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课堂在“核心素养”的沃土上“生长”

2020-12-18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实验小学

小学时代 2020年9期
关键词:垃圾生长儿童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实验小学 白 昀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指出: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对新理念、新要求,需要我们将学生视为独特的生命个体,关注他们成长过程中所需的必备素质和核心能力。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我们的课堂就必须具备生长性,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那么,如何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呢?

一、多元文化,肥沃“生长”土壤

“全面发展的人”要求学生具备综合性品质的“素养”。因而,我们应该打破学科的局限,不拘泥于教材,一切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资源都可以成为提供课堂养分的肥沃土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组建形成整合学科的能力,让知识、能力和态度有机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生活性的特点,在学习资源的整合过程中,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单一途径走向多元渠道,由单一学科走向综合文化,创建多元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新模式,充分挖掘家庭、社区、社会的课程资源,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活源头。在执教《可亲可敬的家乡人》之前,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关注身边的事例,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点,了解家乡的优秀人物事迹,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在课前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将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资料,在小组配合分享的过程中,他们又将掌握不同的学习方式。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展示各自收集到的人物图片,介绍有关名人的历史故事,结合学校经典诵读活动,展示我们泉州历史名人的作品,如李贽、郑成功、俞大猷等。这样的活动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在“沉浸”式的学习活动中深入地了解家乡人,为家乡感到自豪,学生在体验中亲历,学习更主动、更有效。

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来源不再只是单一的教科书,还包括了活动过程中的体验、经历等等;学生的学习场所也不再局限于课堂,还拥有了更广阔的天地。多元文化让《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具有发展的生命力,让更多资源协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创新活动,改变“生长”方式

在卢梭看来,儿童的教育就是要把儿童当做儿童,遵循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规律,就会导致一些早熟的果实产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儿童的学习需求,关注儿童对于新学知识的兴趣点,了解儿童原有知识固着点与新学知识的潜在距离,思考怎样的方式更有利于他们自然习得。

1.探索。儿童本身就是“探索者”,探索是儿童的又一天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就是一个探究者,探究是儿童的专利。而《道德与法治》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最根本的特征也是它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是引导儿童探索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规律的途径。儿童通过观察、想象等独立活动,经历破土、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的自然生长过程,使探索真正内化为他们的一种学习意识和学习素养。

在执教《小心,病从口入》一课时,我组织探究性的游戏——火眼金睛辨一辨,让孩子们找出哪些食物是不能吃的,并说出理由。在探索过程中,学生始终在积极参与,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到食物挑选的重要性,认识三无食品,辨别过期产品,逐渐形成食品安全的意识。

2.实践。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由此可见,参与其中,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鼓励孩子们通过“自学理解→提出问题→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发现、验证”的过程进行实践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将从中获得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也将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和智慧;最终在反思总结中对自我、对他人、对生活有所感悟。

正如《美,就这么简单》一课当中,孩子们通过课前的调查活动收集数据,在课堂上交流分析,从中发现,我们时时刻刻在产生垃圾,这些垃圾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课前的实验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将垃圾掩埋一星期、燃烧等方法发现,塑料、电池等垃圾不会腐烂消失,而且会产生有毒物质。如果这类垃圾不得到妥善的处理,会严重地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土地、水资源等严重污染,后果将无法想象。

三、转变观念,强化“生长”能力

一堂可以自由生长的课可以自由延展,它不仅拘囿于简简单单的一堂课,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校内、校外实践课程,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体验及感知力。

1.反刍。在课堂中,学生应该具有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做到这些,培养学生的反刍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日本学者佐藤学常用“倾听”“串联”“反刍”描述教师的教学行为“三要素”。但“反刍”不应仅是教师单方面的教学流程,更应该潜移默化地成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我们的课堂中应当适时地请话题返回原点,并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内化和反思前面所学内容,学生不能理解的时候教师做再次阐述,将儿童的思考引向深入。倾听→串联→反刍→倾听,如此循环往复,促进学生及时记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以及深入思考,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2.运用。“不要让学生的积累沉睡在笔记本上”,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知识不能停留在识记的层面上,更需要学会应用。只有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道德素养、法制意识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例如:学习了《美,就这么简单》这一课之后,学生学会了垃圾分类的方法,学生跃跃欲试的心情可想而知,课堂上的模拟活动让学生感觉不够“解渴”。此时,我及时安排了以下作业:(1)做家庭小助手,帮助妈妈分类垃圾;(2)做环保小卫士,想一想有哪些废物再利用的好点子,动手做一做,开一个班级交流展示会。在这一系列的实践中,学生对垃圾分类,变废为宝这一知识点印象极为深刻,同时,学生的观察力、比较能力、创造力等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另外,此项活动也对学生进行了不乱扔垃圾、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实现了教知识与育人的同步。

总之,“不生长”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被生长”的课堂是僵化的课堂,“自生长”的课堂是绿色的课堂,“共生长”的课堂是理想的课堂。《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必须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以生为本”“以学促教”,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让我们的课堂有“生长力”,促进每个学生“向上长”,更充分地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

猜你喜欢

垃圾生长儿童
垃圾去哪了
碗莲生长记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生长在哪里的启示
生长
倒垃圾
《生长在春天》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