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研究
2020-12-18福建省仙游县枫亭镇山立学校杨春兴
福建省仙游县枫亭镇山立学校 杨春兴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文言文教学正遭遇困境,因为学生文言文基础薄弱,教师迫于应试的压力,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为考试而教的现状,自然衍生出“文”和“言”分离的现象。于是一篇篇文言美文被肢解,异化成学习文言知识的例子。鉴于此,本文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谈谈农村高中文言文教学实践研究心得。
一、引导学生有的放矢预读课文,逐步提高语言建构能力
其实部分高中学生畏惧文言文是因为他们没有形成课前预读(课前自学)文言文的习惯。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养成预读文本的习惯,即在教师授课前,学生应该自己走进文本,不借助现成译文自己疏通文义,圈点勾画,遇到阅读障碍时借助课下注解,或猜读,或跳读,让学生自己摸爬滚打才能称得上自主学习。其次,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还可以间歇性地使用“文言还原法”。所谓“文言还原法”,即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精心挑选一段包含特殊文言现象的译文,要求学生把文段还原成相应的文言文。学生在把译文还原成文言文的过程中,可以直观地体会古今异义、文言文一字一词的本质特点。在还原过程中,学生还可以自主地归纳文言文其他的一些特殊现象,这样学生就可以自己“习得”把握文言文语言建构规律,并且可以将这些规律自主运用到其他阅读情境之中。
二、精准解读,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语言和思维关系密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语言是承载思维的工具。同理,文言文文本的“语言”也承载着古人的思维,蕴含着古人的智慧。文言文教学中,在揭开“言”这层神秘的面纱后,应该进一步去洞察古人的精妙思维。
案例一: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为何能劝退秦师?抛出问题后先让学生自己思考,之后在小组内研讨,派代表发言,教师在评价学生代表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梳理总结。
烛之武的胜利在于他站在对方立场说话——
讲道理一:亡郑对秦不利;
讲道理二:存郑对秦有利(与上面形成对比);
摆事实:晋国忘恩失信;
讲道理三:晋国在亡郑后可能攻秦(假设推理)。
本文段给我们的思维提升展示了一个良好的范例: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烛之武运用了假设推理、正反对比推理、预见性推理,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古人的智慧,发展提升自己的思维。
三、品味文本佳妙,提高学生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
教材所节选的文言文文本都是经典的文章,经典文章不厌百回读,每读一遍常常有新的发现和体会。学生只有反复地朗读、细细地品味,才能品味其中的佳妙。
案例二:在教读《师说》一文第二课时时,要求学生反复朗读第一段,并且品味本段的说理之美。本段说理之美在于不懈质疑:不论对别人的观点还是自己的观点,都要有质疑的意识。对论述的问题有耐心。质疑是为了更好地相信。本文段的说理之美在于不断自我质疑,站在读者角度设问,不断突破,在这严密的自我质疑过程中,得出自己想表明的而且令人信服的结论。这时审美活动既是一种对象化把握世界的方式,也是一种自我确证、自我超越、自我发现、自我塑造的非对象化的活动。
四、指向表现,促进文化的传承和理解
文言文的“言”中不仅蕴含古人的思维和智慧,也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文言文教学中,要在品味语言之美的基础上感悟传统文化之美。文言文教学的过程就是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过程。文言文教学需要对民族文化进行转换,强化民族文化认同、适应、同化与融合,使学生在实现文化成长的同时,获得精神的成长和生命的成长。
案例三:在教读《归去来兮辞》一文时,教师在学生预读课文并且疏通文义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总结文言特殊语言现象,之后可以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探究:本文写作者辞官归隐,从哪几方面写归隐之乐?从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学生自主思考之后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室内之乐:作者回家后,尽情享受自饮自娱悠然之乐;园中之乐:诗人悠闲漫步,矫首遐观,细赏美景;田中之乐:诗人亲自劳作,为万物及时生长而欣喜;身心自由之乐:人生苦短,归隐田园正顺了自己的心意,享受旷达之乐,体现了诗人不愿与士族阶层同流合污、不愿融入污浊黑暗的官场生活的情志,追求与自然融为一体,追求心灵自由,追求独立人格的情怀。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感受到诗人的情志和情怀,实现了文化的“增值”,并形成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在实现文化成长的同时,也获得精神的成长和生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