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信息素迷向技术在害虫绿色防控中的应用
2020-12-18封传红张志东黄新春杨志刚
封传红,张志东,贾 勇,黄新春,杨志刚
(1.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植物保护站,四川 成都 610041;2.四川省泸州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四川 泸州 646000; 3. 四川省资阳市植保植检站,四川 资阳 641300;4.成都市新都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成都 新都 610500; 5.四川省乐山市植保植检站,四川 乐山 614000)
利用性信息素防治害虫有群集诱杀和迷向防控2种方法。群集诱杀是在诱捕器中设置诱芯,吸引雄虫进入诱捕器后困死,从而降低雄虫交配数量。迷向防治又称交配干扰技术,是通过多点、高剂量人工释放昆虫性信息素合成化合物,雄蛾的嗅觉系统长时间接触高浓度性信息素而处于钝化、适应状态,失去对雌虫召唤的反应能力,或由于雄蛾无效的定向飞行,雌雄虫交配机率大为降低,最终导致下一代种群密度急骤锐减。从近年在梨小食心虫、小菜蛾等的应用来看,迷向防治效率高于群集诱杀,接近或高于化学农药,且安全性强,是一项有效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害虫绿色防控技术。
1 性信息素迷向技术的优点
相比其他害虫防控方式,利用性信息素迷向技术防控害虫有着一些独特的优点:①专一性高。昆虫信息素是雌性昆虫用于召唤雄性的特异性化学信息,具有种内专一性,而且同一种昆虫的不同地理种群的性信息素组成有一定的差异。正是由于这种高度种内专一性,在利用信息素防控害虫才能精准靶标,不杀其他昆虫和天敌。②用量低。雄性昆虫对性信息素反应极为敏感,1头雌性二化螟释放的性信息素约为几个纳克,能引起667m2内雄蛾产生寻偶行为。性信息素迷向技术防治梨小食心虫,每667m2只需要约10g性信息素,可以有效控制60d,而一次化学防控,农药用量高达1kg以上,有效期一般为15~20d。③无污染。性信息素通过载体挥发到空气中,不直接接触作物、土壤和水,容易分解,对环境无污染,对农产品零残留,是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的较好选择。④与其他绿色防控技术兼容性高。灯诱和稻田养鸭均对天敌释放的防治效果有负面影响,天敌释放和种养控害与化学防治不兼容。性信息素迷向技术可以有效地与天敌释放、生物农药、种养控害、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集成,而不影响防治效果,近年来成为各种作物绿色防控的主要技术之一。
2 主要信息素迷向释放载体及其特点
信息素迷向释放载体有开口空心纤维或聚乙烯制成的迷向丝、微型胶囊、天然橡胶塞、蜡滴、橡皮管散发器、塑料薄膜片和夹层塑囊剂等。当前应用面积较大的主要载体为迷向丝、微型胶囊和蜡滴。
2.1 迷向丝
在聚乙烯管、中空纤维中灌装液态昆虫性信息素,外径0.5~1.0mm,内径170~220μm,一段封闭,一端开口,挂于果园释放高浓度的性信息素,干扰和阻断田间害虫自然交配。传统迷向丝中灌装的性信息素液体,迷向丝有效期只有60d左右,一季生产需要重新更换迷向丝2~3次,人力和迷向丝成本较高。
2.2 微胶囊
把性信息素包埋在外包膜中形成胶囊,利用喷雾器将微胶囊喷洒到田间,性信息素通过包膜向环境中散发,干扰成虫交配。其优点是引诱效果显著、环境污染小,但是制备成本高、持效期短,受雨水的冲刷后活性会降低。
2.3 蜡滴
将石蜡与信息素借助剂等结合制成黏滞状的溶液,迷向效果和传统迷向丝相当,持效期达70d以上。缺点是在较高温度时,部分小蜡滴会消失,失去引诱效果。以上3种主要释放载体中,以传统迷向丝应用面积较大。
3 田间使用技术(以迷向丝为例)
3.1 园区的选择
应用面积至少在3hm2以上,面积越大效果越佳。迷向防治区适宜设置在种植相对独立,品种相同、连片种植且园区形状规则(以正方形为佳)的种植基地。
3.2 田间设置方法
将迷向丝拧系在作物树冠的树丫上。为保证散发均匀,应该注意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均匀设置。如果在果园应用,1/3系吊在底部高度上,1/3系吊在冠层的1/3高度上,1/3系吊在冠层的2/3高度上。同时园区四周可以适当加密迷向丝的数量。
3.3 使用密度
果园每667m2用量40~60根,根据不同产品每根迷向丝的含量和释放量来决定,在坡度较高或风口方向边缘处需加大密度。
3.4 使用时间
根据监测,在越冬代成虫羽化前开始使用,对于迁飞性害虫,可根据当年迁入虫情或者常年迁入情况而定。使用时间越早,防效越好。
3.5 化学防治
虫口密度处于中、低水平时,可直接使用迷向丝控制害虫,虫口密度超过防治指标时,需要结合高效低毒农药配合防治。
4 性信息素迷向技术的控害效果和效益分析
4.1 迷向率
采用性信息素迷向技术后,迷向防治区比对照区监测用性诱捕器雄蛾减退率,反映迷向释放材料和装置的对雌雄交配干扰效果。梨小食心虫、小菜蛾、斜纹夜蛾等的应用表明,有效作用期内迷向丝对害虫迷向率为90%以上,最高可达100%。
4.2 防效
采用性信息素迷向技术后,迷向防治区比对照区危害减少。对二化螟、玉米螟、梨小食心虫、桃小食心虫、小菜蛾、苹果蠹蛾等的防效为60%~90%。释放材料和装置的类型对防效有一定的影响。
4.3 效益
性信息素迷向技术的效益主要体现在降低害虫危害率、提升农产品品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减少农药使用量和减少害虫防治用工。在害虫轻发生或中等发生程度区域,单独性信息素迷向技术基本上能够将害虫控制在经济阈值之内,保障农产品数量安全;在害虫重发区域,利用性信息素迷向技术结合化学或其他防治手段,可以明显减少化学防治次数。迷向技术精准对标靶标害虫,对天敌和中性昆虫等无害,有利于提高农田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性信息素迷向不接触农产品,对环境无排放,对人畜无害,是生产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的最佳选择之一。
5 性信息素迷向技术发展前景
目前我省已将二化螟、三化螟、玉米螟、梨小食心虫、桃小食心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茉莉花蕾螟、荔枝蒂蛀虫等30多种农业害虫的性信息素应用于监测与防控,年应用面积在13万hm2以上。其中,性信息素迷向技术比例增加迅速,前景广阔,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迷向技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当前的产品和技术存在昆虫性信息素组分不够优化、释放载体单一、缓释技术仍需完善、高温条件下防效降低等问题,影响迷向技术防控效果。下一代性信息素迷向技术需要对标问题,在性信息素的稳定释放、剂量的精准控制等方面取得突破。
5.1 稳定、持久的信息素迷向释放材料
性信息素的持久稳定的释放是性信息素迷向技术防治害虫的关键,灌装液体性信息素的传统迷向丝、蜡滴释放技术,受日照、温度、降雨等环境条件影响,持效期难以保证,释放浓度随着应用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从而影响迷向技术的防控效果。需要研制具有更稳定缓释性能和效果持久的固体迷向丝,达到1个生产季节甚至1年只使用1次就能有效控制害虫的目的。
5.2 精准定时定量的释放技术
昆虫的交配行为是有昼夜节律的,大多数夜蛾科、螟蛾科等农业害虫,日间交配的个体不到5%,绝大多数交配主要在夜晚,婚飞持续时间2~3h,只有在这段时间释放的人工合成性信息素才起作用。迷向丝、微胶囊和蜡滴迷向技术都是24h释放,浪费了大量的性信息素。研制出能够自动控制释放时间和释放量的田间装置,可以有效提高性信息素的利用率,提高防治效果。
5.3 田间使用技术
不同昆虫在田间的飞行高度、距离是不同的,农田或果园环境对性信息素扩散的影响也不尽相同。要根据不同农作物种类、靶标害虫分类试验迷向释放材料和装置田间设置的密度、高度、水平位置等,试验信息素迷向技术使用时间、范围等,积极示范性信息素迷向技术与其他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使用等,研究制定性信息素迷向技术标准,促进性信息素迷向技术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