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苏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思考
2020-12-18周宗辉孙伟国
周宗辉 孙伟国
(常熟理工学院商学院,江苏常熟 215500)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农村人才匮乏。因此,要加强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培育一批多样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激发活力,积极引导各类人才返乡就业、创业。苏州市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加大对现有乡村人才的培训力度,着力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为现代农业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1 苏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现状
1.1 政策有力保障,不断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环境为了进一步加快新型职业农业的培育,苏州市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2019年发布的《苏州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纲要(2018—2022年)》,明确指出全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专业人才、科技人才、乡土人才等4支农村人才队伍,总结推广昆山职业农民培育做法,建立与高校、研究所、先进农业园区等的联动机制,创新培训教育模式,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
1.2 积极推进返乡创业,激发双创活力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积极鼓励引进人才到农村创业就业。组织实施“一聚三强”带头人队伍建设计划,出台激励性支持支持人才回乡创业,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到乡村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通过多项措施,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培养造就新农民。同时,建立人才库,将涉农专业高校毕业生、经营主体带头人、农业合作社带头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学生“创客”等作为重点培育对象,以创新创业为抓手,多渠道提供支持,打造一批创新创业典型和新模式,从而不断优化创业环境,激发双创活力。
1.2.1 “特色产业拉动型”模式 常熟市坞坵米业专业合作社依托于国家级优质稻米示范基地,全程采用有机栽培技术,按绿色、无公害标准化组织生产,生产的“白禾”牌绿色大米、“坞坵”牌无公害大米,“坞坵”牌农家米,“坞坵”牌喜米,多次参加江苏省、苏州市农产品展销会,以其色香味俱佳,营养丰富、绿色健康的品质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带动了周边农民共同致富。
1.2.2 “返乡下乡能人带动型”模式 昆山花卉大王徐斌2017年5月注册成立了一家农业科技公司,入驻昆山淀山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开始种植蝴蝶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3 “龙头骨干企业带动型”模式 苏州太湖雪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真丝家纺企业之一,目前在国内外拥有近300家专柜和加盟店,并拥有自营出口权,产品远销加拿大、美国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2017年9月,苏州太湖雪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的“震泽现代蚕桑农业田园综合体”项目成功晋级“全国农村农业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总决赛”。
1.2.4 “双创园区(基地)集群型”模式 苏州恒洋澳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事繁育和销售澳洲淡水龙虾。公司出品的龙虾打出的宣传口号为“一只有故事的龙虾”。集配种、孵化、养殖、成虾、销售为一体,澳龙苗种年生产能力达1400万尾,2019年苗种的销售额达1200万元,成虾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市场占有率达60%。《澳洲淡水龙虾繁育技术与产业模式创新》项目斩获首届苏州市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决赛初创组优胜奖。
1.2.5 “产业融合创新驱动型”模式 苏州市食行生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首创的C2B2F(Customer to Business to Farm∕Factory)模式,以社区智慧微菜场为服务点,通过大规模的基地直采和集约化的冷链配送,直接连通农产品生产基地与消费者。“食行生鲜社区智慧微菜场”获得全国农村农业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总决赛入围奖。
1.3 强化基地建设,增强辐射作用2019年4月,苏州市出台了《苏州市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管理实施意见》,指出要强化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将一批教学实力好、示范能力强、服务水平高的涉农院校和产业基地纳入市级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发挥基地的辐射作用,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创新创业能力,打造一批善管理、懂经营的农业经营主体。2019年8月认定了第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基地,苏州市农村干部学院、常熟理工学院等5家单位为“苏州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中心”,张家港市华田家庭农场、苏州恒洋澳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18家单位为“苏州市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实训基地”。2019年,全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073名,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8家、新增共享农庄14个。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1470亿元,较2018年增长5.8%。年末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243家、家庭农场432家,农村集体总资产(清产核资后)3180亿元,村均年可支配收入936万元。
2 苏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2.1 参训人员老龄化程度偏高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根据苏州市第3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苏州市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共计41.80万人,其中35岁以下人员1.14万人,占3.4%;36~54岁人员14.11万人,占35.8%;55岁及以上人员26.29万人,占62.9%。规模农业经营户农业生产经营人员3.74万人,35岁及以下人员0.23万人,占6%;36~54岁人员1.69万人,占45.2%;55岁及以上人员1.82万人,占48.8%。农业经营单位农业生产人员3.18万人,35岁及以下人员0.38万人,占11.8%;36~54岁人员1.26万人,占39.8%;55岁及以上人员1.55万人,占48.6%。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从事农业生产人员老龄化程度较高,年青劳动力流失严重,通过访谈了解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参加培训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自认为新知识、新技术自己很难掌握。
2.2 参训人员受教育程度偏低,培训效果欠佳根据苏州市第3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如下:未上过学占7.7%,小学占47.5%,初中占35%,高中或中专占7.7%,大专及以上占2.1%;主要从事农业行业构成如下:种植业占83.3%,林业站3.6%,畜牧业站2.4%,农林牧渔服务业占2.2%,一二三产融合涉及较少,主要依赖于传统农业。调查中发现,不少农户表示以自己的经验完全可以做好农业生产,同时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对培训中讲授的新技术、新知识似懂非懂,不敢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
2.3 培训专业师资力量不足虽然苏州市已经建立了教育培训基地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库,但通过对多个基地的调查发现全职培训教师普通缺乏,大都是兼职教师,在设计培训课程时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一些农技推广专家虽然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但由于缺乏上课经验,课堂效果不好;一些高校、科研院所的教授虽然相关专业水平较高,但与农业生产实践仍存在一定的距离,缺乏实效性。
2.4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调研不足主要表现在对学员的基本素质不了解,包括年龄结构、文化素质、从事农业生产情况等;对学员的培训需求不了解,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无法激发学员学习的热情,达不到培训效果;忽略培训后的跟踪服务,培训虽有培训反馈表,但有时仅仅为了完成任务,走过场。而有些培训结束后,缺少跟踪,没有帮助农户解决实际困难,未达到培训效果。
2.5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系统性不足培训周期较短,以理论教学为主,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通过对苏州某区2018年与2019年实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专题进行对比发现,培训的内容存在重复,培训的内容主要以技术为主,而创新创业、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融资担保等方面的专业较少,缺乏系统性。通过发放问卷、个别访谈发现部分学员存在应付心理,学员参与率不高,学习动力不足,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3 提升苏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效的对策建议
3.1 进一步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多渠道吸引人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出台激励机制,解决后顾之忧,吸引高层次人才到基层从事农业生产研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出台金融支持政策,鼓励大学生返乡进行自主创业;加强大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政校合作定向培养大学生,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基层就业。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解决“短期兼职、临时搭班”问题,建立一支专业知识强、农业生产能力过硬、结构合理的稳定的师资队伍。一是加强师资队伍的继续教育培训,引导教师深入到农业生产一线,提升培训师资的自身素质和能力;二是大力培育乡土专家,建立乡土专家师资库,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三是积极创造条件,吸引高素质农业人才从事培训教育;四是积极从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返聘退休人员,加入培训队伍中来,发挥他们的余热,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供人才支持。
3.3 重视培训调研,提升培训的实效性培训人员要精准化,加强对培训对象基本情况的调研,充分了解需求,精准施策。课程设置要从需求出发,内容合理,难以适中,兼顾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趣味。激发参训学员的学习热情,注重培训的实用性、有趣性、高效性。建立跟踪服务体系,跟踪培训后学员的评价,从培训内容、组织形式、课堂教学、后勤服务等方面了解整个培训过程,不断完善和提升。另外,定期走访参训学员,帮助解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4 培训抓实落细,提升培训效果不断创新培训理念、内容、方法,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在培训理念上,围绕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与高素质农民培育和各级各类培训协同推进,积极探索全面提升农民学历层次和职业能力,与中职教育、高职教育进行有效衔接,切实发挥人才培养的牵动力。进行分类指导、分类培训,积极探索“手把手、面对面”现场培训,入户指导、现场观摩等形式,积极推进培训教师、农技人员、专家与广大农户的对接互动。广泛利用云上智农、微信、抖音、快手等手机应用开展线上培训,扩大培训覆盖面和受益面。按照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的总要求,立足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有针对性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解决农业生产问题。加强创新创业、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融资担保等经营管理能力方面的培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