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本为本四个回归”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12-18张春芝孟令伟于润众胡亚光张丽媛
张春芝,孟令伟,于润众,胡亚光,张丽媛,姚 笛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319)
陈宝生部长2018年6月21日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了《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重要讲话,指出“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坚持“以本为本”是以大学本科教育为根本,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其重要地位由本科教育的本质属性、本科教育的职能、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向所决定。推进“四个回归”是高等教育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四个回归”的核心是回归大学的本质职能,把培养人才作为根本任务,把人才培养效果和质量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就是要以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教学方法、创新的管理模式,实现高级人才培养,达到世界一流本科教育水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
目前,大学本科教育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这种背景下,急需一种理论和实践结合更紧密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教学质量提升、快速发展[1]。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不仅要加强教育理念与思路创新、教育体制与机制创新、教育方式与手段创新、教育教材与课程创新、教育评价与监测创新等多层面的研究,而且要展开科研成果实验开发,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基地,总结示范经验,把可复制的有效做法推广应用,真正实现理论知识、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转化[3-5]。在此模式下,以本科教育为本,回归大学的本质职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创业能力的全面人才。
1 当前高等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据美国教育研究机构统计,美国大学毕业生创业比例为20%~30%,其他发展中国家创业比例约为2%,目前我国应届大学生的创业比例仅为1%[6]。由此可见,注重创业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目标,我国大学生毕业生在创业方面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这也表明我国本科教育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差距。
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起步较晚,而且多数大学对双创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够清晰,仅注重专业学科、就业教育,忽视双创教育,或者把二者剥离开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遵循以往的框架,课程体系设置陈旧;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不能脱离以往模式;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不能相互融合,与新技术新产业的结合不紧密,缺乏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 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局限性
目前,大学教育院校的课程设置还是延续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模式,在此模式中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仅在选修课程中加入,并以讲座、第二课堂等模式进行,尚未正式纳入学校的必修课程,没能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在现有的课程设置中,创业课程也仅限于毕业年级,未能有梯度地贯穿于各个年级。
1.2 创新创业教育依托条件局限
许多大学教育中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主要依托于本校不同学科的有限师资条件,部分大学的创业教育甚至仅局限于就业指导中心、团委或学生工作处,没有提高全面重视,未能将创新意识与知识传输融合于本科教育全部门全专业及全体教师,并拓广于全社会。在现有的条件下,在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专业知识丰富,但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及社会实践经验,聘于企业的精英人才又缺乏教学能力,真正具有“双师型”资质的教师匮乏,从而大大降低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1.3 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局限
许多院校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只流于形式,实践教学环节没能深入开展,仅限于学科竞赛、创业大赛、商业模式大赛等形式,不能与课外实习基地、实践教学基地、生产企业等紧密结合,滞后于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需求,并缺少科研成果转化平台。
2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理念与思路、教学体制与管理、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教材与课程、教学评价与监督等多维度、多层面的因素和关系,因而不能采取单一和简单化的做法。既要针对人才培养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又要根据人才培养发展的长远需要。在以本科教育为根本,推进“四个回归”的前景下,如何能突破教学局限课本、课程局限课堂、讲授局限教材,真正实现创新有思想、创业有能力的目标导向,完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该实施以下几点措施[7]。
2.1 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结合新工科认证,基于OBE理念,以成果导向教育为目标,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以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在此体系中,将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所设置理论课程相结合,将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课程相结合,打造教材精炼、课堂优质、教师高能、学生活跃的教学现象,实现学生“自己学、思中学、做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方法是以教学目的和任务为核心,师生之间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完成所设定的教学内容的过程体系。教学设计是在教学任务中设计学生学什么的过程,教学方法的运用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如何去学的过程,只有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目前教学,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必需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模式,将网络慕课、网络精品课、网络视频课等智能化平台引入课堂,进行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引进仿真模拟训练,将生产加工新技术与教学内容在仿真场景中有机结合,推进现代化科学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解决因学生没有时间及精力进入实际加工场所的问题,培养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
2.2 改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依托条件,增强师资力量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全校各部门的责任,不是某几个科室、某些教师的任务,而是要全部门全员参与,提供充足的条件与保障。为此,全校各部门建立创新创业专项建设机制,建立各项管理、监控制度。同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施效果的好坏,教师是个关键因素,要增强教师队伍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使其具有渊博理论常识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与创业指导能力。首先,各专业教师要做到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案例研究、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以及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企业生产实践、了解现代新技术发展与应用,不断提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指导学生创业能力。其次,聘请一些拥有创业背景和实践经历的导师,如企业工程师、杰出校友、各大院士等与教师进行经验交流,为学生进行创业指导。
2.3 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
2.3.1 建设“三位一体”实验教学新体系
在实验教学中建立“三位一体”教学体系,即在实验教学设置过程中将基础实验、设计实验、创新实验融为一体,全面考虑各专业,综合利用实验资源,统筹安排实验教学人员,提高资源利用率及操作指导人员工作效率,达到学生更多从事实验训练,更好激励学生创新思维。基础实验包括验证性实验和演示性实验,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理论、演示现象,使其掌握专业知识,提高操作技巧;设计实验包括综合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学生通过自主设计、自我发现,开放思维,提升研究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创新实验包括创新创业实验和科学研究实验,学生通过实践与研究,提升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
2.3.2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在保留传统实验基础上,在教学要求和教学方式上进行了完善和改造,突出实验设计性与创新性的特点,如运用开放实验教学和实训进行实验物料、参数、工艺要点等变量研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力,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础操作方法、理论分析、提高实践能力及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创新意识[8]。将创新创业项目与实验教学改革相结合,将学生毕业实验部分与科学研究内容相结合,不断深入到学生实验教学项目中。实验内容设计以学生培养目标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与企业发展为依托,与时俱进,使实验内容保持前瞻性与先进性。
2.4 加强创新创业实践
人才培养归根结底是能力的培养,知行合一,以掌握知识为基础,提高能力为根本。通过创新创业培养,使大学生具有跟随技术发展,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复杂生产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自我管理,以及能在团队中有效工作和在工业环境中开放性工作的能力。为此要加强创新创业实践,从各级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创业模拟及创业公司注册、创新创业竞赛等方面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以及良好的道德作风,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发展。
首先,要与地方特色产业相结合,将科技创新融入教学改革,设置以服务企业、解决企业关键性问题的创新团队,将专业知识与科研成果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以技能训练形式进行创新教学;设置专业创新创业实验基地,实行卓越人才培养、导师责任制的双向管理,推行自主合作式、研究导向式、开放互动式教学模式。积极鼓励学生申报国家级、省级、校级等各级别创新创业项目,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申请立项、项目开展、项目结题等各环节,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合作精神[9]。
其次,要校企结合,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或其他科研项目,大学生申请注册公司或虚拟公司,进行商业运行。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商业运作,开发了营销手段,展现了团队合作精神,激发了学生投资与效益、创业与回报的渴望,提升了学生适应社会、克服困难的应变能力。
最后,以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等为抓手,以参与国家、省厅、企业等各项赛事为依托,促进学生全面参与,多方位指导学生,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锻炼学生团队配合及相互沟通能力。
2.5 建立服务社会机制,加大成果转化
积极扩展认识实习、课程实习及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积极设置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实现校企联合培养。加强与企业合作,充分融合双方人力、科研、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发挥潜能,弥补不足,建立横向课题管理及服务社会成果转化机制,加大成果转化幅度。
3 结语
本科生培养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础,建设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在“以本为本、四个回归”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为本科生培养提供了参考,在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创新创业实践等方面给出了建议,充分利用大学校园最先进的实验设备,最优良的教学资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创业能力,激发创新精神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