。这是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与儿童的思想碰撞中逐渐形成。
倾听和对话对于掌握和运用儿童视角有着重要的作用。获得儿童视角最基础的方法就是倾听儿童的诉说,积极和儿童对话。幼儿园的环境应该是一个变动的环境,不同文化的注入将形成各异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不变的主角就是儿童。对儿童的认知,更多地体现了成人主观的认识,当降低身段,抛弃年龄的纠缠,摒弃一些既定词汇,让思想放松,才能真正达到深入儿童灵魂的境地。
幼儿园是儿童的天地,在这个天地中,儿童有着最多的自主权,可摆脱各种束缚,在主题变化和自然转换中,开启创造的能力。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幼儿能实现对社会规则的遵守。教室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不仅是施教之所,同时也是情感之所。从需求角度出发,儿童视角是在满足物质需求后,更高精神层次的需要。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实际就是在满足儿童物质追求的同时,提供给儿童更多的精神上的享受。通过物质层次和精神层次沟通的建立,儿童的思想可以更加自由,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支持和理解。
三、儿童视角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
儿童视角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儿童的方式来引领成人进行环境建设。在儿童的心里,世界不是静止的,而是活动的,即便是在幼儿园这样的固定环境。教育的本质是让一个人拥有幸福感,教育环境的创设注重的是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而非场所建筑。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学习知识不是重点,重要的是拥有幸福感。幸福感的核心来自自我强大的内在力量,当儿童拥有幸福感后就会形成经验,产生自我的概念,从而完成自我创造。充分利用环境,为儿童提供经验,有了经验后,才有可能进行自我创造,完成对动机的探寻,这也是儿童视角下环境创设的本质。
(一)生活化课程
固定于课本的课程,虽然是文化的载体,具有一定的文化指向,但文字只能还原意境,无法保持文化的原生态,对于文化的还原需要依托一定的环境氛围,再现文化的深刻含义以及更加适合教育本身的文化。
对于幼儿园来讲,幼儿园的环境与课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环境对于课程来讲,就是课程生成的土壤,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获取了新的学习内容,可不断提高儿童的能力;课程对于环境来讲,就是能生成新的环境,课程在讲述的过程中,需要有相应的环境为依托,在特定环境的支持下完成课程,也就是说,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课程会逐渐促进环境的改变。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决定了两者之间的相互转换。在幼儿园的任何一个环境中,环境中的每一部分都可以转变成为课程,课程及其产生的学习结果将成为改变环境的源泉。
生活化的课程就是在幼儿园这个固定的环境中蕴含的自然环境以及环境背后的文化背景,正是这样的环境,为生活化课程提供了生生不息的泉源。当幼儿园的环境成为教育的一部分后,这种环境的内敛性将发散出来,和儿童的成长融合在一起,成为儿童追寻与环境共生意义的体现。
生活化的课程,一定要展现儿童视角。从文化角度出发,儿童的文化价值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儿童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只是在成人的世界中无法充分进行表达,所以经常被忽略,让巨大的文化价值宝库空置,这也是人类的损失。儿童的想象有时可能天马行空,可是每个人都有这个阶段,即便是为了完成自己童时的遗憾,也要像当初一样,以赤子之心来对待儿童,充分理解他们的想法,为儿童创造更多的机遇来实现想法,让理想和现实零距离。良好的环境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幼儿园环境的创建,就是要依靠教育者与儿童的沟通来完成,这也是儿童文化价值的再现。这个过程是持续的、发展的、动态的、丰富的,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创的过程。因此,儿童与环境的关系最终体现为在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共生、共进、共享的和谐关系。
(二)教室中的展示
对于教室中的展示,不同的教育工作者有不同的主张,但绝大部分都是儿童的作品。显然,教室的展示包括但不限于儿童的作品,还有很多需要进行展示的东西。儿童的思维与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效果来看,幼儿园的环境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具有第三教师的职能。在幼儿园这个环境中,儿童与幼儿园处于互动关系中,在潜意识中触发了儿童的思考,规范了活动,开启了灵感,改变了认知。教室不仅仅是一个区域环境,更多的是支持儿童学习和发展的空间。
什么样的教室才是儿童需要的呢?这需要教育工作者费心规划。各种设想我们都有准备,但最好是教室的布置能够有完整的支撑作用,为儿童提供一个可以自由活动、内容丰富、积极互动、充满了学习和启迪作用的环境。教育工作者善于吸取教训,抛弃了以往充满个人意识的布置方式,渐渐地将教室这个空间留给了真正的主人,经过简单布置后,将更多的空间留给儿童自行进行填补,通过儿童自行的丰富后,才最终展示出儿童的成长和进步。
教室这个区域环境是儿童主要的学习空间。教室的装饰有多重样式,既有建筑照片,也有幼儿作品等。不同的张贴有着不同的效果,不管使用哪种张贴方式,均是提供链接的媒介,都会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产生价值。
1.环境和儿童链接
让环境与儿童产生链接,就需要教师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仅仅需要做一些小事。当儿童完成作品后,为作品加上名字和时间等,就完成了环境与儿童的链接,将儿童的印记留在了环境中。
2.儿童对环境的探寻
教师适时提问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潜在的教育作用。如对作品的提问,可以促使儿童进行思考;对作品的指导,可以加快儿童的反思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可以使儿童与环境密切地接触,促进儿童对环境的探寻。
3.共同区域的打造
在教室这个共同区域中,需要为儿童打造怎样的学习过程呢?在教室这个区域中,需要教师能够实现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这样的过程,通过循序渐进的程序,使儿童全面成长。
4.功能区的建立
在教室中划分出一定的功能区,采用共同区域的打造方式,强化记忆到创造的过程,加深儿童对过程的理解,从而实现思维方式的提高和转变。
儿童视角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有了很大的提高和进步。对儿童视角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尚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不断提高儿童在环境中的存在感和参与感,为儿童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