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过程 有效建构
——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学为例
2020-12-18江苏省南京市丁家庄小学王朝晖
江苏省南京市丁家庄小学 王朝晖
一、问题驱动,让过程系统化
如何指向过程,需要我们寻找将过程勾连起来的有效载体,问题无疑是有效的载体之一。有效的问题设计不仅能够使问题承载数学知识,而且问题具有驱动作用,能够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自主建构,在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建构的有效性。问题驱动作用的实现,需要基于本课知识体系,对问题进行系统化的设计,让问题形成有机的问题串。
“观察物体”一课,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空间概念。因此,问题的设计主要聚焦本课教学任务,将知识点和教学任务有机地渗透在问题中;问题的生成还要与教学板块有机对接,让问题的生成做到有机衔接;在过程学习中,还可能自然生成一些问题,需要教师基于精心备教,对可能生成的问题进行预设,从而使预设和生成相生。
二、情境催化,让过程自主化
只有当学生的情绪得到有效的调动时,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得到全面的释放。因此,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借助情境直观、感性化优势,催化学生积极、高亢的建构情绪,从而使学习过程真正自主化。
“观察物体”一课,我先借助投影展示学生学过的平面图形,再到立体图形,然后引出问题:如果我们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等角度分别观察这些立体图形,看到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分别是怎样的结果?这个环节由于借助了学生熟悉的图形,较好地调动了学生既有的数学积累,促进本课学习内容和学生既有知识的融通;图形的呈现,先从平面图形入手,再到立体图形,循序渐进,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最后,借助情境提出问题,从而引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情绪,较好地催化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
三、实践感化,让过程体验化
小学生难以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这就需要我们因势利导,努力规避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利用学生好动、活泼等优势,优化过程活动设计,通过实践增强学生感性化体验,从而让学生在自主建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实践活动设计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得到全面的解放,从而深化数学实践和数学实验的成效。
“观察物体”实践操作环节,为了引领学生在过程中获得丰富的体验,设计了如下几个教学板块:
【慧眼识图】分别从提供的正方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等角度进行观察,思考看到的结果是否相同。
【我绘我见】用笔绘制出自己从正方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等角度看到的图形,比较看到的图形是否一样。
【积木变形】用提供的长方体、正方体等积木,搭建自己喜欢的图形,再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等角度进行观察,你有哪些新的发现?
这个环节的实践活动设计都坚持以问题为引领,使实践操作都置于问题任务引领之下,大大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的目的性。三个环节层层深入,第一环节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观察角度不同,观察结果各不相同”的意识;第二环节从感性向理性进阶,需要学生将过程中观察到的图形绘制出来,从而引领学生的自主建构进阶;第三环节利用单一化的立方体,给予学生自主搭建的机会,在学生搭建出自己喜欢图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一次进行观察,加大观察物体的复杂程度,意在引导学生从简单向复杂升级,从个别化向一般化进阶。同时赋予学生创造的空间,鼓励学生得出新的发现,为“同一个位置观察,最多能看到一个物体的三个面”进行铺垫。
四、成果显化,让建构具象化
学生学习中,自主建构既需要情绪的参与,又需要良好心理品质的支持。因此,教师在实施数学教学时,要给学生展示创造过程学习成果展示的机会,让成果显现化,从而激发学生过程参与的自信心,并借助过程学习成果展示,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建构成果互动的机遇。
“观察物体”一课,围绕实践操作环节,我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成果展示,然后进行小组成果汇总,再进行班级层面的展示,展示的重点在于过程活动中新的发现。为了扩大过程展示效果,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展示的成果要合理取舍,使展示既成为学生成果的展示,又作为数学课堂教学资源。因此,成果要注重典型性和个性化,让学生借助成果展示,发现观察物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五、结构同化,让建构生活化
学生数学过程学习中,积累的知识具有系统性,这就需要我们基于知识的系统性,对碎片化的知识进行结构化处理,实现结构的同化,让过程建构贴近学生的生活,并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观察物体”一课,我向学生提供一位同学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等角度观察绘制的平面图,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平面图,绘制出这个物体的立体图形。通过互逆学习活动,较好地实现结构同化。
总之,聚焦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亲历过程、自主建构,学生才能从容地走在数学学习路上,发现独特的风景,并让自主建构行为真正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