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0-12-18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第三实验小学谢高红
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第三实验小学 谢高红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科核心进行课堂教学。语文学科知识内容较丰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想要厘清逻辑关系是比较困难的,只有做到提前预习,才能够跟上教师的步伐,形成新的逻辑知识。因此,教师必须要强化预习指导,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
一、强化教师预习指导,提高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从目前的很多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来看,部分学生认为课堂预习是无用功,是一项形式主义内容,属于浪费时间,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实际上,预习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要想高质量地预习,往往需要师生之间进行高效互动和紧密配合,并且有目标地预习。
教师要善于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指导学生预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意识到学生的课前预习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因此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加强学生对旧知识的梳理,提高课前预习的效果,使学生能够通过思维导图完成新旧知识之间的转换。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在对知识进行归纳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连接,同时也要积极主动地从自身所学习的知识当中找到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旧知识作为基础然后进行提炼,达到旧知识和新知识联合的最终目标。所以思维导图是学生学习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生学会归纳的基本保证。
二、注重预习过程中的概念理解,加强内容拓展
小学语文由于知识概念较为复杂,比较琐碎,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够很好地理解。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教师可以将较为抽象的概念以直观的图形进行表现,加强学生的理解深度,提高教学的效果。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自行对思维导图进行补充,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在回忆旧知识的过程中认识新的知识,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拓展。在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阅读素材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教师要立足于课文原本教材进行内容拓展,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发挥想象能力,提升理性思维能力。我们必须要充分意识到基于阅读的预习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不能够急于求成,而是要循序渐进,厚积薄发。著名教育学家和文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文的核心价值在于指导性,这充分表明了教材所起到的作用是基础性的作用,如果想要对学生加以拔高,就必须要进行课外拓展。通过学习教材,学生能够感受到基础性的启迪和教育。教师要充分将课文中的经典内容作为基石深入研究,逐步提升学习思考能力。例如,对于《草船借箭》这篇文章,应当鼓励学生提前进行细致预习,然后在课堂上选取《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片段进行阅读和探讨,鼓励学生就《三国演义》中印象深刻的地方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感受作品中的英雄形象,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在预习过程中,可以充分贯彻任务教学法,让学生思考最有价值的英雄,然后围绕这个英雄去寻找《三国演义》中的相关内容,包括故事人物、场景、地点、语言等,进行多方位的思考与探究,提高审美层次。小说中人物众多,关系较为复杂,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可以鼓励学生动笔画出人物关系图和事件脉络图,从而深刻把握小说的内容,把故事结构化,这样学生对这本小说就会有更加清晰的理解。
三、注重预习过程中的n+1 勾连延展
所谓n+1 多文本阅读预习法,主要是指在预习一篇文章的过程中,围绕特定的n 个节点,延伸若干篇课外文章,让学生进行阅读和讨论,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课外拓展,增加阅读量,拓宽眼界。小学阶段培养阅读能力是非常关键的,要对文章原本内容进行解读,对文本中具有特色的内容加以延伸,数量要由少到多、由易到难,从而实现循序渐进的阅读提升。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设置文本拓展环节,简化课堂操作步骤,给予学生积极有效的引导,要为学生留出一定的自学时间和空间,既保障阅读积极性,也能够给教师留下一定的备课时间,有条不紊地推进阅读课堂。n+1阅读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找准课内文本与课外文本的有效连接点,只有做到无缝连接与紧密配合,才能够将那些从文本中获取的知识与情感迁移到课外阅读之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教学内容。
要注重预习过程中的文本品鉴,迁移延展。当学生开展课前预习的时候,其文本理解能力和个人表达能力必然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自身思想外显化,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脑海中的想法,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要放飞自我,大胆地表达自身的思想感情。例如,对于一些具有深刻感悟的课本文章,可以发表情感体验,或者用文本的形式进行再创造。以《三国演义》这部经典小说为例,每一位学生都有独特的看法和观点,比如有的学生会说:在仔细阅读《三国演义》之前,我只知道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个主要人物,但是通过仔细品读《三国演义》,能够发现很多细节之处,并且对于诸葛亮、赵云等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这种细致入微的预习有助于提高审美能力,帮助学生触摸文学的情感。
四、在预习过程中串联文章脉络
我们知道人最重要的地方是心脏,它是我们活力的源泉,是生命的起点。那么一节阅读课的“心脏”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就是主问题。必须要紧紧围绕主题开展预习指导,从整体角度进行分析,体现教学主旨。
首先,要通过整体带入引导学生感知文章。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加强感知,大致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核心内容。再从核心内容入手,研读文本,钻研表达。同时,立足于学生兴趣点设置阅读教学过程,并且为学生推荐相关的阅读资料,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除此之外,在预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与学生进行远程沟通,及时回复学生的提问,帮助他们解决阅读问题。另外,阅读教学可以配合其他教学环节共同开展。例如,鼓励学生将生字、生词记录下来,并且摘抄一些自己喜欢的优美句子,从而丰富语文知识,提高文学素养。教师还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小学生拓宽知识面,加强对于多种类型文章的阅读和学习,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大部分小学生都喜欢阅读一些趣味故事类的文本,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为他们推荐风景类、人物事迹类、科普类文本,让小学生的阅读范围更加广泛。
其次,要聚焦文字,理解文本内容。在小学语文预习过程中,文字是核心内容,学生必须要学会聚焦文字,认真分析每一句话,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我们要回归文本,忠于表达。例如,在《蟋蟀的住宅》这篇文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读全文,并且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文本讨论,每一位同学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互相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另外,要组织小组代表上台发表演讲,全体同学共同对文本内容进行研究,并且学会文本的再分析,完全脱离文本让孩子去说说蟋蟀的选址为什么那么慎重,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再次回归文本,体会作者对蟋蟀住宅选址的描写是多么精妙。从以上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想把预习教学落到实处,就要结合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写作的深意,只有经过长久的思考和练习,才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前预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教师要不断革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从而构建高质量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