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学视角下乡村建设路径研究

2020-12-18

四川农业科技 2020年7期
关键词:艺术建设设计

杨 玫

(1.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2.四川旅游学院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1 乡村建设的路径及应用价值

乡村建设(以下简称乡建)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以投资建设、发展农业的方式提升乡村产业水平,通过旅游开发、产业文创等方式吸引游客,号召村民回乡创业;二是基于现有的乡村研究作乡村社会改造实验,以此来激活乡村,改变乡村空心化的现状;三是保护乡村的传统文化及乡村遗产,对乡村的历史建筑采取保护措施,同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保护乡村的传统工艺等;四是开展公益活动,乡村支教、扶贫、助学等,从思想和教育方面改善乡村的社会环境。

乡村建设需要综合各个学科,单从某方面展开乡村建设的实践都较为片面。乡村建设中的设计参与较多,但多停留在实践层面,设计学视角的乡村建设的理论研究目前尚少。本文从设计学视角研究我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各种路径及模式,思考设计学界对乡建问题的认识及价值取向,从艺术乡建、乡村规划、建筑景观设计、体验式活动及社会实验多方面进行实例分析,提出设计乡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同时对现有的诸多乡村建设模式进行剖析,为设计参与乡村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2 理论问题及研究方法

本文是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研究乡村建设的路径及模式,设计界的研究成果并不显著,多为建筑、景观等空间设计和产品设计,尚未突破设计学造物的思路。通过对设计学视野下乡村建设路径的梳理,从乡村长期存在的问题分析着手,对应研究现有的乡建路径,一方面通过“历史分析法”或“历史语境主义”对乡村建设的思想史进行梳理和比较;另一方面针对设计学研究的实践性进行考察,注重实践在历史语境中的特征及表现,从经济、社会、文化、自然、艺术等方面综合研究,为乡村设计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孟凡行博士在北戴河艺术论坛的发言中提出艺术研究的范式的3个阶段:第1阶段将艺术和艺术品看作一个客观存在物,研究“物质实质”和传承研究;第2阶段把艺术视为一种文化;第3阶段“把艺术活动视为一种社会行动,探讨行动的价值和意义[1]。”乡村建设的研究需要将问题置于多学科的理论背景中,关注乡村文化的历史的关键符号。除设计学外,其理论研究还涉及艺术人类学、艺术学等领域,这些学科的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对设计学研究来说都具备一定的启示。

其它研究方法:田野考察法,实地调研部分典型的乡村建设案例,从设计学角度做深入探究,分析整理形成寄出研究资料。文献分析法、实证法,将设计学相关概念运用到乡村建设创作和实践中,探索乡村建设的适宜模式,将设计的作用有效发挥。

3 设计学界对乡建问题的认识及价值取向

近年来,很多设计师展开了乡村建设实践,主要涉及城乡规划、建筑、交通、产品等领域。职业设计师选择的设计主体多为建筑、景观、小品和农产品等空间和物质,非职业设计师的切入点往往是文化、艺术、生态、教育等。国内的艺术乡建项目如黄山黟县“碧山计划”、山西晋中“许村计划”、贵州“雨补鲁村改造计划”等。四川有成都蒲江明月村、达州开江县“竹溪村”、崇州道明“竹艺村”、都江堰柳街镇七里诗乡等。

乡村建设需要国家政策和大量资金的支持,目前较为成熟的规划建设主要由政府、设计院或专业院校来主导。而设计师和艺术家的乡建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可以起积极的作用,为乡村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价值,但因所选载体多为地域性村庄或建筑,具备特殊性,因而物质设计乡建的推广较为局限。

设计学视角不应是行业性、技术性的视角,而是一种宏观的设计方向和设计理念。农村的建筑破旧、交通不便、垃圾污染等问题可通过设计来解决,设计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村的硬件设施,为村民提供可操作性的环境改善,但设计所产生的价值不应该仅局限于此。

4 设计学界的乡建反思

设计界在乡村建设中逐渐参与了社会的建构,但存在强调技术性、忽略社会性的问题,缺乏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导致设计理论和实践存在诸多不足。近年来,设计界已经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并产生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但也存在设计师忽略乡村社会环境及村民需求的问题,设计中未能调动村民的主体能动性。部分乡村建设项目中,设计师通过建筑空间、景观环境的设计和整治,解决了空间方面的问题,但尚未触及乡村空洞化的根源,导致新建的房屋依然缺少人气。国内的城乡问题研究“基本上还是以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农业科学及城乡规划学等学科为主,这些学科占有话语主导权,也就从根本上影响着设计界关注社会问题的实践”[2]。

研究城乡问题、设计乡建,首先需要突破设计学思路的禁锢,不能仅从设计师或设计理论家的立场看乡村问题,同时应研究不同学科的主流观点,再反观当下的设计学实践。从不同视角和学科领域来剖析乡村问题,才能更为全面把握乡村建设的要点,找准乡村空心化的痛点。

5 设计学界的乡建实践路径

艺术设计乡村建设的实践路径大致有:由艺术家主导的艺术乡建;规划师及设计师主导的乡村规划、建筑景观设计;乡村体验式活动及社会实践等多种。这些实践分别从不同专业领域切入,均对乡村的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5.1 艺术乡建

“艺术乡建”或称“艺术介入乡村”,近年来成为乡村建设的热点,各地展开了相关实践。艺术家、建筑师、规划师在乡村进行设计实践,知识分子、企业家、都市白领等也加入乡村建设。方式大致为以下几种:保护传统建筑、古文物;开展扶贫资助活动,乡村支教,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农产品文创、乡村旅游等;复兴传统民间技艺等。艺术介入乡村的视角较为独特,但也面临难点,即如何在有限的形式下激发更大的乡村能量,如何让实践更有建设性和落地性。

5.2 乡村规划

乡村规划目前是开展乡村建设的重要路径,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乡村快速发展,乡村规划过程中存在一些弊端和不足。如:拘泥于乡村的空间问题,缺乏对乡村社会的关注,对乡村需求的认知不清晰;乡村实践经验不足,缺乏落地性;社会责任感欠缺等。但也有较为突出的乡村规划案例,通过一系列的规划及措施,对乡村的产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

2011年艺术家、北京“绿十字”发起人孙君在河南信阳郝堂村开展乡建实验,提出“将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农村建设应按照村民自己的意愿,营造舒适、自治、有机的新农村。具体工作包含旧村梳理、道路修建、水系建设、建立夕阳红合作社、文化产业基地打造、乡村资源分类,此外还改建郝堂村小学,制定村规民约等。基于孙君提出的“回家”建设理念,“家”激发了村民的自豪感和热情,通过一系列工作使村庄逐渐恢复原来的生态环境和面貌。

5.3 建筑景观设计

河南信阳市西河村的粮油博物馆项目起源于2013年“新县梦·英雄梦”规划设计公益活动。西河村是距离县城约30km的一个自然村,具有较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但交通闭塞,缺乏活力,乡村空洞化严重。何崴设计团队的工作主要是对西河1组1958年的粮库进行建筑改造,通过对现有5个建筑的空间重构的功能更新,形成新的“西河粮油博物馆及村民活动中心”,改造后的建筑功能涵盖小型博物馆、特色餐厅及村民活动中心。此外,设计团队策划了西河的新产业:茶油,展开了“空间—产品—产业”三位一体的跨专业设计尝试。通过对博物馆等物质空间的建设来激发乡村的活力,重构空间格局的同时也给村民带来了希望,激发了村民对乡村价值、自我价值的认同感和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5.4 体验式活动及社会实验

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所的新乡村团队以新乡村主义为切入点,在台湾坪林开展了乡村空间的社会设计实践,并持续以志工身份投入坪林,持续开展“里山家园护育、经济发展、茶学技艺世代传承”[3]社会设计实验。为乡村建设中的产业复兴提供了新的理念及切入点。

“设计丰收”是同济大学娄永琪教授2007年在崇明岛仙桥镇运行的项目,用设计思维整合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资源,增进资本、人才、服务等多方面的交流,以达到平衡发展的状态,核心是城乡互动互溶。“设计丰收”以针灸式的设计方略介入城乡问题,建立连接城乡的创新中心网络,推进城乡协同发展。

1999年,我国台湾建筑师谢英俊在“九二一”大地震后投入当地灾后重建工作,此后长期从事乡村协力造屋实践。2004年在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由学院工作人员、志愿者和村里工匠协力建造里尿粪分离生态厕所;2005年用轻钢为主体结构建造了两栋实验性示范住宅——地球屋,墙体就地取材,采用当地的芦苇、麦草和竹片等。河南郝堂村项目中,谢英俊团队延续轻钢和当地材料结合的理念设计了风雨桥。他提出的“协力造屋”从建筑入手,在乡村展开轻钢技术、生态建造的实验,降低建筑成本,组织当地闲散劳动力参与建设,这样的技术实践对于乡村有一定帮助。

6 设计乡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我国的乡村建设目前取得了一定成果,不少乡村在规划浪潮中新建,表面焕然一新,但却失去了原有的乡土味。不少乡村建设只关注空间规划和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乡村的生活环境,解决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提升村民生活质量,但却忽略了乡村独特的生活环境,不重视乡村的地域性,机械地将城市规划的方式运用于乡村,形成“千村一面”的状况。部分乡村规划设计中试图挖掘乡村文化,但仅从表面切入,并没有深入研究乡村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用简单的图案装饰或复制的乡村器物来装饰乡村,显得单调、乏味,缺乏真正的乡土味。

乡村是我国的文明之源,也是民族文化的本真延续。乡村建设应做到因地制宜,充分尊重乡村的本土特质,挖掘每个乡村的独特性,将空间设计与社会设计结合起来,立体、全面地推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从空间和社会2个角度同时出发:一方面,关注乡村空间,解决现有的空间问题,优化乡村环境,营造更适宜生活、生产的乡村,同时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建设过程中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从社会文化切入,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深入理解并提炼文化内涵,设计中体现乡村的“原汁原味”,避免空洞、表面的文化包装。

我国乡村发展的困境不是短时间就能全部解决的,其中涉及更为广大、复杂的领域,而本文只能针对设计领域在乡村建设中的实践提出建议,并不能投射到整个乡村建设领域。设计学视角的乡村建设研究还需进一步调研后做更加深入的分析。

猜你喜欢

艺术建设设计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纸的艺术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