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实际灌溉面积减少的原因及对策
2020-12-18刘春明
刘春明
(兰州市大砂沟电力提灌工程管理处,甘肃兰州730000)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部分地区的水浇地弃耕撂荒、弃灌、建设占用现象突出,导致实际农田灌溉面积减少,影响了农业发展。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农田灌溉事业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1 实例
皋兰县位于兰州市区以北,属兰州市近郊区,耕地面积 1.955 万 hm2,其中水地 1.017 万 hm2,人均水地0.126 hm2。近三年实灌面积0.691 万hm2,占水地总面积的67.92%。水浇地弃耕撂荒、弃灌、建设占用面积达0.326 万hm2,占水地总面积的32.08%。其中弃耕撂荒0.148 万hm2,占水地总面积的14.57%;水地变旱地面积0.082 万 hm2,占水地总面积的8.06%;各项建设占用水地0.096 万hm2,占水地总面积的9.45%。
2 农田实灌面积减少的原因分析
2.1 水浇地弃耕撂荒
一是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年轻人普遍选择外出务工或经商,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现农田耕种者多为妇女、老人等低劳动能力者,农村劳动力紧缺导致耕地撂荒。二是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制约的程度大,自然灾害频繁,加之受道路不畅、土地贫瘠、耕作不便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高、成本大,导致农民对土地投入的热情降低,种粮积极性不高。三是由于农产品价格受市场调控,现种植结构比较单一,多为玉米、马铃薯、小麦等,种植收入低,导致土地粗放经营,甚至弃耕。四是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性逐步显现,耕地呈现出零散小集中、规模小的特点,而且由于多数农民思想保守,过于重视自家耕地,出现了宁愿让土地荒废也不愿意流转经营的困局,与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五是土地流转不畅,呈现出自发、零散、无序的状态,虽然制定了一些关于土地流转的办法,但土地流转机制不够健全,缺乏规范化的法律保障。
2.2 弃灌
一是部分灌溉设施老化失修、不配套,导致水浇地变为旱地。二是水毁灌溉设施未及时修复,导致水浇地变为旱地。三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为了提高土地产出、增加收入,将原水浇地压砂种植经济附加值高的瓜和蔬菜,致使水浇地变为旱砂地。
2.3 建设占地
近年来,一些国家建设项目和城镇化发展占用水浇地较多,而国家耕地占补平衡开发建设的耕地并未发展为水浇地。
3 恢复及发展农田灌溉的对策
3.1 加大涉农政策宣传,激发群众种地热情
组织涉农部门配合镇(村)开展弃灌、撂荒地的摸底调查,大力开展《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农田水利条例》及各项惠农政策的宣传,全面落实涉农法律法规及各项惠农政策,同时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健全农业服务体系,调动服务“三农”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农民群众种地的热情。
3.2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业产业化
一是国家要发挥农业政策投入的主导作用,并引导社会多渠道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健康发展。二是加大对农户的资金支持力度和种粮补贴力度,积极开展技术下乡和农业保险工作,为农民生产提供坚实保障。三是不断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低农业自然风险和生产成本,增强农业的稳定性。四是要大力引导农民更新观念,提高素质,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和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当地实际,把当地经济作物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依托自身优势培育优势产业,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和订单农业,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上的后顾之忧。
3.3 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
一是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出台优惠政策培植生产经营大户,让土地使用权集中到生产效率高的种田能人和经营大户手中,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提高土地产出和回报率。二是健全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政府应构建科学可行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立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有效促进土地流转。三是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以转包、转让、出租、入股等多种形式进行土地流转。
3.4 强化水利工程建设,改善水利基础设施
一是加大水利投入力度,按照保证急需、有序推进的原则,加快水利工程的更新、改造、配套、维修,确保水利工程正常运行。二是逐步新建一批适应设施农业发展要求、有利于工程合理有效供水的塘坝等调蓄设施,保证及时供水。三是对土地占补平衡开发建设的耕地,进行水利配套,发展为高效节水、高产出的水浇地。四是水管单位要适应形势发展需求,转变观念、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与用水户的沟通,及时、合理、灵活、有效供水,提供优质供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