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 激发活力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马集镇第一学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
2020-12-18袁志均
□袁志均
为了破除管理体制机制障碍,提高教师队伍管理质量与效益,促进学区内师资均衡配置、激发队伍活力,由此推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马集镇第一学区率先对中小学在编教师进行竞聘上岗,遵循 “按需设岗、应竞则竞、按岗聘用”原则,制定 “竞聘上岗、全员聘任”实施方案。根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设标准,结合学区各学校实际,设立专职学科教师岗位,并且进行公示,以供教师选择,其中女教师53岁、男教师58岁以上者优先选岗,剩余的教师根据自身专业选择岗位、参与竞聘,依据笔试和面试综合成绩,按照分数由高到低,依次进行选岗,学校学科已满,落聘人员参加学区内的其他缺岗学校选岗,竞争不上者服从学区统一安排,从而极大提升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了教师的工作内驱力,让优秀教师流动起来,让好老师辐射更多学生,实现优秀教师资源共享,同时解决课程开不齐、课时开不足的问题。在音体美等专业教师短缺情况下,学区采取 “合堂走教”办法,让更多孩子可以享受到更专业的优质教育,从而有力促进了学区内各学校的均衡发展。
一、实施 “人才递进培养”工程,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为了进一步发挥优秀教师的工作干劲和热情,2017年,学区制定 “人才递进培养”工程实施方案,2018年,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推进 “方案”的修订。学区多次召开教代会,采取代表讨论、举手表决的方式,通过学区内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比如 《马集镇第一学区学校评估细则》《马集镇第一学区教师量化考核方案》《马集镇第一学区教师职称评定办法》《马集镇第一学区工作纪律》《马集镇第一学区教师绩效工资发放办法》等,其中对教师关注的评优晋级、绩效工资发放都有明确规定,全学区统一标准,教师满意度与获得感不断增强。同时,制定 《马集镇第一学区师德提升战略实施方案》。为了确保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升,学区通过无记名投票等方式,已经连续评选三届 “最美教师”,为所有教职工树立榜样,从而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激发奋发向上、爱岗敬业、积极进取的工作热情。近些年来,学区把教体局推行试点的情景教学,即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归纳总结→走近生活,拓展运用”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主抓手,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达成促活力、提效率、增效益的目标,从根本上扭转了课堂上所呈现死气沉沉和效率低下的局面。
二、秉持 “研训结合”原则,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学科教学水平
在传统教育教学之外,乡村教师对课题研究、论文写作等 “敬而远之”,往往存在胆怯心理,不想研究、不敢探索。为此,学区下发《马集镇第一学区关于教师课题研究、课例创新等工作的实施方案》:一是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深入研究,从小课题下手,一步一步地探索、总结教研方法,同时邀请部分专家到学区进行课题指导,让部分年轻教师先行试点;二是学区班子成员带头学习,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并且举办读书心得交流会、读书沙龙等活动,由此促进教师读书习惯的养成,促使教师拓展视野、提升境界;三是抓好校本教研,学习、借鉴先进学校经验,大力开展以 “集体备课”“课堂磨课”“专题研讨”“经验交流”等形式的教研活动,不断提升教师校本教研水平,真正发挥教研对学科教学的引领作用;四是采取 “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聆听专家的声音,进一步开阔视野,明晰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方向,促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模式与先进的方法、模式有机结合,从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学科教学水平。
三、构建 “培养+引进”模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体系
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学区坚持自己培养和校外引进相结合的队伍建设方案:第一,结合学区实际情况,制订系统和完善的教师培养方案,强化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教育部开展的教师专业培训,从而有效提高教师技能水平;完善继续教育培训制度,结合教师学历、年龄、教学经历,制定培训计划,定期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或培训基地专家,在寒暑假期间对教师进行全面性和系统性的培训教育;出台相关措施,引导和鼓励教师读研进修,有效改善教师的学历结构;第二,学区各学校树立全新用人理念,时刻秉承 “不唯我用,但为我用”原则,借助社会人才资源,推动校本课程建设,每学期根据学生社团选课情况,定期聘请社会人士参与技术含量较高的社团,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第三,制定优惠措施,为学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自身优势,还可以利用其自身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改善教师教学实践性差、专业人员严重不足的现状,还可以有效提高现有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其自身实践素质,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学校与家庭、教育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等的距离,从而为建设更合理的教师队伍奠定良好基础。
四、推进教师职称评定改革,进一步完善职务评聘制度
根据2015年7月6日中国教育报与部分微信公众号联合对教师职称评定现状开展的调查发现:一些教师认为,在职称评定过程中,一线教师和青年教师获得的机会较少,甚至有些学校的职称评定可能存在 “暗箱操作”。调查还发现,部分已经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很少参与一线教学。上述方面都体现出现有教师职称评定制度的缺陷和不足,但直接取消亦不可取,此时就需推进教师职称评定改革,不断优化和完善现有职务评聘制度,具体需要做好如下方面的工作:完善职称评定指标,可以适当引入民主测评分数,涉及教师日常表现、教师人际关系是否融洽、工作能力是否公认等内容,同时需要适当降低校领导测评分,避免出现 “拉票”情况,杜绝领导说了算、一家独大和暗箱操作等现象发生。国务院办公厅制定并颁发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 明确提出在乡村教师职称 (职务)评聘过程中,不作外语成绩 (外语教师除外)、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同时,学区制定有效措施,尝试构建不同级别、不同考核制度,或打破职称终身制,定期考核高级职称教师。若考核结果不满足要求,可以降低级别聘任,以此不断强化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五、积极开展综合性评价,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班主任是班级的 “主心骨”,而教师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学区构建出系统和完善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一是开展课堂教学评价——学区各学校从教师的教育思想、愉悦的课堂气氛、激励性的语言和行为、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同时重视对学生参与的方式、参与的时间、参与的效果等课堂教学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为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二是开展公正、全面、高效的社会评价——学区各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开展 “教学开发周”活动,并且聘请家长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并且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三是开展骨干教师岗位责任评价——学区各学校明确各类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具体岗位职责,并且鼓励开展研究课和示范课教学,借助量化标准,权衡如何进一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引导功能、示范价值与先锋辐射作用;四是开展班主任工作评价——学区各学校既注重对学科教师的工作评价,又注重对班主任教师的工作评价,有效提升了教师队伍素质与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