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鸡球虫病诊治与体会
2020-12-18
(福建省农业农村局丹阳镇畜牧兽医站 350503)
1 发病情况
2019 年4 月13 日,连江县丹阳镇某养鸡户从外地购回3000 羽12 日龄的小鸡苗。将其饲养于自家种的果树园里,鸡舍为简易搭棚、面积约108m2。期间养殖户已严格按照防疫程序给小鸡群进行了鸡新城疫、新支120、禽流感等疫苗免疫预防注射,并添加适量的盐酸土霉素粉和诺氟沙星粉拌料预防。当鸡群饲养到56 日龄后,一些鸡陆续表现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嗉囊变大,同时嗉囊内充满大量液体,并出现腹泻等症状现象。发现这一情况后养殖户立即将患病鸡进行隔离,同时进行全面消毒。由于养殖户误认为该鸡群所患的是痢疾,选择用治疗痢疾的药物进行治疗,没有任何明显效果,接着鸡群发病率及死亡率继续上升,累计患鸡达到393 羽左右,并有126羽死亡。随后养殖户向当地畜牧兽医站求诊,经笔者现场了解和检查怀疑本鸡群患鸡球虫病,并做了进一步确诊,同时针对性地制定出完善的防治对策,使病情很快得到控制。
2 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患病鸡处于精神沉郁状态,羽毛杂乱,双翅下垂,头颈蜷缩,畏寒怕冷,目光呆滞或挤成一堆。共济失调,站立不稳,病鸡鸡冠呈苍白色,可视黏膜发绀。冠及肉髯不同程度萎缩,皮肤褪色,病鸡食欲不佳甚至拒食,饮水量增加,嗉囊体积明显变大并充盈液体,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鸡出现腹泻症状,排红色或黄白色稀粪,其粪便中夹杂有新鲜血液。病鸡腹泻程度逐渐加重,其粪便颜色类似于咖啡样、胡萝卜汁稀粪,泄殖腔周围羽毛被排泄物污染,发生粘连。后期,病鸡昏迷、瘫痪、强直痉挛而死亡。
3 剖检病变
解剖病死鸡均见皮肤和肌肉苍白,剖开腹腔后可见病鸡小肠部位存在卡他性炎症,其肠内处于空虚状态,混有黏液和血液,肠管增大,肠壁扩张、增厚,小肠中段肠壁可见白色斑点和大小不等的出血点。盲肠严重出血和肿胀,肠壁无弹性并变薄;剪开肠腔,看到盲肠黏膜存在弥漫性溃疡,表面可见颜色为淡黄色呈干酪状的物质,肠腔内存在褐色血便,具有明显的恶臭味;严重的患鸡盲肠壁有糜烂及穿孔现象,因其内容物流入腹腔而导致腹膜炎。直肠内有灰白色环状坏死物,泄殖腔内粪便带血。
4 实验室检查
取5g 新鲜病鸡粪并将其置于50ml 的烧杯中,接着向其中加入40ml 的饱和食盐水,待充分搅匀后采用铁丝筛进行过滤,将滤液收集至另一个50ml 的烧杯中,向烧杯中添加饱和食盐水直至满杯并静置40min[1]。提取表层液体并将其置于载玻片中,盖上盖玻片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发现一端较为钝圆,另一端稍尖,呈椭圆形或者卵圆形的球虫卵囊。取盲肠黏膜刮取物,采用同样方法进行镜检,也发现大量的球虫卵囊。
5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为鸡球虫病。
6 治疗
(1)饮水加药,将饮水器清洗干净,鸡群停水2h 左右,进行全群鸡饮水加药。用30%磺胺丙氯拉嗪钠可溶性粉加水混饮(每克兑水1L)。连用3d,停药2d 后,再用3d。也可用2.5%百球清溶液(每100ml 兑水150L)饮水,每天1 次,连用3d。
(2)伴料饲喂,对全群鸡在每千克饲料中加入血痢虫王预混剂1g,或者每千克饲料中加入氯苯胍50~70mg,连喂3~5d。
(3)肌肉注射,对患鸡用青霉素进行肌肉注射,每羽3 万~5 万单位,或用头孢拉定每千克体重20mg,每天1 次,连用3d。
7 体会
鸡球虫病传染源广,其流行与环境、气候及饲养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且多发于低洼地带及阴凉潮湿的地方,干燥、高温环境均不利于鸡球虫生长发育。因此,选址鸡舍场地应尽可能要选在地势高燥、阳光充足的地方,并营造良好的内外通风环境,将地面平养改为网上饲养或设置栖架,以消除因环境因素而诱发该病的可能。
本例鸡群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鸡场养殖条件较差,饲养密度过大,导致鸡舍内空气质量不高,鸡舍内处于阴凉高湿状态,另外饲料中缺乏VA及VK,导致电解质平衡失调,使发病率有所提高。因而,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环境卫生,定期清除鸡舍内的粪便及污物,清洗饲槽、水具和笼具等,并对鸡舍及周边的运动场定期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保持鸡舍内清洁干燥,通风良好,并保证适宜的饲养密度。
为了对鸡球虫病进行有效预防,可添加抗球虫药进行伴料饲喂或饮水。此外,还需加强通风换气,在春冬两季做好保温保暖工作的同时,对鸡舍内的天窗或门窗进行有效利用,及时排除鸡舍内的有害气体,使舍内常年保持空气新鲜,从而降低球虫病的发生概率。同时在鸡球虫病流行季节,可在鸡群中投喂VA及VK,以提高其抗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